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娲与涉县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关于她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在全国甚至海外都广为流传。在国内,陕西平利县有女娲山,有人说女娲在那里出生;甘肃天水有女娲墓,有人说女娲死后在那里埋葬。山东济宁有女娲庙,河南辉县有女娲谷,重庆忠县有女娲的补天石……女娲的踪迹遍布全国,供奉女娲的庙宇数不胜数。涉县是女娲补天造人的地方,这里娲皇宫是全国最大的祭祀女娲的庙宇,在全国众多女娲庙宇中,建筑规模和影响范围当是首屈一指。围绕娲皇宫,涉县储存着大量的关于女娲的信息,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在这里家喻户晓。每到三月庙会,涉县人们都要前往娲皇宫祭拜女娲,庙会期间盛大的仪式,不同地方的风俗和人情相互交错融合,生成浓厚的文化,影响着左右着涉县乃至周边更广大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

涉县的山山水水间,供奉女娲的庙宇星罗棋布。以娲皇宫为龙头,无数的女娲庙隐于乡间林下,因为规模建制上没有娲皇宫大,知名度不及娲皇宫高,许多不为人知。有些庙宇只是某个村里供奉,或是几户人家供奉,但足见女娲根植民间有多么深。可能受娲皇宫影响,这些庙宇都以“娲皇”冠名,叫“娲皇庙”、“娲皇行宫”,而不是以“女娲”呼之,可见“娲皇”一名在涉县由来已久,足见涉县人们对女娲的崇敬之情。

在涉县河南店村西北、中原村、辽城村、井店村、桃城村、王堡村、曲峧村、大巷村、北岗村、台村、宽漳村、杨家山村、南庄村等地方都有独立的娲皇庙。这些庙宇建制都不算大,多是明清建筑,庙院一两亩,殿堂三五间。大多因为历史原因,多有损坏,上世纪九十年代多由民间组织出资重修。其中较大的有曲峧村娲皇庙、中原村娲皇庙、辽城村娲皇庙。

娲皇行宫。从字意上理解,因为中皇山有着“娲皇宫”,娲皇奶奶要到处巡视,临时下榻的地方就叫成“娲皇行宫”。娲皇行宫遍布涉县,像沙河村、张家庄云头山、弹音村、涉县城南关村、昭义村柏台寺等都有娲皇行宫。其中沙河村娲皇行宫,每年三月十七都要举行接“娲皇老姑”回家。届时村里人结社而起,从沙河出发,敲锣打鼓,向索堡娲皇宫而来。前来迎接的队伍多达百人,抬轿,放火铳,举旗,浩浩荡荡。队伍到了娲皇宫,把娲皇奶奶请到轿内,抬回沙河,请进行宫。全村人都来进行祭拜。次日一早再送回中皇山娲皇宫。在涉县人们叫娲皇圣母为娲皇奶奶,西顶奶奶,北顶奶奶,独沙河人叫“娲皇老姑”,自古传流下来,不知是有何说法。在日常生活里,自家的女儿称为“姑”,父母叫女儿叫“姑娘”,孩子叫父亲的姐妹叫“姑姑”,沙河人把女娲称为“老姑”,足见女娲不是外嫁来的,而是自家人。

女娲与涉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涉县许多地方,留有女娲的足迹。

在索堡镇唐王峧有个磨池村,这个村庄,就在娲皇宫背后。据说女娲和伏羲准备结婚前,来到山顶上往下滚磨盘。他们一个人站在东山头,一个人站在西山头,各自抱着一个石磨盘,同时向山下滚去。如果两扇磨盘滚到山下合在了一起,说明上天同意他们结婚,如果没有合到一起,兄妹两个就不能结为夫妻。当两扇磨盘从东西两个山头上滚滚而下,来到山下一块平地上,严丝合缝地叠在一起,这样兄妹两个才结了婚。后人借这处福地住下来,把这里叫做磨池村。

天塌了以后,看到自己的子民在烟熏火烤中不能生存,女娲就设法补天。她在中皇山前的空地上支起大锅,点上柴禾,从清漳河里捞来漂亮的五色石熬炼成粥,然后制成大饼,自己再借着中皇山飞天补缺。补到天上的那些石头,就是我们到夜里看到的灿烂星辰。因为清漳河里这些石头五彩斑斓,所地天上的星星也非常好看。现在到清漳河里,还能看到铺满着五色石头。

女娲正月十五开始点火,现在每到正月十五,涉县农村家家户户都还有点火的风俗。正月十六,女娲的石头熬成了粥,涉县人在十六这天吃茶面。这种茶面,也就是各种吃食煮到锅里熬成的粥。

女娲造人时,就是采用清漳河边的黄士,醮着清漳河水捏人。有一次捏人,时间久了,她想站起来休息一下,没想到脚下泥土一滑,差一点把她滑倒,后人把这个地方叫滑底,就是现在的清凉村一带。

涉县有些地方,人们在叫娘的时候,常常叫“娘”(nia),其实这是叫女娲呢。如果女娲,女娲,女娲……叫得快了,就叫成了娘(nia)。

女娲造了许多人,可是人总是要死的。前边造,后边死,这样的工作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女娲想要是能让人自己生殖繁衍,那该多好啊。可是最初的人是没有感情的,不懂得婚配的。于是女娲采来河边的芦苇,制作出了笙簧,用嘴一吹,就发出悠扬的声乐。青年男女听了她的音乐,闻声而来,聚集在一起,手拉着手载歌载舞,很快男女之间产生了感情。情投意合的男女就手拉着手就离开人群去婚配,自己生儿育女抚养后代。现在,站在娲皇宫可以看到隔河对面,有个村子叫常乐,就是当年女娲吹芦声,青年男女约会的地方。

女娲功成身退,来到中皇山,接受人们对她的朝拜。清漳河水在山前哗哗地流过,搅扰了女娲的休息。女娲便决定让河流改道,不再吵闹自己,于是伸手把娲皇宫前面的一座山推倒,堵住河水不要再流。眼看山就要倒下来,河神爷连忙从河里捞起石头支住,山才没有倒下来。这座山人们叫河石支山,现在还能看到在山腰底下,河神爷支上去的那些河卵石。

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张头村附过,有一座山,整个山体有一半不知那里去,当地人称半山。据说不见了的那半山女娲补天用去了。在距此不远的地方有大港村,村前山下有娲皇庙。村庄附近有个山洼叫塌山洼,洼里有一座小山峰,山巅倒塌,倒在山顶上,当地人称补天石。这个山洼口有个大岩洞,内奉石母,是专门管理这块石头的。

以上可见,女娲在涉县无处不在,涉及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从村庄来历,人物风俗,山川地理,无所不至。

众所周知,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神话起源是由于最初人们记忆工具的落后,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只能靠口耳之交的流转。于是神话世界就显得古朴、简单、怪诞。但我们依然从许多地方可以给那些远古神话世界里的人和事物进行想像还原。我们跳出神话,走出传说,用科学理性的眼光看待女娲。

涉县是个古老的地方,早在三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活动,沿清漳河两岸,许多地方都留下史前人类的生活遗迹。在距娲皇宫不足百里之处就是我国著名的磁山文化遗址。磁山遗址自发掘至今,已发掘出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等遗物。在这些遗物中,主要有用来为谷物脱皮的石磨盘和类似石棒槌的石棍,及用来做饭的泥制陶盂、支架等。考古研究表明,磁山遗址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的遗物,距今约有7000多年。当时,先民们已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聚落,形成了以种粟为主,以采集、渔猎为辅的生活方式。而这一时期,正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也是女娲活动时期。

依据众多考古学者论述,女娲并不是单独个体的一个人。她或许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子,或是一个原始部落的名子,甚至是一个部落联盟的名子。从磁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知,这个时候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火的应用,并已懂得温度的控制,学会了烧制陶器,利用陶器制作熟食和保存,从而提高了人类自身素质,为战胜自然和改造自然打下基础。陶器制作,就是用泥捏成造型后,再用火烧制,是为“抟土”。陶器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人类自身体能的发展,特别是在生育方面,婴儿成活率大幅度提高,是为“造人”。陶器的发明促进了人口的发展,部落势力得到明显强大,对后世人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谓“女娲抟土造人”。

从磁山文化遗址中,关于女娲补天也寻求到了合理的解释。先说“补天”。天会破吗?肯定不会。远古时期的人们,认为下雨,是因为天破了。天不会破,那什么会破呢?在现在汉语中,有词语叫“洞天福地”,“洞”和“天”是放在一起的。还有一个词叫“洞房”,这个“洞”字就是房子的意思。由此可推,当时人们认为所破的“天”,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天空,而是指房子或洞穴。女娲补天,补的是房子或洞穴。女娲是“炼石”补天的。石头经过火烧,再用水浇,就粉化变成石灰,而不会成传说中的粥。用石灰去修补房子或洞穴,现在人都还这样做,看来是从女娲那里学来的。这只能说明,女娲时期,人们掌握了建筑技能,结束了茹毛饮血,走出了野居的洞穴,走进了文明的屋舍,是改造自然的极大成果。

原始时期,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然。现在,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依然是我们人类生活的主题。神话世界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映射,像女娲断鳌立极、杀黑龙、积芦灰等,都是一个治水的过程。人们不能完整和准确地记录那一段历史,于是女娲成为那一时期的代言人。人们对女娲的尊拜,其实是对人类自身的敬重。在涉县新桥、西戌、寨上、固新南岗等许多地方都有古人类生活遗址,从而说明女娲时期涉县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而且在生产力相当先进。女娲在涉县补天和造人,不是凭空杜撰,空穴来风,而是有它存在的科学道理。

远古之神女娲,是中华民族之神,她补天造人那种无私无畏已成为涉县人的精神标签。女娲文化,为涉县这个千年古县戴上一顶文化皇冠,使涉县文化更丰富,更有内函,更具有生命力。涉县女娲的祭祀活动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娲皇宫景区也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涉县一张旅游文化名片。每年前来娲皇宫旅游观光瞻拜女娲的游人数以百万计,有力地带动了涉县的经济发展,每年单以旅游收入就可达OOO万元。娲皇宫已然成为涉县对外宣传的窗口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涉县,认识涉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涉县,合漳村
涉县二日行记(上)
涉县娲皇宫所在山的10种叫法
【河北:涉县娲皇宫】
涉县娲皇宫庙会古上巳之遗风
古城邯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