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柏拉不图 : 《2666》:如果世界注定要灭亡,一定是死于人类的冷漠

八百六十九页的《2666》终于看完了。

“终于”这个词并不是在表明我看书时的心情,仅仅是针对这厚厚的八百六十九页而言。最近几年看的大部头的书,简直屈指可数。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时代,看如此厚的书,本身是否就有一点反社会的倾向?

看书的人已经如此,何况写书的人。

 

全景写作2.0版

《2666》是由五部小说组成。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原本想将它们分开来出版,以便留下足够的版税给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然而,考虑到作品的完整性——虽然是五部小说,但其中的内容却盘根错节——最终在征得作者儿女的意见后,出版者决定将五部书合在一起出版,观众才得以看到这部卷帙浩繁的《2666》。

波拉尼奥出生于智利,后举家搬到墨西哥,参加过当地的革命运动,二十多岁又搬到欧洲,开始文学创作。生前并没有多少名气,五十岁因癌症死于巴塞罗那后,作品逐渐被发掘,奖项和名气接踵而至。动荡的生活造就了波拉尼奥广阔的视角,《2666》中的故事涉及了从拉美到欧洲十多个国家,主题更是包罗万象。因此,文学评论者将波拉尼奥在《2666》中使用的写作方法称之为“全景式写作”。然而这种“全景式写作”又不同于传统的“全景式”,比如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作品因反映了一个时代或众多阶级的生活,也可以视为一种“全景式写作”。相比而言,波拉尼奥的全景式包含的范围更广,《2666》中不仅在地理和时间范围是一种全景式的,在写作手法上,它融合了文学评论、白描、报道、档案材料、传奇故事、戏仿、历史传说、元叙述、哲学讨论等众多的方法,为读者多层面的了解拉美各国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参考。

 

为书迷写的书

五部小说中的第一部《文学评论家》,是关于一个虚拟作家的讨论。故事讲述了欧洲四个不同国籍的学者因都在研究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好友,他们到世界各地去参加以阿琴波尔迪为主题的研讨会。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个阿琴波尔迪完全是波拉尼奥自己杜撰的一个作者。这种手法一贯被认为是博尔赫斯的拿手好戏,其实很多作者都喜欢这种写作方法,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同样擅长此技,他众多的作品都是以书或作家为主题。很多读者在看一本书的时候,都很好奇这本书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或者这本书的作者在写作时经历了什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2666》是一本为书迷而写的书,一如奥斯特的作品。《2666》在开篇的《文学评论家》这一部分中就为观众设了一个谜,阿琴波尔迪到底是谁,虽说大家都在研究阿琴波尔迪,但是这个人却很神秘,几乎没有人见过他,更没有人知道他的地址,他也没有照片,就像一个幽灵。四个研究者正是在追寻阿琴波尔迪的过程中,来到了墨西哥的圣特莱莎——《2666》故事发生的主场景。

 

迷茫的知识分子

第一部分的结尾,四个研究者来到了圣特莱莎找寻阿琴波尔迪,而在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中,这个线索却中断了,另一个主角阿玛尔菲塔诺开始登场。阿玛尔菲塔诺是圣特莱莎大学的教师,负责接待那四个找寻阿琴波尔迪的人。波拉尼奥详细的描写了阿玛尔菲塔诺这个墨西哥小知识分子的焦虑与忧愁。他的焦虑是什么呢?这一部分的开始,波拉尼奥写到:“阿玛尔菲塔诺在这座城市里居住了一个星期后,心里说他不知道来圣特莱莎做什么。他扪心自问:你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他自言自语的说:真的不知道啊,这话再意味深长不过了。”其实,也没有什么意味深长的。说白了,就是迷茫。波拉尼奥以阿玛尔菲塔诺为代表,写出了墨西哥一代知识分子的迷茫。尤其是结合着后面的部分章节,对于现实的无能为力,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死穴。这一部分中有个意象很有意思,四个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人来阿玛尔菲塔诺家做客,看到他家后院的晾衣绳上挂着一本书。四个人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阿玛尔菲塔诺告诉他们,这原本是艺术家杜尚的主意,杜尚想把书挂在晾衣绳上,让风来看书,让风来决定怎么翻这本书,又翻到哪一页。这难道不是知识分子随波逐流的隐喻么?

 

波拉尼奥的黑镜

第三部分《法特》中,主角又变了,法特是一名美国报社的黑人记者,受命来圣特莱莎采访拳击比赛的事。在采访过程中,法特听说圣特莱莎正在发生杀害妇女的事儿,几年之内已经有两百名妇女被杀害。法特想采访这件事,可是报社不让,只让他完成拳击比赛的采访即可。这一部分无疑是在鞭笞现代媒体,只注重娱乐,对真正的大事件全然盲视。巧的是,这一部分的开头像极了加缪的《局外人》,局外人一开始便写到男主人公的母亲死了,《法特》的开头也是写到了法特的母亲死了。其实,连波拉尼奥笔下法特这个角色所表现的那种无所事事,也同加缪笔下的“局外人”如出一辙。这是否是一种互文?意指在一些真正关系到民众的事件中,现代媒体却成了“局外人”?

 

弱者的代言人

第四部分《罪行》是《2666》的重心,在全书中占篇幅最长,也是最挑战读者忍耐力的一部分。《罪行》中,波拉尼奥以一种非常客观的手法,详细的描写了在圣特莱莎发现的近二百具被杀害妇女的尸体现场情况。难以想象波拉尼奥是如何完成这么多场景的重建工作。据说这一部分的很多资料源自警察局的档案资料,的确,从写作手法来看,对这近两百具命案现场的描述确如档案资料,毫无半点感情色彩,冷静至麻木,就像我们对身边每天都会发生的琐事那样麻木。不过,正是这种极端的冷静与客观将批判的力度增强至最大,尤其是联想到,在这么多命案面前,媒体、政府、各方人士的冷漠与无能。

书名《2666》来源于波拉尼奥的另一部小说《护身符》,这本小说中,预言世界灭亡的时间是在2666年。如果这个世界注定要灭亡,一定是死于人类的冷漠,而不是电影中说的外星入侵,行星撞击,火山海啸。波拉尼奥在对这两百多具女性尸体的逐一描述中,完成了这一言说。在拉美国家,对女性的迫害,似乎成了一种传统(甚至在世界其他所谓文明的国家亦是如此)。《罪行》中有一段描写几个人在酒吧喝酒讲笑话,笑话的内容都是有关歧视女性的——她们的智力和身体。波拉尼奥之所以要将这近二百具尸体一一详细的写出来,或许是为了营造累积效果。如果说,在一部小说中,几个妇女被杀害,已经司空见惯,那么二百名妇女被杀害是不是会引起读者的一点震撼?或者,如果说在其他小说中,几百名甚至几千名妇女被杀害已经成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那么,一具一具的将她们写出来是不是能够还原她们本来的意义?其实,波拉尼奥最终控诉的不仅仅是对女性的迫害,而是延伸至对所有弱者的迫害。从《罪行》中,读者可以感觉到,圣特莱莎这座城市似乎被一群特权阶级所掌握,他们在背后指挥着国家机器,颐指气使,政府完全被架空,人民只能沦为被宰割的羔羊。

 

回归传统的虚拟传记

《2666》最后一部分《阿琴波尔迪》显然是回应了第一部分,四个文学评论家所找寻的那个神秘的作家阿琴波尔迪,在此有了着落。这一部分基本是阿琴波尔迪的传记。波拉尼奥采用传统小说的方法,将阿琴波尔迪这个颇具传奇性的人物的一生勾勒出来,情节曲折,笔法流畅,是《2666》整部小说中最具观赏性的一部分。有部分评论认为,阿琴波尔迪其实就是作家波拉尼奥自己的生动写照,两人波折的人生和对文学的热爱,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波拉尼奥英年早逝,而阿琴波尔迪八十岁的时候,去了墨西哥,是不是在为他的下一部小说寻找灵感?或者阿琴波尔迪的下一部小说就是波拉尼奥的这部《2666》?

 

任何评论都是亵渎

如果说任何一篇评论都不能够还原出小说本身,那么在如此庞杂繁复的《2666》面前,评论更是无能为力。《2666》让人们惊叹于波拉尼奥的想象力,拉美作家对讲故事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给他们任何一个开头,他们都能滔滔不绝的讲下去。在适当的时候,把故事分支分叉,该收回来的时候马上又能收回。《2666》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此,尽管这本书那么厚,但绝不沉闷,不像传统的长篇小说那样,用大量的景物描写、心理描述、思想阐述,横亘于故事之前,以延迟故事的进程。波拉尼奥所做的就是将一个个故事讲下去。所以,当我说出“终于”读完了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些不舍的,这种不舍,每次在我读到一本好小说的结尾时,总会出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座来自2666年,埋葬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无数逝者的巨大坟场
因《2666》而永久在场的波拉尼奥
意路向南,海水渐蓝10 | 波西塔诺
《2666》:文学空间搜索暴力黑洞
意大利的地中海风情——意大利九个最美的海岸小镇
【阿玛尔菲海岸二】波西塔诺,悬崖在地中海舞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