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
 
 
 
 
 
简 介 
  英文名  Corn sheath blight
  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在自然界不常见。
  寄主  玉米、水稻、大豆、大麦、小麦和棉花等43科263种植物。
  危害  玉米纹枯病为土传病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田块发病率为10%~30%,重病田达50%以上,甚至100%。
  分布  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尤以南方夏玉米区发病较为严重。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很少发生。主要为害叶鞘和果穗,也可为害茎秆和叶片。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发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发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病原物 
    (1)形态:①菌丝。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缴缩,近分枝处有隔膜。随菌龄增长,菌丝细胞渐变粗短,并纠结成菌核。②菌核。形状各异,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表面粗糙。③担子。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④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微米×(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2)特性: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7~40℃,最适温度为26~32℃,低于7℃或高于40℃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1~37℃,最适温度为22℃。在12~34℃范围内,温度越高,菌核形成越快。菌丝只有在相对湿度85%以上时,才能侵染致病。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10~12小时就可萌发产生菌丝。日光明显抑制菌丝生长,但刺激菌核的形成。菌核对紫外线有极强的抗性。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菌核在病残株上越冬。病株上的菌丝经越冬后仍能存活,为其初侵染源。通过病株上存活的菌丝接触寄主茎基部表面发病。发病后,菌丝又从病斑处伸出,很快蔓延,形成再侵染。湿度大时,病斑长出很多白霉状菌丝和担孢子。担子借风力传播而造成再次侵染。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而言,生育期常的中晚熟品种发生时间长,病情较重。
  (2)环境:温湿度对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程度影响很大。气温低于20℃或高于30℃、少雨不利于发病。病害发生期内,雨日多、雨量大、湿度高,病情发展快。
  (3)栽培:玉米连作,播种过密,施氮过多,发病重。玉米单作比间作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湿度大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减少菌源,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耐)病的品种。②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③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④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⑤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菌源,减少初次侵染源。
  (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02%浸种灵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②玉米抽雄期喷5%井冈霉素AS 1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500倍液,或40%菌核净WP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6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WP 1 000~2 000倍液,或50%苯菌灵WP 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WP 1 000~2 000倍液,或50%退菌特WP 800~1 000倍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稻纹枯病(全介绍)
小麦纹枯病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防治
玉米病害及其防治
水稻纹枯病防控存在哪些误区?关键点在这里
小麦纹枯病
辣椒病害图谱(史上最完全最新版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