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难忘儿时夏天南京地产清凉食品
  清凉饮品,这是一代人独有的回忆,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它们伴随我们度过多年酷夏。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味那些甜蜜往事。

  井水“冰”陵园西瓜

  西瓜是炎夏消暑的佳品,南京市民度夏都离不开它。儿时的南京陵园西瓜瓤红、汁多、味甜,在炎炎夏日给南京人带来过一份清凉。几十年前,每到盛夏季节,南京人都把食用陵园西瓜当作一件乐事,冰凉井水浸泡过的陵园西瓜的美味总让人难以忘怀。面对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西瓜也被晒成“热”瓜,于是,老南京人想出用井水“冰”西瓜的绝招。当年,我家门口有口水井,家门口靠井台近的邻居们为晚上乘凉做准备,都要“冰”西瓜。买回西瓜后,先把西瓜放进网兜里,然后用根绳子将西瓜吊入井中,让冰凉井水泡两三个小时,取出食用。因为街坊间“冰”西瓜的多,一根根挂在井口的绳都有记号。我们大杂院邻居因离井台较远,都提桶井水回家倒进盆里,把西瓜搁在放了井水的盆里,凉透了吃,清凉可口,既解渴又降温,人不会出汗。那时的西瓜走俏,就连瓜皮也成了宝。不少人吃完西瓜后,留下西瓜皮爆炒或凉拌。

  忘不了“马头牌”叫卖声

  马头牌冰棒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人夏季消暑降温的唯一地产冷饮。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口味,淡绿色的是香蕉冰棒,橘红色的是橘子冰棒,咖啡色的是赤豆冰棒,这三种四分钱一根,而奶油冰棒是五分钱一根。那些年的夏天,南京城里,从早到晚,大街小巷随处都可见到流动卖冰棒的小贩们,他们用车驮或背着一只印有马头的木冰棒箱,以十足的南京腔吆喝着:“冰棒——马头牌,香蕉、橘子、赤豆、奶油冰棒。”小贩们那一声声带拖音的吆喝声,在街头巷尾院落中回响,给炎炎夏日的南京带来一丝丝凉意。小贩们人人都随身带着一个小方木块,在叫卖时手拿着木块在冰棒箱上有节奏地敲击着,阵阵清脆的木块敲击声伴随着熟悉的吆喝声,早把四面八方蜗居在家的我们胃口吊得高高的,嚷着向大人们要几个零钱,或把自己藏在宝葫芦中的硬币,用削尖的筷子当镊子,悄悄给取出来用以解馋。在那既无电扇更无空调的年代,人们吃上一根马头牌冰棒,顿时有了透心凉的舒适感觉。如今,“马头牌冰棒”的叫卖声早已消失,但儿时的记忆依然斑斓;现在,五彩缤纷的消暑时令冷饮令人目不暇接,但儿时的一种情愫似乎伴老终身,永远都不会消散。

  夏天的白罐子和绿罐子

  过去一到夏天,南京鼓楼的坡道两边法国梧桐树下,就有人摆茶水摊。他们看准这里,是因为许多拖板车的人,在爬坡或下坡经过这里时总要喝碗茶歇个脚。摆摊人从家中带张小桌子,几个碗,再把装有茶水的白罐子放在小桌子上,卖起了大碗茶。摆摊人通常是男的,穿个带洞的背心,戴个大草帽。待拖车人坐定后,摊主就会从白罐子的龙头倒出一碗茶,递给满头大汗的拖车人。拖车人接过大碗茶,从口袋掏出一个油球,边喝茶边吃东西,有一搭没一搭地打开话匣子,和摊主闲聊起来:“你一天卖茶能赚多少钱?”“小本生意,一天弄个块把钱,不像你拖货挣大钱”“话是这样说,可是我挣的钱多,回家要吃大荤,最后是汗干钱了”。喝完茶,拖车人从口袋里掏出三分钱放在桌上,笑着说:“我俩是大哥不要说二哥,生意买卖差不多。”在玄武湖公园门口是另外一种景象,一个遮阳伞下,通常一张桌子上放着装满酸梅汤的绿罐子,几只杯子。摊主是位老大妈,肩搭毛巾,手中不停地摇着芭蕉扇驱赶着虫子,嘴里不断吆喝:“卖酸梅汤了。”花五分钱就能买杯酸梅汤,引来许多游客购买。女摊主拧开绿罐子的龙头流出来的酸梅汤,那个冰镇的滋味流进嘴巴里,吃下去真是又凉又甜。现在南京街头许多冷饮店,卖的都是果汁和奶茶。那街头的白罐子和绿罐子,都看不到了。每年一到夏天,我就特别怀念那大碗茶和酸梅汤。

  “火炉”里吃刨冰

  旧时南京到了盛夏,新街口茂林果品商店出售的“刨冰”,每杯只要五分钱。因为茂林果品商店紧靠胜利电影院,许多观众散场后都会去光顾,所以生意特别好。当时我家离胜利电影院不远,常和小伙伴去那里看暑期学生专场电影。我们从有冷气的胜利电影院出来,感觉骄阳在空中喷着火一样的烈焰,在我们的肚子里燃烧,我们就会去买杯刨冰来消火。只见女营业员拿起刨子把桌上的冰块“咔咔”地刨下来放在盘子里弄碎,再倒入少许糖精“嚓嚓”搅拌均匀,然后把碎冰“刷刷”地倒入玻璃杯里,淋上一些西瓜、菠萝果酱和椰果。我们从营业员手中接过刨冰杯后,就会拿起插在杯子中间的白色小勺,轻轻舀一勺,放进口中。顿时一股清凉,甘甜的味道溢满了口腔,味蕾被激活了,身体有了感觉,一口气吃下后,仿佛刚从冰山归来,肚里的火气就没有了。如今,市面上各种冰镇冷饮都有,但是当年那种在“火炉”吃刨冰的情趣,相信很多市民都难以忘却。

  消暑美食“驴打滚”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夏天,在酷暑难当的高温天气下,许多市民都蜗居在自家小屋里。常常能听到一个小贩的叫卖声:“驴打滚耶——”这叫卖声是标准的南京话,尾音可长达一分钟,似乎这叫卖声是带钩的,“钩”得不少小孩嘴馋,就会闹着大人买。与卖冰棒基本上都是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不同,卖“驴打滚”的小贩都是头发花白的驼背老者。与卖冰棒的小贩背着白色木箱的行头不同,卖“驴打滚”的小贩都推着一辆三面用玻璃制成食罩的小车,里面用一块方形玻璃一隔两层,上下都摆着一种团子,团子上粘着一层豆粉,就像驴子也怕热,在地上打个滚,因此得名“驴打滚”。这个“驴打滚”是将熟糯米粉搓成团子,将黄豆炒熟磨成粉掺些绵白糖或红糖,最后把团子放进黄豆粉中滚一滚,豆粉便粘在米团上,即可食用。这个“驴打滚”吃下去,顿觉清香可口,唇齿生香。因此,大杂院好多妇女和小孩都喜欢吃这“驴打滚”。尤其是小孩,一听到这种清脆的叫卖声,就像勾了魂似的,总要缠着大人要来买,还边走着边唱着“骑不上驴,打不上伞,买个驴打滚比蜜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那些年,没有空调手机,我们的夏天是这样的
夏天南京人在吃什么?这8种高温美食我狂炫!
城记 | 高云岭,我生命的初始
【四季往事】侯月兰︱老南京的“马头牌”冰棒
牛人吃西瓜,我最佩服这个吃法,实属罕见!
西瓜还可以这样吃, 真是长见识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