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清照、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

    古代文人写上元灯节的诗词,不计其数,而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堪称其中佳作。这两首词在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上都不尽相同,但其思想意义却颇有共通之处。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次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清照的《永遇乐》写于南渡之后,当是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表现了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深切感受,抒写了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阕开头两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用极鲜丽的辞彩写今年元宵节的盛景,而紧接的人在何处却恰似一声悲凉的长叹,透露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迷茫。下面写她抬头望见柳梢返青,梅花已谢,不禁陷入沉思之中。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只觉春意味少。元宵三句,词人跳出个人的哀愁,从眼前的融和天气,想到次第岂无风雨,字面上是说自然界,实际上却是在说国难重重的政治形势,因此她再无心情去赏灯游乐,于是谢他酒朋诗侣。这几句看似平淡,却隐隐透露出词人对南宋的上层人物在国难方殷的日子里仍纵情游乐的不满,以及她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北宋的元宵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李清照早年躬逢其盛,印象很深,此刻自然触景生情,一连用了六个短句追述当年情景,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词人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对旧日家园的怀念。从如今憔悴几句中我们可以透过词人憔悴的外表,窥见她无限痛楚的内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全词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充满哀伤幽怨,但其思想意义并非就是消极颓废的。南宋张端义在《贵耳集》中就曾以《声声慢》和《永遇乐》为例,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由此可见,《永遇乐·落日熔金》不是反映了所谓贵妇人的哀鸣,而是蕴藏着极其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

   

时代稍晚于李清照的辛弃疾处于国家内忧外患更加严重的历史环境下。《青玉案·元夕》就是描写在如此政治形势下的一个上元之夜。上阕写元宵节的火树银花,车马、鼓乐等一派繁华热闹,用了之类种种丽辞,铺排出一个欢腾的元夕场景,正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令人根本想象不到这竟是边患不断的南宋朝廷的元宵之夜。

  如果光看上阕,我们或许会认为这仅仅是众多写元宵佳节诗词中的一首,并无独到之处。其实这首词的神来之笔,全在下阕。下阕从字面来看是在写人,上片的灯、月、焰火、笙歌,下片的游人丽女,都只是为那灯火阑珊处那人而设,倘无此人在,这一切又有何意义与趣味呢?值得词人如此痴迷地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又为何有如此之魅力?词人笔下的那人,隐寓着他心中的抱负和热望:在一片繁华的表象中,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词人却仍怀报国之志,渴望着洗雪国耻,收复失地,建功立业,而这一愿望在懦弱无能的南宋朝廷统治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也只能把它深藏心底,这正如他词中的伊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清照《永遇乐》赏析_(摘自诗歌论坛)
元宵节最有名的三首宋词,李清照悲愁,辛弃疾寂寞,欧阳修太婉约
历史上最著名的两首元宵词(涨知识啦)
最美元宵诗词,只要看这四首就够了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词《永遇乐》赏析
【经典赏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