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俗明星耀百年(六)——演员(4)

 侯崇华(1915-1970)秦腔旦角演员、导演。长安人,十多岁入易俗社学艺,共武旦、青衣。坐科期间即崭露头角,与陆三民、范玉华合称“小三元”(大三元为王天民、王文华、杨实易)。出科后留社演戏,1949年参军,1950年随军入疆。先后在猛进秦剧团担任业务研究室副主任、导演、演员。

  侯崇华先生后期主要以导演工作为主,一生导演剧目几十部,尤以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见长。导演的主要剧目有《软玉屏》、《美人换马》、《白蛇传》、《嫦娥奔月》、《姑娘心里不平静》、《党的女儿》、《风雪梅》等,其中《风雪梅》曾获自治区多项奖。他是将易俗社秦腔带到新疆,并能发扬光大的代表。

 

(72)杨实易

 

 

   杨实易,秦腔刀马旦、花旦、武生演员,秦腔教练。长安韦兆人,9岁时经易俗社冯居易(武生演员)先生介绍,到易俗社第七期学生班学艺。由著名武生呼延鑫先生开蒙,排演了《姬家山》(饰纪鸾英)《破宁国》(饰朱亮祖的女儿)《快活林》(饰蒋门神的妻子)等武旦戏,11岁时即在西安梨园界崭露头角。

   1926年以后,孙仁玉、高培支诸先生见杨实易表演细致、身段优美、嗓音嘹亮、做戏认真,便让陈雨农、党甘亭二先生给他排演《平安春》《红娘子》《当头棒》《玉虎坠》《打金枝》《望春楼》《女诸葛》《新诗媒》等花旦戏,演出后极受观众欢迎。相继又演出了《大婚姻谈》《庐山奇遇》《宫锦袍》等本戏。

   1932年元月,西安《新秦日报》举办《菊部春秋》,在“秦腔青衫榜”上,杨实易先生名列第六。当时因他声带出了点问题,观众叹息曰:“美人姿首,合是倾城,风华倜傥,顾盼娇生,若非珠喉失润,定擢以前茅。”1932年随社赴北平演出,演出回来以后,嗓音状况更差,因有演武旦的基础,于是正式改习武生。

   杨实易先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排演了《连营寨》、《阳平关》、《铁公鸡》、《三岔口》、《一箭仇》、《花蝴蝶》等二十余出武生戏,为秦腔武戏增色不少。1937年以后,他逐渐转入幕后,社里认为他在武旦、花旦、武生等各个行当中有二十余年的的演出积累,决定让他开始当教练,教学生练功、排戏。

   抗战爆发以后,西安烽火连天,杨实易先生为避战火,应甘肃平凉平乐社社长高希中先生(易俗社第四期学员,著名须生)之邀,到该社当教练,在此期间排导了《武王革命》《抗战五部曲》《美人换马》《三知己》等数十出戏。1943年冬,经刘易平先生介绍到陕西高陵化民社当教练,1945年后又到过几个剧社任教。

   1949年十月,易俗社招收了第十四期学员,当时社里缺少教练,宋上华先生便推荐杨实易先生返社任教,他和田少易、鲁义民等为十四期学生最早的教练,随后刘毓中、李可易、王天民、凌光民等先生先后返社,形成了强大的教练队伍,杨实易先生为教练组组长。在他们的努力下,终于造就了十四期一大批优秀学员。

   杨先生为14期学员所排剧目:为张咏华排过《花木兰》;为全巧民排过《慈云庵》;为刘棣华排过《祭江》;为惠焜华排过《别窑》;为曹玉华排过《平安春》;为任慧中排过《岳家庄》、《白水滩》;为薛庆华排过《两将军》《杀四门》;为李箴民排过《红娘子》《花木兰》《十三妹》《捡柴》《青梅传》等。

 

(73)姜能易

 

   姜能易,秦腔须生演员。陕西长安人,1925年生,易俗社第十一期学员,先由郑香亭教演小生戏,后受高天喜、田畴易、张秀民、李可易、杨觉民、刘毓中等名家教诲,专工须生。出科后,往河南巩县劲整剧团搭班,以演《辕门斩子》享名。两年后重返易俗社,为40年代后期易俗社须生台柱。

   1950年,姜能易先生调甘肃省玉门油矿秦剧团并任副团长,后至酒泉地区秦剧团。他常演剧目有《大报仇》《将相和》《游龟山》《斩马谡》《盗宗卷》《盗虎符》《鱼腹山》等,编演的新戏有《红灯记》《三世仇》《祁连风雨》等。他从艺数十年,为边陲地区秦腔事业献出了毕生心血。

 

姜能易和孙省国演出《将相和》剧照

 

(74)米钟华

 

   米钟华(1925-1991)秦腔须生演员、导演、剧作家。陕西人,易俗社第十一期学员,嗓音洪亮,气势雄健,与白少华、凌光民、邓维民合称“白、米、凌、等”,红极一时,擅演《杀驿》、《拆书》等做唱并重的戏,1935年百代公司曾为其《杀驿》唱段录音。

   50年代以后,米钟华先生转入幕后任导演及编剧工作,经他创作、改编的剧目有《李宸妃》、《断肠桥》、《八义图》等。后调甘肃玉门油矿秦剧团任编导,整理、改编、导演了多种传统剧目,创作了大型现代戏《祁连风雨》。八十年代,重返易俗社任编剧,培养新生一代,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秦腔和易俗社。

 

(75)邓维民

 

 

   邓维民,秦腔旦角、教练。易俗社第十一期学员,工花衫,与白少华、米钟华、凌光民齐名,合称“白、米、凌、邓”。以唱功见长,常演剧目有《双锦衣》、《蝴蝶杯》、《三回头》、《豪曹剑》、《瑗玉佩》等,在四十年代红极一时。五十年代以后,从事教练工作,指导学生排戏。

 

邓维民先生《瑗玉佩》剧照

 

(76)凌光民

 

    凌光民,秦腔旦角、导演、教练。生于1923年,陕西灞桥人,易俗社第十一期学员,主花衫。40年代初,以《紫金冠》《青梅传》《三滴血》《软玉屏》等戏驰名秦坛,与白少华、米仲华、邓维民并称为“白米凌邓”。50年代开始执教,排导剧目,培养的十四期学员陈妙华、张咏华、全巧民等都成了后来的秦腔名角。

   凌光民先生天性聪慧,但由于被分到旦角行,心理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好好练功排戏,在入社的第三年,党甘亭先生见没有教练愿意管他,就激将:“我给你排个戏你敢不敢演?”“敢!”于是三天排了《软玉屏》《三滴血》《青梅传》三本戏,他演红了三本戏,一位名角就这样诞生了。

   陆续他又演出了《双锦衣》、《木兰从军》、《紫金冠》等戏,由于他善于创造,每个角色都能演出新意,极受群众欢迎,先生生性耿直,就在艺术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了退出舞台,于1947年离开易俗社,在城里开了一个小铺面,弃艺从商。

    1949年,易俗社招收了第14期学员,社里组成了强大的教练班子培养他们。李可易先生多次找到凌光民先生拉他入社,由此他于1952年二次入社任教练。他对待学生非常严肃,教学能因人而异,成材率极高。他为人纯粹,真心为学生好,培养的学生全巧民、陈妙华等亦待他如亲生父亲一般。

   易俗社决定排演《白蛇传》,几位导演束手无策,凌光民先生以教练身份挺身而出,任导演兼改编剧本。该剧演出后大获成功,西北同行派人入驻易俗社专门观摩学习。时任文化厅长的马健翎先生很器重他,委李正敏先生说他入戏曲研究院,做彻夜长谈之后,他表示:“弟生是易俗社的人,死是易俗社的鬼。”乃拒。

   熟料其后,政治风气日紧,先生为人耿直,难免受陷,自杀未遂以后,被调往临潼地区剧团。其后数十年一直在临潼剧团度过,八十年代易俗社也曾想调他回去,婉拒。如今先生已九十高龄,孤身一人住在疗养院,退休工资多年不发,一月一千多元的疗养费全靠学生、亲友赞助。是健在资格最老的易俗社学员。

 

凌光民先生《双锦衣》剧照

 

(77)牛利民

 

   牛利民(1921-2011)秦腔文武小生、须生演员。长安县铁炉庙村人,原名牛随,10岁时,经陈雨农先生引荐,入易俗社第十一期,高培支先生为其取名牛利民,字宜农。由郑香亭、赵杰民先生启蒙,11岁时以《花亭相会》一剧登台,又经高天喜、吕通俗、徐元民、等先生传授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武皆能。

   1938年,应高希中(四期学员,著名须生)之邀,搭班甘肃平凉“平乐学社”,与高希中、刘易平、景乐民、阎更平、李可易、王文鹏、孟遏云、李景华等名演员同台合作。细心学习、揣摩其他名家的表演,曾向李可易先生学习《辕门射戟》,向王超民先生学习《吃鱼》等戏。

   1943年先生离开平乐社,至1950年的七、八年间,前后搭班精诚剧社、海啸秦剧团、通俗社、福利社、文化社等,演出于西安、平凉、宝鸡、西峰、兰州、武威、靖远、西宁等地。1950年,福利社与文化社合并,1953年,经民主选举,牛利民先生被推举为社长。1956年7月,文化社与新光社合并,担任副社长。

   1958年,他遭遇不公正待遇,先后被下放到刚组建不久的永登县剧团。60年代初,他辗转参加了武威地区秦剧团。“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被戴上“反社会主义”的帽子,身陷牢狱9年之久,“文革”结束后,先生即从武威剧团退休,1980年返回西安老家,2011年8月17日病逝,享年90岁。

   牛利民先生学艺于西安,成名于兰州,他的功底深厚扎实,扮相英俊,嗓音挺拔嘹亮,喷口遒劲有力,表演富于激情,规范严谨而又繁简得当,张弛有度。他通过向岳中华、赵福海、周正俗、刘金荣等甘肃秦腔前辈先生们学习,揣摩他们的表演技艺,融会贯通,结合自身演出经验,成长成为文武不挡的名角。先生本工小生,又兼演须生,武生、红生、花脸乃至丑角,各个行当亦能应付自如,是50年代兰州舞台上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常演剧目有《辕门射戟》《哭祖庙》《花云带箭》《周仁回府》《拷寇》《狮子楼》《截江夺斗》《出棠邑》《葫芦峪》《吃鱼》《激友》《下河东》等。他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深受业界的尊重和推崇。他嗜戏如命,胸无城府。前半生颠沛流离,饱经人世沧桑,备受磨难。此后看破世事,淡泊人生,晚年归隐铁炉庙,闭门不出,以练字、绘画自娱。常年坚持练功、打拳,风雨无拒,至辞世前的数天,还在坚持练棍。

 

牛利民先生《辕门射戟》剧照

 

(78)樊新民

 

 

    樊新民(1923-1989)秦腔著名丑角。陕西蓝田人,13岁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师承前辈名丑马平民先生。以官衣大丑见长,兼工小丑、彩旦,表演在继承马平民风格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苏牖民、汤涤俗等前辈的特点,不落俗套,不墨守成规,善于刻画人物,自然朴实。是继“酥麻糖”之后易俗社的丑角又一高峰!

   樊新民先生戏路很宽,不仅能演《蒋干盗书》中的蒋干,《三滴血》中的晋信书一类官衣、方巾丑;还能演《三打祝家庄》中的祝小三、《柜中缘》中的淘气等一类腰包小丑,也能演彩旦。演出剧目达百余出,代表作有《三滴血》《游龟山》《玉虎坠》《劝新郎》《群英会》《柜中缘》《烙碗计》《连升店》等。

   樊先生继承了秦腔名丑马平民先生的表演风格,演出的《蒋干盗书》《看女》《玉虎坠》《双摇会》等都是马派剧目。同时他博采众长,吸收其他名丑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表演艺术。他的同学,另一名丑雷震中先生认为:“樊新民继承了马派,但不墨守成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源于马派,高于马派。”

   对于丑角表演樊新民先生认为:“丑之所以滑稽可笑或者卑鄙下流,并不是演员故意用些油腔滑调、挤眉弄眼的语言动作去取得的。因之,演员愈是严肃、认真地从人物和生活出发来表演,那么效果就会愈深刻感人;否则,你如果以为自己是演丑的就胡说乱道,那只能取得观众一时的掌声,却不能给观众些什么。”先生平时为人严肃,不苟言笑,但在台上却幽默诙谐,令人捧腹,正是源于他对艺术的理解,是用深刻有内涵的艺术打动观众,并不是以粗俗、耍怪的表演来博取台下廉价的掌声。

 

樊新民先生《三滴血》剧照

 

(79)雷震中

 

 

    雷震中,秦腔丑角演员、戏曲评论家。1927年生,陕西蓝田人,十岁时入易俗社第十一期学艺,初学小生,后改文丑。师承马平民、袁乃中等先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善于从内心塑造人物,不论大小角色均能演出光彩。晚年撰写戏曲评论、演员传记、易俗社历史等大小文章百余篇。曾任易俗社副社长。

   雷震中先生演出的丑角戏折子戏有《小研磨》《顶花砖》《借婆娘》《教学》等,参演的本戏有《翰墨缘》(饰县官)《玉虎坠》(饰贺其卷)《紫金冠》(饰李儒)《赤壁鏖兵》(饰蒋干)《游龟山》(饰家郎)《火焰驹》(饰监斩官)《三滴血》(饰周仁祥)等,现代戏有《红梅岭》《一家人》《沙家浜》等。

   先生为人忠厚谦虚,在《三滴血》中演过主角晋信书,他自认为一般,后来就演周仁祥一角;《游龟山》的家郎是个小配角,但他却刻画的入木三分,成为全剧一个亮点;他所写的戏曲文章都是亲眼所见,真实可信;他参与过《戏剧志》《陕西文化艺术名人录》《长安戏曲志》《蓝田县志》《新城区志》编写。

 

雷震中先生(右)电影《三滴血》剧照

 

(80)王仲华

 

 

   王仲华,秦腔花脸演员。1923年生于咸阳西阳村,12岁时入西安易俗社坐科,是第十一期学员。先攻小生,后改架子花脸,师承李可易、唐虎臣先生,常演剧目有《三闯辕门》《火焰驹》《打张仪》《荆柯刺秦》《黑旋风李逵》等传统戏和《杜鹃山》《沙家浜》等现代戏,是50年代以后秦腔舞台屈指可数的架子花脸。

   王仲华为人正直干练,担任过演出队长、剧务干事等工作,赴朝演出时为女演员掩护过弹片,一次演《战马超》因地面凹滑摔伤胳膊,仍坚持演出。浩劫中,因嫉恶如仇,遭人陷害,被迫害致残。文革后拖着残体坚持教练学生,为杨国平排练了《打张仪》,和米钟华、王蔼民一起修改了《殷桃娘》《新和氏璧》等剧。

 

王仲华先生《李逵下山》剧照

 

(81)刘幼民

 

   刘幼民,秦腔小生演员、导演,原籍湖北郧阳,其父为著名旦角易俗社前期学员刘迪民。1929年生,1938年入易俗社坐科学艺,出科后留社做演员,主攻文武小生,前后演出剧目80多个。1956年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进修班学导演,回社后任导演,执导《软玉屏》《双锦衣》《夺锦楼》《三夫人》等30多个剧目。

 

(82)贺孝民

 

 

    贺孝民,秦腔旦角演员、导演。陕西蓝田人,易俗社第十二期学员,受教于郑香亭、刘迪民、张秀民、田畴易、李可易等名家。主演过《琴剑飞声》《紫金冠》《楚汉争》《吕四娘》《战袍缘》《儿女英雄》《风雪图》《京兆画眉》等戏。四十年代即享誉西安,王韶猷先生赞曰:“蓝田美玉,待价而洁。”

    50年代初,贺孝民先生改行任导演,直到90年代退休,指导了这一时期易俗社演出的绝大多数剧目。他对待艺术严肃严谨,生活中则显得低调含蓄、儒雅文静。先生任导演期间培养了大批学员,尤其是第14期学员均受其教诲,先生于2007年12月不幸病逝,老伴为著名旦角十四期学员孙莉群。

 

贺孝民先生《春闺考试》剧照

 

(83)杨天易

 

 

   杨天易(1930-1992)秦腔著名须生演员。西安人,原名天洲,9岁时由高培支先生引荐,入易俗社第十三期学艺。初随郑香亭、陈雨农等学小生,排演过《重台别》《赤壁鏖兵》《衣带诏》《琴剑飞声》《紫金冠》等,其中《衣带诏》前后本有米钟华先生排导,其中《毒皇子》因一折唱腔别致而成为其代表作。

   1952年左右,杨天易先生改工须生,据说由刘毓中先生建议他改演须生,并将自己《游龟山》中一赶二的其中一个角色(田云山)让与杨,从此随刘毓中学须生。他改须生后演出的剧目有《游龟山》《反徐州》《三知己》《将相和》《鱼腹山》《镇台念书》等,还演过《斩颜良》《出五关》《关羽之死》等红生戏。

   杨天易先生天资极佳,他扮相漂亮大方,表演凝重老练,唱腔高亢醇厚,道白干脆有力,尤其《游龟山》中田云山一角,五十年代以来他独占鳌头,无人出其右。先生为人耿直孤傲,一身正派,在本社演出之大型剧目中演二路角色亦十分出彩,在电影《三滴血》里就扮演了贾连城一角。

 

杨天易先生《游龟山》剧照

 

(84)茹甲华

 

   茹甲华,秦腔老旦、彩旦演员。陕西长安人,生于1933年,12岁时入易俗社第十三期学艺。当时正逢抗战时期,时局艰难,剧社演出、教学都受影响很大,所以这一时期学员成材率较低。但茹甲华先生通过给大演员配戏,一边学习,创出了自己老旦兼演彩旦、妖旦的路子,是易俗社舞台上光彩照人的一片绿叶。

   茹甲华先生从艺几十年,塑造过贫婆子、官太太、皇后、渔人、媒婆、毒妇等不同性格的舞台形象,如《杀狗》之曹母、《拷红》之老夫人、《斩秦英》之皇后、《夺锦楼》之边氏、《拾玉镯》之刘媒婆、《烙碗计》之马氏等,每个都活灵活现,光彩照人。善良如曹母一句道白即可催热泪下,恶毒如马氏则令人切齿。

   90年代,响应单位号召,主动退休让台于年轻人。退休后的先生与两个儿子一起住在46平米的家属楼中,两个儿子俱无生活来源,其中一子自幼患病,均无力赡养父母。近些年先生一直卧病在床,高昂的医药费使他负债累累,生活极度困难,多次找单位领导求助,均石沉于海,只能靠七十多岁的老伴拾荒维持生命。

 

(85)尹良俗

 

 

   尹良俗,秦腔著名小生。1933年生于长安县,1943年进入易俗社第十三期学艺,从路习易、杨令俗、刘金华、苏育民等先生学文武小生。前后扮演过《回荆州》之赵云、《殷桃娘》之韩信、《伐子都》之公孙子都、《双锦衣》之王善、《夺锦楼》之梅玉鉴、《游龟山》之田云川等角色,是文革后易俗社小生之翘楚。

   尹良俗先生表演质朴大方,文武兼备,除了演出众多传统戏外,在《平原作战》《智取威虎山》《海港》《西安事变》《白龙口》等现代戏里也担任主演,尤其在《西安事变》里扮演的张学良和在《白龙口》里扮演的刘少奇在观众中影响很大。他为人勤恳,是公认的易俗社老黄牛。

   他善于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能演帝王天子如《龙虎风云》之李世民、《胆剑篇》之越王勾践等,也能演风流少年如《游龟山》之田云川、《夺锦楼》之梅玉鉴等,能演古代英雄如《三知己》之史可法、《截江夺斗》之赵云,也能演当代名人如《西安事变》之张学良、《白龙口》之刘少奇等,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在《湖阳春梦》里成功饰演了一个由丑角应工、和以往所塑造形象反差很大的刘大。

尹良俗和肖若兰演出《游龟山-藏舟》剧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艺海拾珍——尚友社54级学员刘斌艺术访谈
会宁县戏曲继承与发展志略 || 作者 张维奎
古韵耀西府-凤翔秦腔发展简史
(1)著名秦腔女须生田杰和兴平市人民剧团
秦腔演员教练李云亭 陈雨农 唐虎臣
李问圃 | 怀念义父马贻云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