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深不知处
近日,看到《问道终南山》一书,心有所动,又上网看了些有关终南山隐士的图片和视频,一下子对张剑锋这个年轻人印象颇深。
  云在青山月在天。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多美的意境啊,不由不让人心生想上一番终南山的冲动。
  据张剑锋说,自己是看了美国人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与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于是,他上山访道,最终修建茅棚,为隐者提供援助。
  他的茅棚后来成了隐士们来来往往的重要场所。
  善莫大焉!
  不过,此刻我却又感伤起来
  怎么又是外国人?甘南迭部的扎尕那,是外国人洛克发现的;终南山隐士居然也被外国人先发现写书,国人才开始寻访探究?
  国人为何如此迟钝,大约已被极度物化了的生活淹埋了陶渊明等先辈那追求生活本真的灵性了吧?
  的确,秦岭深处的终南山至今有很多修行的人隐居这是不争的事实。
  以前,只知道终南山是古代隐士的隐居修行之地,没想到时至今日,竟然古人记载的、今人电影描绘的种种场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面前!
  震惊,已不能描述我的心情了!
  本来,应知修行从古至今未曾断绝,但此景真摆在面前,却着实教人难以相信啊!
  你看,这些隐者们远离红尘,选择一处僻壤,与白云为友,与山林为伴,披霜露,冒风雨,一心与自然相通,一意与心灵对话。那种忘我、顿悟、回归、升华的自我修为和觉悟却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脚踩大地但心游万仞的情怀和笑看日月风云变迁我自心静如水的境界却怎么也不能是俗常之人可以附庸风雅的啊!
  人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但我看只要是隐逸之举,恐怕不会有市与野的显著区别罢。
  隐者,历史上并不鲜见,顾名思义,大多指不求仕、不求名或等待成功立业时机的贤达隐居之士。古代隐者此举都是不和世俗持合作态度、逃离是非地的无奈之举。也有些是看破红尘看淡名利,归老山泉的高人自得其乐的自我选择。
  如今的隐士则多是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修行方式,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不为大多数世人所认同或跟随而已罢了。
  纵观终南山隐士,他们的修行更多是独处。
  对隐士的这种独处,比尔波特认为山中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他们精神觉醒的博士。很多人在佛教寺庵、道观、儒家书院、大学乃至家里获得他们精神觉醒的“学士”,然后再到山中攻读博士。
  在佛教和道教里,到山中修行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道教要在师父身边待三到十年才能入山,佛教有一种说法叫“不破本参不住山”,都市人作为田园隐居入山的,更是极少之又少的。
  张剑峰曾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山中清静的环境利于修行人静思,修行的本身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终南山的修炼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山中修炼完后,隐士们最终还是要回到红尘中,经过修炼,他们更圆融通透,抵达人生更高境界。只有极少数人会一直在山中,可能会终老一生吧。
  大自然物华天宝。秦岭,从华山到终南山以至宝鸡龙门洞,他一个山谷挨一个山谷,横跨400公里,目的是寻访居住在其中的修行者,行至2012年2月16日,他拜访了600多位山中隐士,自己则从一个纠缠于情爱的青春文学编辑变成了半个隐士。
  从西安城出发,经子午大道,往南不到40公里,就看见一众起伏的山峦,绵延不绝,那就是著名的终南山山脉了。云雾天气它朦胧飘渺,晴朗的日子从市区就悠然可见。
  终南山,在古代又被称为太乙山、南山、地肺山。今天指秦岭在西安之南的系列山峦,主峰太白山(太乙山),海拔3767.2米。
  古人讲师法造化,造化大概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大自然罢。
  古代的隐士文化亦源远流长,从古老传说中的巢父、许由到现如今的各种隐士,其人数达数万人之多,仅其有迹可考者就达数千人。
  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隋唐五代的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及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等都曾隐居终南山;康熙时期的关中名士李雪木,为逃避清廷的召唤,躲到终南主峰太白山一带,因山中乏纸,他用槲叶写文题诗,竟至收集成《槲叶集》。
  至民国时期,大居士高鹤年先生晚年也曾在终南山的嘉五台和南五台结茅蓬访道修行,他隐居的茅庐犹在。
  探究隐者们选择终南山隐修的原因,藏传佛教的堪布感慨道:“终南山自古就有隐居修道的传统,这里的山民对隐修者也心怀尊敬。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棚,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多干涉。”
  这大约就是终南山为数以千计隐者钟情的原因罢。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隐士们的生活一定像陶渊明诗中所描述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否如此呢?
  我从视频中可以看到,隐修者都在自己的茅蓬周围开垦了小块的土地,种植蔬菜、瓜果,依靠辛苦劳作而生活。除了能从自然中获取食物,他们生活所需的油盐、米面、衣被,则主要来自周边山民的布施,或者是山外亲朋好友、居士的供给。即使是这些,也来之不易。要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步行到离山口最近的茅棚至少要一个小时。由于交通极其不便,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必须从山下背上去。
  修行虽苦,但来这里的隐者却乐此不疲。因为终南山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气候条件为住山隐修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
  但一个人要真正在深山老林里长期生活,困难可想而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蓬如是说:“隐修者都是人,并不是神仙。刚上山的时候,他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在荒凉的山坡上如何生活。那里没有房子、没有电、没有一件像样的炊具。性情迟滞、懒惰的人,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
  的确,大多数隐者能接受艰苦清绝的生活,他们只是解决生存的问题,而真正要下气力克服的却是独住的孤独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寻终南山隐修者
隐士,出世还是避世,终南山会给你答案
91岁农村老太隐居终南山,饿吃野果渴喝山泉,海拔2400米不被打扰
奇闻|91岁老太隐居终南山,饿了吃野果、渴了喝山泉,每天坚持写日记!
陕西终南山“茅棚隐士”
终南山五千隐士的隐居生活(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