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淡——宋代青瓷的最高境界

      青瓷在瓷史上是最悠久的,从商周到巅峰时期的宋代历时约2500余年。从陶到瓷经历了三部曲:陶——陶瓷——瓷,三者的交织是为了改善质地。陶是和泥制胎,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胎内物质的逸失而陶化。陶瓷是半陶半瓷,其工艺是:熟胎+湿釉,是所谓的二次烧,是陶穿瓷衣。瓷的工艺特征是:生胎+湿釉,也被称为湿法烧结工艺,即一次烧技术,最好的控制了陶化,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实用发明(CHINA)。

      唐代的“南青北白”开启了宋代走向青瓷的巅峰时代的序曲。南方的唐末五代的越窑的淡色秘色青瓷和北方的五代的耀州窑淡绿青瓷,都是在次高温条件下一次烧成的,引领了宋代青瓷审美的潮流。宋代的汝窑和官/哥窑毫无疑问成为了北、南青瓷中的佼佼者。

      浙江是我国最重要的陶和瓷发祥地,古越自古缺乏铜矿资源,其本土虽没有经历过青铜冶炼的炉火洗礼,但却因有着极其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优势,直接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跨越。秘色瓷从五代延续到北宋初(978年吴越国灭亡前)烧制贡瓷,宋太宗期间加大索贡,在吴越国倾国之力的烧制中,龙泉窑参加了贡瓷的助烧。这是龙泉窑淡色青瓷的起点,为官窑和哥窑的后崛起创造了条件,使龙泉青瓷成为宋代南方青瓷当之无愧的代表。

      宋代北方青瓷最大的成就者是汝窑。当时的北方青瓷大量存在着陶、陶瓷和瓷的在工艺上的交织混合。原因有二,其一是西北是传统的铜、铁冶炼的发祥地,其模范是淘制,工艺上过渡到陶瓷轻而易举,如汉代绿陶、唐代三彩陶等。其二是北方的瓷土资源偏重粘土型,即瓷土中硅的含量相对较低,在次高温条件很难实现烧结,或除非经淘洗和配制,否则只能采取胎、釉二次烧完成。宋早期的临汝窑和汝窑、钧窑(钧汝不分者)的淡青瓷都属于次高温条件下烧制,二次烧是解决胎的烧结性不好的无奈的选择。徽宗注重的是汝窑天青釉色,但汝窑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陶胎胎质粗松,即香灰胎。二是釉面的缺陷,如釉的棕眼和釉面质地软弱等瑕疵。这是由于釉中的硅等物质处在熔融初始段,即在气泡最发育时,方好呈现出正天青的颜色。而熟胎与釉之间缺乏紧密,其标志性特征是形成的开片翘起并呈鱼鳞片式,品质大受影响,是典型的求色难求质。汝窑器在日常使用中极易被污染,中看不中用,一杯茶,一池墨,足以污得其一塌糊涂。有实物证明,宣和晚期的汝窑品质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甚至实现了一次烧,达到胎釉紧致,所谓不开片汝窑多是这时出现的。总之,汝窑天青釉色是以色相谋物,其技术上的难度足以无愧于北方青瓷的最高成就。

      徽宗登基后,就诏令天下“遂命汝州造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这是一场涉及面广泛的竞争式的选拔。已经发现龙泉县窑的崇宁时期已经有了天青色的实物,酷似汝窑制品,推测龙泉可能也参与了“汝窑为魁”选拔。但为何徽宗会选择了龙泉县窑?显然是与龙泉窑具有“极耐摩弄,不易茅蔑”熔融性良好的品质有关,并很好的解决了在极限低温区间段得到近乎完美的月白釉。北天青和南月白实现了汇合,二者代表着天地阴阳,徽宗深谙此道。天青是地球的照面白昼时阳光的反射。而对应的地球的背面则是玄色黑夜。“雨过天晴后”和“湖水托月白”是古诗意最美的境界。天青和月白代表着地球的黑与白,是孕育万事万物的最古老的“道”。从实物上看,当时月白釉在很多窑口都已有之,但惟有大观釉的月白+铁线(大开片),是龙泉黑胎中掺入了高铁粘土通过开片泄露出的火石红,可惟妙惟肖的模拟出月亮的表面的“山水河流”现象。这就是被乾隆称之为大观釉之月白釉的由来。而哥窑恰恰是月白釉偶然出现的哥釉现象的意外所得,故哥窑与月白釉烧制有关联是大概率的事件。清宫遗存的所有的大观釉、官窑、哥窑、修内司内窑所具有的黑胎特征是一致的。经对唐、宋两代所有的窑址的盘点,龙泉县窑的黑胎“基因”是独一无二的。

      龙泉黑胎瓷土的配制式=龙泉高岭(型)土 + 高铁粘土。

      龙泉白胎瓷土的配制式=龙泉高岭(型)土+粘土。

      龙泉县窑的位置在哪里?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负暄杂录》:“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已经指示了龙泉县窑就是烧制大观釉的所在地。《景德镇陶录》认为:“大观,北宋年号,即有官窑时也。”可见,大观釉就是早期官窑。琉田山即应是龙泉地区最好的“高岭型”瓷土的所在地,故推断位于琉田山下的大窑的前身应该就是龙泉县窑,在那里产生了早期官窑大观釉——北宋末的哥窑和官窑——南宋初的哥窑和内窑。“琉田”一词中的琉同硫,硫化物是原生瓷土矿床携带有效矿物的标志。而琉田就是古人对铝土矿经氧化沉积形成的瓷土矿的准确的认知。宋代官窑对瓷土资源应是垄断性的,在管理上应是戒备森然的,该期间决无民窑染指的可能,这点与景德镇没有相同之处。据龙泉窑址考古有关披露,龙泉已经发现了可定性为“南宋早期”的窑址实物,如黑胎黑釉者,虽并没有披露细节,却是可喜可贺。因为推测,直至南宋早期,官窑周边是没有别的民窑性质的窑存在的。除大窑以外,还有小梅、溪口等烧制黑胎黑釉的窑就近也可能就是高含铁粘土(也是低硅、铝含量的铁帽型瓷土)资源的所在产地,就应该是典籍中的北宋“黑官窑”或“乌金窑”的烧制地。南宋孝宗以后,可能关闭了官窑,大窑可能退出官窑管理体制,成为官方出口青瓷的烧制中心。自此始,龙泉才真正走向民间。此后,哥窑(也可能与官窑合并)可能还保留半官窑体制到南宋中晚期,但这也可能是哥窑的转型时期。因为,这期间传统的哥窑已经少见,取而代之的是色泽更浅淡的“官哥不分”类产品,这类浅淡青瓷视觉和手感似玉如脂,白清润透,开片也很浅淡,纹脉稀疏,似有也无,很少见密碎开片。明永宣和成化也多仿烧过这类浅淡官窑。清代乾隆期间唐英也曾仿烧过大观釉官窑。据说龙泉在民国期间也曾有重要的窑址被大规模盗挖,不知是官窑?还是哥窑?估计哥窑(大观釉所在地)可能性较大,因为官窑/内窑或是被后来的大窑倾渣覆盖着。无论怎样,窑址的“存在”就是考古的价值所在,考古工作决不该放弃。寄望官窑(内窑)还没有被破坏。

      如果非要有人说“汴京官窑”还在开封黄河底下,“杭州修内司官窑”是在凤凰山下,这不是欺人,就是自欺!欺人之处是有谁见过北方窑口的“汴京官窑”长的什么样?清宫遗存的那些实物那件是“汴京官窑”?还有老虎洞窑址出土的那个有纪年的“荡箍”,那“修内司窑置…”的刻款万一与续窑“窑置”有关怎么办呢?更不要说该窑址的残片颜色之深,哪还有半点“青分浓淡”的样子?老虎洞窑址的认证错误正是由于基础分类学上的错误造成的。乾隆收藏中实际上已经对大观釉、官窑和内窑做过分类了,遗憾的是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多少重视,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确切的说,不研究乾隆分类,仅按照“故宫分类”,你的认知肯定很多都是错位的,甚至是错乱的。如果叫板,你或许根本就不认识官窑那些东西!这个笑话就大了!

早期官窑天青色奁(私藏),具有典型的龙泉胎釉特征,经洛阳眼检测验证为崇宁时期的产品。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私藏),蟹爪纹、隐若蟹爪纹和鱼鳞开片是浅淡天青色的必要条件。

大观时期的月白釉琮式瓶(私藏),该瓶的开片纹以接近哥釉开片,是在烧制月白釉过程中“高温”位置形成的,具有偶然性,开启了哥窑之门。

北宋官窑小碗(私藏),釉色已非常浅淡,几乎不开片,紫口铁足。检测验证为宣和时期烧制

南宋中期官哥不分型花口碗(私藏),浅淡釉色,大开片,应是官窑关闭后哥窑的产品,此后传统的哥釉几乎不再出现。

大观时期的早期官窑簋式炉(私藏),月白釉型,大开片,乳浊釉。

宣和时期黑釉黑胎簋式炉(私藏),该炉即所谓“黑官窑”,釉料中添加了高含铁粘土,周身有大量棕眼,说明烧制温度不高。

梅子青釉簋式炉(私藏),教科书认为梅子青釉出现在南宋中期后,经检查复核,该炉是宣和时期的。

鼎式炉式花盆(私藏),釉色浅淡为标准粉青釉,检测为南宋中晚期。

明代永乐仿官窑(官哥不分型)浅淡釉小碗。

明代成化蛐蛐罐(私藏),浅淡釉,大开片,官哥不分型。

(注:本文由于题目“浅淡”笔误为“浅谈”,有违原意,故经修改重新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瓷,还是宋代的最美!
(部落首页)徜徉中国古陶瓷之旅
最中国之“瓷器”
宋瓷:才是历代瓷器中的佼佼者
官窑之谜
御窑之宠——江建新谈《景德镇出土明官窑单色釉瓷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