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灸感”的临证体验.2.补血通经方.3.平脉辨证治便秘.
1.“灸感”的临证体验
摘自2016-4-25中国中医药报
□原飞虎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院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气至”的有无通常决定着针刺是否有效,而通过长时间的临床艾灸受试者的疗效观察,发现艾灸的“气至”与否,也关乎着艾灸是否有效,称之为“灸感”。
针刺“气至”《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称为“得气”,而“得气”受刺者的主观感觉为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有沉紧的感觉。艾灸的“灸感”受灸者的主观感觉为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十种灸感,通过临床观察,行灸者的主观感觉为艾条(或艾柱)下有排斥感(通过雀灸法和回旋法可以感觉到一股向上顶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在穴位处较强烈,而通常这种感觉的出现,受灸者才会出现主观上的“灸感”,才能显现出艾灸的神效来。而这种“灸感”出现,因患者的病情轻重而出现的时间也各有所异。
验案1
双侧肩背痛(风寒阻络)
患者,男,50岁,个体,2016年2月10日初诊。双侧肩背痛1天。患者自述早晨汗出不慎感受风寒,而出现背部怕冷,肩膀疼痛,伴头部微汗出,无咳嗽、咽痛、乏力,无双侧手臂麻木,未予诊治,前来就诊。现症见背部怕冷,肩膀疼痛,伴头部微汗出,舌淡苔白,脉浮。患者精神饮食可,二便正常,睡眠可。
诊断:双侧肩背痛(风寒阻络)
治疗:疏风散寒,温经通络。艾灸大椎、双侧风池、风府、百会,并在大椎穴留针。
大椎穴皮肤常规消毒,用30号1寸不锈钢毫针,斜刺大椎穴,得气后留针。双侧风池、风府、百会穴皮肤常规消毒,待酒精晾干,用18mm×200mm艾条一根分别灸大椎、双侧风池、风府、百会。先灸大椎,待手下有“灸感”产生,患者自觉发热后,采用雀啄法灸,待患者自觉热感由大椎穴向双侧肩膀传并感觉双侧肩膀发热后,采用回旋灸、雀啄灸分别灸风府、双侧风池、百会,待患者自觉身体发热后,停灸,起针。嘱咐患者饮温开水一杯,注意保暖。
患者自述,灸完当场双侧肩背部疼痛感消失,肩背部暖暖的。次日,询问之,肩背痛未在犯,肩背部也没有怕冷感。
因患者为初感风寒,体质健壮,病程不长,所以“灸感”产生快,见效也快,每穴“灸感”产生时间多为10秒左右,共耗时30分钟。
验案2
慢性腹泻伴Ⅰ度脱肛
患者,女,48岁,自由职业,2016年2月2日初诊。腹泻伴肛门脱出1月余。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一日2~3次,大便质稀色黄,无腹痛、便血、便脓,无呕吐、发热,自服黄连素片、氟哌酸无效,前来就诊。现症见大便次数增多,一日2~3次,大便质稀色黄,伴有不消化食物及肛门脱出,活动或劳累后肛门脱出加重,舌质淡,苔白有齿痕,脉芤无力。患者精神饮食可,轻度乏力,睡眠可。
诊断:慢性腹泻伴Ⅰ度脱肛(脾气亏虚)
治疗:补气健脾,升阳止泻。艾灸双侧脾俞、双侧大肠俞、关元、双侧足三里,配合补中益气丸一次一丸,一日两次。
皮肤常规消毒,待酒精晾干,用18mm×200mm艾条一根分别双侧脾俞、双侧大肠俞、关元、双侧足三里。先采用回旋灸、雀啄灸灸双侧脾俞,待手下“灸感”产生,患者自述背部发热后,采用同样方法灸双侧大肠俞,待手下“灸感”产生,并闻及患者肠鸣音后,继续采用上法灸关元、双侧足三里。停灸后,嘱咐患者饮温开水一杯,注意保暖。
次日(2016年2月3日)患者自述,大便次数一次,质稍软,活动后肛门未再脱出。继续上述治疗。
三日后(2016年2月5日)诉服用补中益气丸大便两日一行,质稍软,让其服用补中益气丸一次一丸,一日一次。
第五日(2016年2月7日)诉采用上述方法后,大便正常,肛门未再脱出,停服补中益气丸,继续上述艾灸巩固疗效。
此患者因病程较长,第一次“灸感”的产生时间较长,每穴多在一分钟左右,所有穴位灸下来共耗时一个半小时。在随后的几日里,每穴的“灸感”产生时间在缩短,到第三日时,每穴“灸感”产生时间为10~15秒左右。
临证心得
1.受灸者的“灸感”产生快慢,和病人的体质、病程、经络通畅度有关,体质越好、病程越短、经络越通畅,“灸感”的产生越快,疗效越好。
2.针灸效果的好坏与实施者的手法成正比,并与选穴也有莫大关系。
3.灸法对于寒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对于热性疾病属于忌用,否则容易助长邪气。
4.因艾灸有温阳之效,长时间艾灸容易耗气伤阴,所以在患者艾灸后多嘱其饮温开水一杯,并注意保暖,防止邪气所侵。同时,在饮食上也少食辛辣之物。(原飞虎)
2.补血通经方
摘自2016-4-25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菟丝子15克,炒鸡内金15克,徐长卿15克,丹参15克,薄荷9克,炙黄芪12克,茯苓15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党参15克,熟地黄18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15克,当归12克,炒栀子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服,或为水滴丸,或为蜜丸缓服。
主治:经来量少或后错,或稀发,甚或闭经。经来或淡紫有血块,面色暗滞,或卵巢功能低下。
解析:气血肝肾亏损,轻则月经量少后错,重则月经稀发,更重则经闭不行,总因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满盈所致。
本方以地黄丸、参苓白术散、逍遥散合方,意在补益脾肾以固本。又因此类病证常兼肝郁血滞,虽有逍遥散疏肝气,更加徐长卿、丹参、桂枝活血化瘀,温经通脉;炒栀子清隐匿之郁热;炒鸡内金助消化而益脾,也可行血中之滞而通经。本方平和,既补脾胃之气血,复滋肝肾之真阴,阳生阴长,或能促进性腺机能之生发。
也可将本方每月服6~8剂,作为绝经前期之保健用方。然痰湿重者,阴津伤者,皆不宜之。(石恩权)
3.平脉辨证治便秘
摘自2016-4-25中国中医药报
□邢志峰 河北中医学院 陈艳从 河北医科大学
笔者跟随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临床学习近四年,李老倡导平脉辨证,临证重视脉诊在辨证论治中的作用。此患者为笔者从医以来第一例肝郁便秘,通过此病例,笔者愈加坚信李老的平脉辨证的思想就是学好中医的捷径,愈加坚信中医疗效的神奇。
李某,男,56岁。2014年7月28日首诊,主诉排便不畅一周,一日一行,成形不黏质可,未带脓血,省级医院检查未发现异常,食可,寐可,小便可,脉弦,舌可,愁苦貌。证属肝郁气滞,法宜疏肝解郁,方宗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柴胡10克,白芍药10克,川芎8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制香附15克,炒枳实10克,3剂。二诊:患者面带笑意述说排便较前明显通畅,无其他不适。脉弦减,舌可。嘱继服上方3剂,如服完后已无不适可停药。2015年夏季患者来诊治它病,述上诉便秘第二次服完就完全没有排便不畅感了。
便秘在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据此诊断为便秘无疑。
李老认为脉诊在四诊中的权重占50%~90%,通过脉诊可以定性、定位、定量、定势,李老称为四定。定性即指确定患者所患疾病的性质(寒热虚实);定位就是确定疾病的位置,又称病所;定量就是判明邪正、寒热、虚实的程度;定势就是疾病的发展趋势。四定已明则证自出,证出则依证论治。病性已定则根据患者的寒热虚实确定用药的温凉补泻;病位已定则根据病所选择用药,病在上者选性升味薄之品、病在下者选性降味厚之品,病在经络者选入经络之品,病在脏在腑者则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邪正、寒热、虚实的程度即疾病的发展趋势已定,则根据其确定药物的用量多少、君臣佐使的配伍以及方剂的奇偶之变。
李老诊病首分虚实,虚实以脉沉取有力无力别之,沉取有力为实、无力为虚。虚实即明则补泻即明。
当时见此病人时患者仅诉排便不畅感,通过问诊未发现其它有用信息,由于病例资料的短少,无法判明疾病的原因,更无从处方下药。后通过脉诊后,患者脉弦,沉取有力,脉弦,沉取有力,故知此病为实证,弦主肝郁、主痛、痰饮,再结合望诊愁苦貌,其它可,可知病位在肝、病性为实证,故诊断为肝郁。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通畅的功能,肝郁则肝失疏泄,肝失疏泄则大肠气机郁滞,故患者排便不畅感即是由于肝郁所致。由于患者所病程度不甚,故选柴胡疏肝散以疏肝解郁,药量不宜大。患者服药3剂后排便较前明显通畅,说明辨证论治无误。(邢志峰陈艳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师学医】平脉辨证治便秘
中医号脉有诀窍 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
刘观涛原创:我为什么高度推崇李士懋“平脉辨证”?
乏力、头昏、嗜睡未必是体虚,清热化痰显奇效
(18)《古本难经阐注》(10
脉诊临床感悟----附平脉辨证医案一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