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柴子文 : 九龙东的生与死

(香港九龙街巷;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却钟情于深宵的九龙街道。

夜深人静,坐到通宵双层巴士二层第一排,穿越油尖旺灯红酒绿的招牌,和好友去牛头角,探访他童年时家里开的粥粉面店旧址,像是去探访一位老亲眷,只是站在对面街角7-11深夜的白光里,默默打个招呼。为的,像是去求个心安:哦,原来还在。

夜晚,是九龙最深情的时刻,极少伪装,只留下素朴的呼吸和心跳。

这样的夜游所见,有着讨人喜欢的低调,生活的大风大浪冲刷,原来的街区如奇迹般依然如故,其实是留住人跟这个城市肌理的连接。如今,因为启德机场搬离,旧区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观塘重建计划从2007年启动,预期2021年完成,堪称香港史上最大的市区重建项目。

可是,跟大多数大城市一样,重建牵连的是基层生活和历史脉络的改变,也事关城市生活的发展方向,牵一发而动全身。

与香港岛依稀保有的维多利亚晚期风格不同,无论建筑风格、街道名称,还是城市布局、公共空间,九龙都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致。在九龙地面上,鱼龙混杂,这里真正是借来的地方,99年租约,直到总督弥敦决心开发之前,一切杂乱无章法。旺角、油麻地、深水埗、九龙城这些地方,治安混乱,黑道横行。很多港产片无意中记录了岁月草莽的激越与沉重。

在一百多年的殖民时期,九龙、香港和新界,以及离岛,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步调。港岛仿若曼哈顿,寸土寸金,让九龙无为地发展出另外的个性——一种平民化的混杂特性。例如,在港岛区已经快消逝的大排档,九龙却遍地都是。

而在九龙东,包括观塘和九龙湾区,是六、七十年代香港工业起飞的重镇,从史密夫糖果、骆驼漆到王氏电路板,从位元堂药厂、巴士厂到九龙面粉厂,这些香港制造的工业产品,见证香港工业的黄金时代。同时,这里也是香港人生活史活的博物馆,香港的公共房屋从战后的大型寮屋区,到1960年代后期首批廉租屋及徙置区公屋,大批难民在此落脚,居住,创业。这里的每一栋工业大厦,都曾建立卓越功绩,给了香港人养家糊口机会,也给了“香港崛起”机会。

即使到了现在,这些工厦的闲置率也远远低于一般商厦,不知不觉中已转变为本土文化创意生产基地。所谓“活化”工厦,其实是一项对原生态文化产业视而不见的公共政策。

如今,在观塘工厂大厦活跃的是一批文化创业工作者,包括独立音乐人、剧团、影楼、画廊、艺术工作室等,近年掀起不小的风潮。起初,他们租下便宜的工厦闲置空间,组建自己的乐队或工作室,最高峰时有上千支乐队在此活跃。九龙东工厦成了本地独立音乐创作、排练、制作、演出、售卖的完整生产链。比如,有香港特色的独立乐队my little airport,就是从这里制作自己的“维港唱片”。

在观塘海滨的天桥底,音乐人自发的街头表演,给公共空间带来新的生机;小小的live house “Hidden Agenda”,他们常常引入大陆、台湾和海外的先锋乐队来港表演。但因为既有工厦用途的限制,他们无法取得消防、娱乐牌照,在非法的灰色地带,狡兔三窟,数次搬迁,勉力经营。独立音乐人聚集形成独特的原生态文化,跟伙炭的视觉艺术、新蒲岗的剧场,并列为香港本土文化新据点。比起全新的西九龙文化区,这样的文化风景,自发萌芽于社区,更具野性和创造力,更加值得珍惜。

最大的挑战,当然是活化工厦、市区重建所导致的租金上升,这些本来可以带来新的经济转型机会、也给城市发展带来生机的民间文创活动,非但没有得到重视和扶持,还面临被迫迁离、连根拔起的命运。

重建计划中的私营房屋比例过高,加上政府鼓励私人产权的工厦重建为酒店、写字楼等用途,明言要把观塘打造成中环第二、CBD2,观塘的重建,正在改写香港人的生活。

但九龙真的需要第二个中环吗?观塘工厦,能否像纽约的SOHO区一样,通过艺术家和民间机构的共同努力,扭转既有的公共政策限制,让原生的艺术在社区扎根、培土?这已经远远不止是艺术家群体的利益,而是牵动香港城市发展的关键战役。

在九龙闹市,抬头经常看到旧楼外墙错落地挂着一些红字招牌:邓氏宗亲会、梁氏宗亲总会、司徒氏宗亲会。就像是历史的记忆,突然露了个脸,看到这些宗亲会招牌,仿佛看到一群人筚路蓝缕,逃难来到一个无亲无故的城市,听到他们商量着讨生活的门路。

在这样的楼里,钱穆办起了新亚书院,叶问创办了咏春会馆,一大批南来文人、老兵,匆匆收拾行囊的小家庭,避难躲进这些虽然破旧却是世界上唯一安全的落脚地。如今,独立艺术家进驻,创造出城市文化的新路。

在这样的楼里,条件艰苦,度日糊口,看不清前路,却保持对家庭、国族和文化火种的忠诚。这些楼,集体保留着那些记忆。虽然拥挤,没有光鲜的外表,却比任何历史展览,更加真实可感。

高楼大厦到处都是,你却只能在香港看到这样密集、这样规模的蜂巢式旧式高楼和工厂大厦,它们几乎成了香港的图腾。有香港本地设计师将这些旧楼做成香港品牌的标志;有外国摄影师,像宝贝似的专门拍了这些高楼外墙,出版摄影集。这些香港的“门面”其实一点不丢人,它们甚至就是香港的质地,从中你可以看到这个城市最本色的生活纹理。

(责任编辑:杨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去了100次香港,是这些地方让我一再流连忘返
西九龙文化公园,去香港必逛之地
博览 | 永不拥堵,香港的城市规划之道
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生存
2030年的香港会变成什么样?说说香港的“规划”
香港旅游两日哪些景点好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