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龙泉黑胎问题的解读

宋代是青瓷巅峰的时代,黑胎的意义在于它成就了青瓷的非凡。黑胎是瓷土原矿中含有高铁质,如钧窑,具有的紫口铁足特征。还有一种黑胎是瓷土中添加了高铁质,如龙泉窑,其基础瓷土烧制后是糯米状青白胎,添加了紫金土后,则呈现出万般揉情风骨。汝窑偶尔也会流露出紫口特征,其胎骨中含铁质较少。

    从釉色说起

    用汝窑的天青和月白两种至简的釉色来表达昼夜、日月、天地之阴阳,这绝对是宋徽宗的创举,是徽宗对道家思想的高超的理解,代表着宋代青瓷的最高的艺术境界。最早提出天青色是五代后周柴世宗,如《陶说》:“后周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夷门广牍》:“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有。”《博物要览》:“昔人论柴窑曰: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目前国内藏家中也能见到有疑似柴窑之物,所谓疑似是指其窑址不清楚,缺乏概念上的认证。其天青并不如汝窑典型,更偏向天蓝或淡蓝些。但不管怎么说,天青一色的源头之说还是深入人心的。五代时期的耀州窑也可烧制出淡湖绿或接近月白釉色的浅色青瓷,与汝窑的某些特征类似。说明北宋晚期的天青汝窑器与五代耀州淡色青瓷在烧成温度梯阶是接近的,可见二者的差别是窑口胎釉材质不同而已,也说明汝窑不缺传承之源。汝窑天青色美器当胎土釉料确定后,则烧成温度梯度的决定了产成品色相。汝窑色相是皇家判据,汝窑为魁具有唯一和排他性,汝窑的传世物为历代皇家所接受,其地位不可撼动。汝窑也有月白色器,只是数量稀少,开片仍是鱼鳞开片为主,看来没有达到月白釉,只是属于探索性产物。同时期的钧窑也有月白釉产品,数量也非常少,其釉下的“蚯蚓走泥纹”颇类似月球表面的“山水河流”纹理。汝窑、钧窑烧制中断与北宋晚期受到了新崛起的北方民族——金的严重的骚扰有关,从崇宁时期的北宋版图变化看,侵扰最严重的地段就是汝窑所在的区域,故可断定掠夺是战争初期的唯一目的。徽宗中断汝窑烧制而转向官窑,战争因素是主要的。而汝窑釉面过于软弱,中看不中用则可能是次要因素。

宋代汝窑月白釉玉壶春小瓶(私人藏),手工制胎,修胎精湛,鱼鳞开片。

汝窑玉壶春小瓶底部,芝麻挣钉。

宋钧窑月白釉执壶(私人藏),略呈紫口、铁足,釉下蚯蚓走泥大纹理。

钧窑执壶底部

北宋官窑八棱直颈瓶(私人藏),洛阳眼检测为崇宁三年,此前一直以为该瓶为南宋官窑。从特征看瓷瓶也是龙泉黑胎。该检测结果若成立,则颠覆北宋官窑始于大观、政和年。

北宋官窑直颈瓶底部

    月白釉官窑的大量出现是从大观釉开始的。当代文学家易中天在其编著的中华史《大宋革新》篇,谈到宋代瓷器时曾有自作诗句:“汝窑雨过正天青,官窑托出春江月”,这是典型的跨界人士的正解。《景德镇陶录》:“官窑,大观中釉尚月白、粉青、大绿三种,政和以后,惟青分浓淡耳。”通常认为宋代官窑始于政和年(据《坦斋笔衡》),故大观中开始烧制的是否就是官窑还值得商榷,或只能是视同官窑。清代唐英曾直呼其为大观釉而不作官窑论之(《景德镇陶录》)。遗憾的是大观和政和时期这类早期官窑的面貌还不清晰,是否属于“质颇粗厚”者尚待探讨。从两故宫清宫遗存的实物中似乎还能找到粉青釉官窑的影子,而早期月白釉或浅淡青釉官窑实物则似缺乏标准器。

宋官窑琵琶尊(私人藏),浅淡粉青,大开片纹理。

台北故宫北宋官窑冲天耳三足炉,月白釉,大开片纹理,疑似大观釉                                                                                                         龙泉黑胎的作用

    龙泉的瓷土资源质地优良,得天独厚,两宋期间几乎没有可匹敌者。值得说明的是景德镇瓷土烧成胎骨颜色要更净白些,其胎骨的微观结构与龙泉颇类似,故元代以后景德镇则开启了彩瓷时代,这也是龙泉青瓷自元代开始没落的主要原因。龙泉的瓷土中含有微量的氧化铁,故烧成胎骨呈色白中闪青,俗称作青白胎。该胎中常可见黑色铁质颗粒。该胎土经过淘洗,白度会增加,即为著名的龙泉白胎瓷,如淡粉青等。龙泉的黑胎是瓷土+紫金土。在显微观察下,龙泉胎土添加入紫金土后,烧成的胎骨的糯米状的结构基本没有改变,添加的紫金土通常呈团状或颗粒状比较清晰,很少见侵染状。龙泉黑胎能够改变烧成釉色,不同的紫金土添加比例,会带来釉色的诸多变化。从窑址的瓷片可见,黑胎颜色深浅的程度是不同的,说明窑工们的制胎已经可以随心所欲,而烧成的釉色则气象万千。

    对大观釉而言,黑胎是产生“铁线”的必要条件。从对瓷片的解剖可看到,胎内的铁质是沿着大开片“泛出”而形成火石红,才会在釉表面视觉角度构成了铁线。大观釉的铁线开片纹理犹如月亮满月时表面的“山水河流”,也许这才是徽宗所追求的月白釉理想的效果。

    黑胎的另一效果是紫口铁足。如《博物要览》:“官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也。”这是清代有关修内司官窑(内窑)的描述。只是“官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其土紫”则是以讹传讹也,因为西湖是火山口成因形成,故凤凰山隆起的是古地层,怎会有瓷土?从已发现的郊坛下官窑和修内司官窑(疑似续窑)的胎骨看,其瓷土可能是来自龙泉的客土。紫口铁足描述非常恰当,土紫,即黑胎也。而官窑的修胎非常精工细作,官窑器的口沿如刃,釉水自然流淌几乎露胎,故可形成紫口,铁足是由于底足露胎无釉。紫口铁足当时已是一种时尚。

修内司官窑月白釉浅碗(私人藏),修胎精到,紫口铁足特征。

修内司官窑月白釉浅碗底部,无金丝铁线特征。

    哥窑应出现在南宋,完全继承官窑月白釉一路。哥窑的论述出现在很多典籍中。《春风堂随笔》:“兄所陶,色淡。”与人们对哥窑的认知吻合,显然,哥窑应是月白釉或是淡青釉器的专烧窑,其工艺与修内司官窑应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故推断哥窑应是修内司内窑的使命结束后的仿官窑产物。按南宋官窑体制,哥窑与修内司官窑私/官家窑共存的可能性不大。应是原在内窑的窑工失业后直接创烧的窑口,其性质应是民窑。但瓷土资源、工艺和技术都与内窑有密切关联。哥窑与官窑的主要区别是: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官窑“碎器纹则大小块”,“哥窑汁油不如官窑”。而“紫口铁足”似可作为官窑的特征。而哥窑只有铁足,紫口则不明显。耿宝昌先生总结的哥窑器口沿有“釉环”,釉面有“粥皮”,还是令人称道的,或可作为哥窑的鉴识参考。哥窑的金丝铁线普遍存在,其金丝如同铁线也是火石红现象,与铁线不同的是细小的开片才出现金丝而已。而官窑的“金丝铁线”特征虽也存在但并不明显。故金丝铁线并非官/哥的绝对区别所在。

南宋哥窑斗笠盏(私人藏),口沿“釉环”,釉面“粥皮”,金丝铁线特征。无紫口。

斗笠盏底部,铁足特征。

南宋哥窑鼓钉五足洗(私人藏),金丝铁线,无紫口特征。

    大观釉、月白釉、哥釉的开片效果是烧制技术多因素控制的结果,釉层开片是瓷胎与空气之间的通道,在还原时间充足的条件下,才会出现自然的铁线或金丝铁线的效果。南宋晚期至元代再至现代已难以烧制出自然开片和火石红泛出的完美的金丝铁线,只能借助二次萃裂和逐次染色等手段。

    已混淆的概念

    “传世哥窑”是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故宫前辈定义的内部专有名词。传世+哥窑哥窑,是该命名的主要用意,以区别哥窑。在当时由于窑址不清和认知的局限下,这样命名是留待内部文博人继续探索的。在漫长的近百年中,故宫内部的专家都曾陆续提出过不同的观点,或许就是在等待窑址发现的突破。2017北京故宫举办了哥窑展,在历史遗留问题并没有澄清的条件下,就公布了传世哥窑的命名,布展中诸展示物多标注为“南宋哥窑”。若如此,难道故宫前辈专家不知有南宋哥窑乎?近年来,有一种很明确的观点,即所谓传世哥窑应该就是修内司官窑。笔者非常认同该观点并认为这只是官窑的浅淡的部分,还有一部分粉青釉等已经被两故宫明确为修内司官窑,并没有争议。因为除了釉色,二者具有高度的综合一致性。传世哥窑名词的存在混淆了哥窑的概念,造成了人为的认知的混乱。也使“传世哥窑”直接变成了伪命题。这是典型的不作为。

    “龙泉官窑”是文博界最新命名的现代名词,遗憾的是这也是个伪命题。龙泉+官窑,可理解为地处龙泉的官窑,为区域性官窑!“京师自置”者为官窑。“置窑于修内司”者为内窑,也名官窑。“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难道当时还有第四处地方性的官窑吗?命名的依据何在?窑址在龙泉何处?面貌、特征为何?都不做交代吗!龙泉官窑名词的出现制造了官窑概念上的混乱!更是学术上的“乱作为”。

    “龙泉哥窑”更是个当代伪命名,极为不严谨,影响恶劣!其命名方式也是龙泉+哥窑,奇怪的是龙泉哥窑与哥窑在概念上具有同一性,但在内容上却不是!《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成为“龙泉哥窑”命名判据,即将龙泉的溪口窑有浅白络线开片纹者(所谓哈密瓜纹者)认定为龙泉哥窑。按《格古要论》:“谓官窑器有黑色,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无纹路。”而溪口窑为主的此类深青釉器应归属黑色官窑,若认定其为龙泉哥窑,黑色官窑将“消失”,也严重脱离了人们对哥窑的认知,这是现代版的指鹿为马。为什么要这样做? 

北宋“黑”官窑菊瓣洗(私人藏)

北宋“黑”官窑菊瓣洗底部。

    官窑、修内司官窑迷踪龙泉   

    据元代《南村辍耕录》记载:“宋叶寊《坦斋笔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这是一段有关宋代晚期汝窑和官窑非常经典的综论记载,文博界专家凡论及汝、官莫不引用之。其中“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之句,多数专家是唯我所用,基本采取回避或断章取义,或“······”处理。也有少数人歪解,如认为该句是与“汝窑为魁”句前面一伙的,则成为语文笑话。很显然,“京师自置”是朝廷直管模式。因“质颇粗厚”才有“京师自置”官窑,整句逻辑上是因果关系非常清晰。“京师”是朝廷之意,此处将京师理解为地名汴京,则为“汴京自置官窑”,语义则不通。当然最先犯此错的是在清代和民国,如《景德镇陶录》和民国的《饮流斋说瓷》。这两部著作的错误对近现代影响巨大。至今认为汴京官窑在古黄河河床之下大有人在。中兴渡江之南宋初,“袭故京遗制”是指对徽宗官窑体制的继承,“置窑于修内司”是将原官窑窑务划归修内司管理之意。由此可见,官窑和修内司官窑是同一个窑,都在龙泉本土。两官窑是哥窑的创烧,龙泉仿官的大面积出现的必要条件。

    本文需要申明的是:龙泉的黑胎是建立在龙泉基础瓷土之上的,龙泉黑胎与官窑和修内司官窑以及哥窑的胎骨具有高度的、直观的吻合性。位于杭州的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窑址的的胎骨也同样。在两宋的幅员辽阔的国土上,不会再有别的瓷土会再有如此伟大的基因。文博系统的有关研究部门,曾在各类青瓷的表釉成份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遗憾的是点检测的数理离散性注定了其出路渺茫。当澄清了龙泉黑胎问题,更正了混淆的问题,发现官窑、修内司官窑、哥窑的确切窑址只是时间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官窑之谜
龙泉黑胎,源于高贵的血统
五大名窑瓷器鉴定问题——修内司的新窑、旧窑与龙泉官窑
【 宋代名瓷胎釉要述 】
宋朝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分别在哪里?有什么艺术特点?
瓷,还是宋代的最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