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是怎样进化为瓷的?

    人类在60万年前已进入了原始社会,这是公认的旧石器时代的始端。

火是人类进化的必要条件。借助火,人类开始熟食和取暖,而饮食结构的改变使人类的体毛才得到逐步的退化,同时脑颅开始进化。

世界公认的人类的制陶时间的上限为25000年前。陶器的诞生是新、旧石器的分水岭,制陶使人类的脑洞也大开,开启了智慧的时代。

考古发现最早的陶器在江苏的溧水的神仙洞和江西的万年仙人洞遗址,距今已有10000余年。在上述遗址也发现了碳化的稻谷。证实了《周书》云:“神农耕而作陶。” 说明制陶是伴随原始农耕而发生的。

成熟的竖窑和横窑在红山、龙山、仰韶等遗址已大量出现,已能烧制出标准的红陶、黑陶、灰陶,其烧成温度已达1000℃。

早期的青铜器是在夏代是出现的。青铜工艺在商周时期已经完全成熟并达到巅峰,而铜冶和铜铸是建立在发达的制陶的基础之上的。

青铜器时代产生了三个著名的词汇:

“陶冶”是指陶与铜冶的关系密切,陶制的坯衬件和外敷耐火泥条是铜冶炼竖炉的内膛的基本构筑,以保障炼炉不被熔穿。

“陶铸”是指陶与青铜器铸造的关系,烧制的陶范的作用是制模和翻制。

“陶瓷”是受铜冶的启发而派生的产物,就像当年一个苹果落在智者的头上一样,“瓷”是铜炉排渣溅落到了陶范上,产生了多彩的、美丽如玉的表层,炉工受到启发后而创造了陶瓷。陶瓷一词的本意是在陶胎敷上一层瓷的外衣,可见瓷是玻化现象,有美观的效果,表面强度得到改变。但陶胎+热釉的工艺缺陷也是很大,如胎体的粗松没有改变,这是因为胎中的水已在烧陶时全部散失,表层中的钙、镁、钠、铁等物质的烧失,使表面粗糙而且强度降低,这是“陶化”的概念。热釉温度很高,很难与胎体结合紧密,无法均匀施釉,操作危险也很大。站在陶、瓷的总体脉络上,陶胎+热釉的工艺才是真正意义的原始瓷。

青瓷猫头鹰封罐,可能是早期的陶胎+湿釉型。

红陶胎,底有黑色炭烧痕,具有早期烧陶特点。

为了改变陶化,古人也是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改变胎泥的成份结构,是改善陶化的方式之一。粘土——瓷土——高岭土——铝土矿,这是广义铝土矿链条,基础成份是三氧化二铝和硅,其中三氧化二铝是耐高温物质,是强度材料。硅则是玻化物质,是硬度材料。粘土——瓷土属于高度氧化的矿层,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是古人制陶/瓷的主要原料,其三氧化二铝和硅含量都较低,不耐火,烧成强度较低。已经发现,约在一万前就在陶胎中夹加河砂,以增加硅的含量,加强了胎的玻化,提高了烧成强度。淘洗胎泥也可相对提高陶胎中硅的含量,这是有些地方窑口为了改善不良胎质的颜色和去杂常使用的方法。“合泥”是指将塑性粘土和硬性高岭土混合成为高铝瓷土,即有强度,也有可塑性,古人用合泥做铜冶竖炉内膛衬料。宋元时景德镇也采用了此种“合泥”方法。宋代兴起的德化窑的瓷土的三氧化二铝和硅成份也很高,其质量非常接近景德镇的高岭土,其方法是采用堆存的方式长期堆放瓷土,时间长达50余年之久,所谓“爷爷堆,孙子用”,这种“醇化”的方法是天然氧化法,促使了瓷土中的高钙等胶凝物质的流失。宜兴制壶也有部分优质紫泥生矿,也需要堆存氧化十几至几十年,才能制作出最优质的紫壶。

改变陶胎表面层的结构可减轻陶化。如制作陶胎常用敲打、压痕等手段改变表层的密度,实质上是挤出胎土的空气,使器物烧成后美观和耐用。“碳化”也是非常重要的陶胎表层低温渗碳技术,如灰陶和灰砖工艺等,都是这种古代技术的产物。“捂灰”也是“渗碳”,产生了红山黑陶和著名的龙山“蛋壳陶”等。近现代的宜兴紫砂壶也有部分捂灰品种即为这种工艺的保留。

湿釉的产生的像谜一样!古人是怎么发现湿釉的?

水是创作的源泉。实际上,早期的红山、龙山、仰韶制陶工艺中,水的作用已经凸显,即在胎器成型后手工抹水,可在表层形成一薄层泥浆,主要是使钙镁杂泥等物质被离析出来,再烧制后可形成微“瓷化”作用,部分阻断了陶化,也减少了水和结构水的散发。西周时期的红陶已可看到抹水或抹某种材料浆的现象。到后世的化妆土也具有瓷化的作用。景德镇元代的某些瓷器可看到这种“抹底”现象,表面光滑的作用明显。这就是湿釉诞生之先祖。

白陶瑞兽镇,表面粗糙和脱水是陶化现象。

从原理的角度,湿胎+湿釉才是工艺意义上的瓷,它的产生是一最伟大的创造,代表着中国CHINA。瓷已经完全脱离了原始瓷,其起点始于春秋早期,一直走到了今天。在古越早期贵族家族墓出土的青瓷,底部已清晰可见火石红现象,这是湿胎+湿釉的标志。当代学术以东汉青瓷为原始瓷结束点,以该时期青瓷的透水率作为判据,低于该指标就是原始瓷,这显然是错误的,导致我国的瓷的诞生晚了约一千年。某种意义上说,透水率仅代表着烧成温度的“效果”,而烧成温度是不断进步的技术指标,是不能用此判断是否为瓷的,否则的话,谁都比不过现代瓷,那岂不是所有古瓷都是原始瓷了?可见工艺才是划分是否为原始瓷标志。古铜冶炼已经可以使炉温高达1300-1500C°,可见古代提高炉温的燃料并不是问题,因此瓷的烧制工艺的决定因素是胎/釉的材料,并不完全是烧制炉温决定的。

春秋-战国青瓷盅,湿胎湿釉烧制。

施釉不均匀。

陶胎+湿釉在原理上是半陶半瓷,其性质属陶,因为精彩也顽强的走了很远。半陶半瓷似乎更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即“西陶东瓷”,这或许是受到铜冶是由西东渐的影响而影响的。实际上,古越的瓷也有由东向西逆向渗透影响的趋势。汉代的汉绿釉陶是典型,开启了低温釉的先河,最美的汉绿釉也有满釉支烧者。由汉绿而衍生的唐三彩,展示了唐代的灼热和浓烈。到宋代的临汝、汝窑、钧窑都是半陶半瓷烧制,也混有湿胎+湿釉烧制,因此产生了宋代最伟大名瓷,这是两种混合烧制就是东西互相影响的结果。金元时期的钧窑大面积露胎,更注重实用性,风格拙朴,而名瓷也因此不再。低温彩陶实际上一直也走到了今天,如石湾窑堪称代表。

汉绿,唐代绿釉陶。

口沿支钉烧痕

满釉支烧,两次施釉。

宋代是瓷的辉煌时期,主要是在瓷的故乡古吴越地域完成的,本质上这是由优质的瓷土资源决定的,而优质的瓷胎是避免陶化的最有效的途径。到了宋代,除了吴越国外,宋已基本完成了版图最小,却是最富泽之地的统一,当时的吴越国已基本没有了战力,其主要任务就是拼命完成“贡瓷”,因原有秘瓷的产地产量已无法满足,则龙泉参与了贡瓷的助烧,即所谓“龙泉秘色”,与越窑秘色相比,其胎质优势已尽显。龙泉的瓷土在三氧化二铝/硅的组份上已非常接近景德镇的高岭土瓷土,略高的铁质,使瓷胎略泛青白,烧成后呈糯米状。该胎质的裸足几乎不需要掩饰,也几乎没有陶化现象。北宋晚期诞生了黑胎瓷,这是龙泉胎中添加了富铁粘土的缘故。黑胎的产生诞生了大观釉和官窑以及哥窑,还有南宋初的内窑。在一定的氛围下,胎内铁质形成的火石红从月白釉为主的开片中释放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分明的大开片和文武片,这是同时期的任何窑场所不具备的特色,舍其无它,其技术含量之高足令后世仰观而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存在的窑口之钧窑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一口气读懂中国瓷器|绝美中国色
钧瓷的源流及演变(下)
古瓷成形工艺概述
一个中国陶工的艺术坐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