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宝生 :我的摄影世界——第五章 奋斗篇2

40、伦勃朗改画与“闯碛”的拍摄

我认为艺术家应该探索尚未发现的一切。我说我是艺术家,仅仅是指我所探索,我在劳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领域中去。

——欧文"斯通(美国)

一个摄影人在他不断探索中,决不能因袭表面现象。要寻求真正属于自于自己的感受。要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讲话,挖掘自己要表现的主题。

1958年初上黄河的感受,到1973年二上黄河的探索继而1975年的黄河采撷,虽然均是草草涉猎没有产生出上乘之作,但它使我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主题的认识,树立了不断探索黄河的决心。

前同两次的涉猎,虽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自己用绳索固定在船尾,由于黄河水面平缓,只是记录了黄河船夫搏浪行船的场面,缺乏那种特有的气势和船夫与风浪搏斗的精神风貌,一句话,没有将黄河的“魂”拍出来。对黄河的探索我写下不屈精神的小诗:

碛吼龙吟船夫魂,

道听途说总非真;

都言黄河显精神,

亲到“浪尖”有几人?

某一天偶然闲翻一本《圣经》里面有一个故事,……古代的以色列有一个叫大卫的英雄,为国家的存亡曾打败了许多凶猛的敌人。他的赫赫战功获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也引起国王扫罗的嫉妒,他怕大卫有朝一日把他打倒篡夺王位,总想找机会除掉大卫。可是国王患上一种如同魔鬼附身的疯病,只要听到大卫给他弹的琴音,他的病就痊愈了。

17世纪法国著名画家伦勃朗,根据这个故事画过一幅画:国王扫罗满脸杀气拿枪听琴伺机抡枪刺杀的画面,颇感作品比较满意。

到了晚年他对这幅画不满意了。他不顾自己年迈体衰又重新画了一幅:新作画面表现了文静的大卫虔诚,聚精地为扫罗弹琴——真心诚意地把国王的疯病治好。扫罗一边听着琴,一边掀起帷幕拭抹脸上的泪水,那支枪不是握在手中,而是斜搁在臂弯上。

这幅画把满脸杀气的扫罗,改为眼泪盈眶的扫罗,摆脱了按照《圣经》故事的机械表露,产生了新的创造性的艺术飞跃——体现了需要大卫,又怕大卫;需要大卫为他保江山,又需要大卫为他除病驱魔的复杂心情,这个改画故事不仅看出伦勃朗的精湛技巧,同时也看出一个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严肃和认真态度。

这个故事的启发,使我重新开始对自己“黄河”创作的反思和认识——使我揭开了一个创作秘密,那就是感受生活实态,锤炼自然素材,达到创作理念的认识与升华,方能成为“创作”。

1982年我又一次登临黄河,搭上一条溯河而上的木船,开始了五上黄河的征途……

古语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摄影创作看起来只是俯首按钮,但也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印地不断探索,它和逆水行船的纤夫一样,既要用铁打的双脚蹬着峭壁一步一步前进,也要用铜铸的身躯在列石滩一点一点的磨动,才能有所前进。

一幅艺术作品的诞生,一个寓意深刻的主体发挥,经过反复观察、思索,反复琢磨、捕捉,不仅是用汗水和心血凝结而成,也是从观察到炼意的过程。

从观察到炼意,从炼意到塑造,是一项艰苦的创作劳动。俄国画家列宾为完成《伏尔加河纤夫》一画花了三年的时间。这幅作品不仅提示了人民命运的沉重,还赞扬了人民的力量。他曾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得了一个结论,就是对任何绘画题材,我必须得长期工作。(寻找、变更和锤炼)然后才有意外的发现。”

——君不见滔滔黄河秘锁着民族精神的风采,历史长啸的峡谷,诞生大禹子孙的土地。

——君不见千年龙床孕育着不屈不挠的民族魂魄,千年抖擞不踪的龙骨,万里胆魄炼就的精魂,龙族的产床,民族的摇篮……

船行到中途,岸上有人高喊:“有病人要进城!”紧跟着两人抬着沉重的箩筐赶来。

“农妇病危。”

“急需进城就医吗?”

“请帮助!”

“快抬上船吧!”

老船工把舵一推,脸上显露出一股刚毅、豪爽的神色,走!“我们送病人进城。”8个拉纤船工像战士执行命令一样,收起纤绳,各就各位:

“记者同志,你怎么走?”老船工问。

“跟你们一道送病人进城”。

“好!开船……”

老船工摆舵,船在水中转了一个弯子。摇撼着顺流而下。他们的一举一动以一种无以羁縻情感震动于我,这些普普通通的船夫身上蕴含着巨大热量——黄河儿女的精神!

任何艺术都要通过艺术家个人形象思维来创造。提炼主题也就是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使作品立意更高的过程。发掘主题来自生活,创作成功来自炼意,此景此情不就是一曲“浪激情更切”的旋律吗?

此时我在船尾选择了一个拍摄点,吸取前几次涉猎、探索黄河的教训,用绳索将自己固定的船尾,以防闯碛时被巨浪掀出去的危险。

初秋,汹涌的黄河巨浪掀天揭地,一个浪头掀起,一个浪头又扑面而来。老船工沉着撑舵,劈波斩浪地穿梭在大河浪谷间,仿佛是一位音乐指挥,演奏着黄河儿女的交响乐。

我站在一块平板上,记录着这一精彩的瞬间。然而船过碛的速度是惊人的,感觉黄土高原在摇晃,我在船板上几次被颤栗的巨浪掀下来,幸好有绳索固定,不至于被抛出船外。我举起相机聚焦,层层浊浪造成的纵横感,波浪相击形成的惊险感,呐喊的船夫号子和船夫临危不惧的精神风貌为这幅作品提供了极强的旋律。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在极其危险和困难情况下,频频按动快门。

法国画家米勒认为:“美不在容貌,而在于人物的全部构成”。特有的感受会产生特有形式,没有这种特有的感受,也就不可能造成这种强烈的形式感。通过这一直接的形式,捕捉黄河船夫实态的同时,展示和窥探他们内在的心灵之美和外在的精神之美!

两个多小时的航行,船到码头,谢声切切,这似乎是炎黄子孙的品格,黄河儿女的本色。他们的皮肤、衣着和木船一样是斑驳色彩,他们的身躯、胆气正好与黄河浑然一体,他们不就是中族民族中流砥柱的缩影吗?

这张《黄河儿女情》照片,三人月以后,在天津举办的“天龙杯”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得金牌奖,并获得瑞士国际卫生组织贡献奖。

这幅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难度是很大的,它包孕着天时、他利、人和的奥秘。画面背景由于黄河浪的衬托,增强了现场气氛和气势,使人物在特定环境下表情、动作和情感达到和谐与统一,突出了黄河儿女救死扶伤,浪激情切的感人场面。

摄影是“瞬间”艺术,也是“情感”的产物。

摄影总是情之所至有感而发的,我喜欢有情感的摄影,也希望作品中蕴藏着自己的情感。

1982年9月,第五次闯碛归来后写下的一首小诗:

虎口闯碛敢于被推上浪尖,

黄河冲浪敢于被摔进深渊。

碛可以闯,浪可以跌,

艺术的耕耘就是——

不断深入,不断实践。

哦!黄河碛子,

虎口迎险非等闲。

 

艺术取得成绩不会沾沾自喜,

摄影登上高峰不会骄傲自满。

花可以献,手可以拍,

摄影的创新就是——

走上坡路,不能歇脚,

哦!黄河碛子,

虎口迎险非等闲。

——《虎口迎险非等闲》

 

 

 

41、大漠孤烟

艺术可以使人类产生永远追求的力量。它能使人们在静观中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解放。摄影虽然被称为是“刹那间”艺术,但在创作过程中有时是“十月怀胎”,有时却是“一朝分娩”……

——碛子(中国)

纪实与画意是摄影史上的两大流派。纪实与画意的对立、渗透与交融构成了摄影美的历程。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纪实摄影有它的特殊价值。但画意摄影同样风格多样,源远流长。前者常常以题材社会价值,摄影家的独特发现与瞬间的决定性取胜。后者则主要以想象丰富、构思精巧、形式完美和深长的意味惹人喜爱。(丁遵新语)

一幅摄影,从发现对象到形成艺术构思,继而按动快门定格,几乎是“一瞬间”时间,但一经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必然渗透和熔解到作品之中,产生艺术的情趣,拨动观者心弦,引起共鸣——这就是摄影圈中讲的“镜中神质,瞬间功夫”。

艺术和青春是不可分割的,创作的青春感是摄影家生命的水分。清晨六点,天空出现鱼肚白的时候,我便赶到了离城40里的场茂滩。为了寻找飞播种草的拍摄点,在毛乌素沙漠里跋涉了一上午。黄灿灿沙砾令人目眩,没有草木,没有绿色,几乎全是赤裸裸的。

中午时分,正着顶光。没有阴影,没有明暗,没有色彩和层次,只有兰和黄混合成灰的雾霭,茏罩在天地之间。

此刻,没有一丝儿风,沙砾的热烫、天气的闷热,只觉得气也不好喘了,我拉着自己的影子,索性向沙湾移动。找到一块背阴处往下一躺时,浑身上下所有的筋骨一时全松散了,多舒服啊,不觉得呼呼睡去……

一声炸雷,猛然惊醒。黑云压顶,四野沉沉,还没有来得及将所带之物拾缀完毕,铜钱样的雨点劈头盖脸落下,急忙将草帽往相机包上一盖,任凭着瓢泼的大雨灌溉了。

“七月天,娃娃脸,说变就变”。不一会儿雷停雨住了。我脱下衣服拧着雨水,不觉抬头一望,沙湾深处升起一缕袅袅青烟……

“大漠孤烟直!”诗人王维的诗句突口而出。我顾不得清鼻欲滴,提摄影包向青烟升起的地方走去。

这是一座用柳条和泥巴编织的帐棚式小屋,其形状和颜色几乎和沙丘是一个样儿,不是雨后天晴和青烟缭绕,简直分不清是沙包还是小屋。

走进柳条篱笆,一声犬叫惊动了主人,一位农妇和一个浑身一丝不挂小孩迎了出来。她们见我如此打扮,有些惊恐不安,经我说明来意和身份后,很快就不陌生了,热情招呼我进了窝棚。

交淡之际农妇问:

“你怎寻这沙圪崂?”

“家住深沙有远客么!”

“来这做啥?”

“拍摄飞播种草,从飞机上往下撒种子”。

“飞机种草?”

“对!一撒一大片!不久这片方圆几十里的沙漠就会长出沙蒿来,到那时沙漠就变样了。如果下午天气没有变化,雨后正是飞播的大好时机,我们一起去沙漠上看飞机播种吧!”农妇高兴地点点头。

午后,奇迹出现了,一圪塔云彩被风吹得无影无踪,湛兰天空,万里无云。雨后沙漠显得异常湿润,侧射的阳光金闪银耀,一片典型的沙砾,光秃、赤裸地暴露无垠,形成了一个雄浑、苍劲的荒凉世界。

趴在赤裸沙砾上的赤裸小孩,简直成了沙砾上的活化石,在这里自然和人融为一体。在大自然的摇篮里,一种从未有的旷达、神怡……

摄影对人类重大的贡献,就是它能凝固时间中所展示的一切,将稍纵即逝的真实事物予以静止凝固。把瞬间美转化为造型美给人留下真实可靠的画面——这是一种“实态”记录。然而摄影能在短促的时间内,精确、敏捷地按下快门,使作品上升到艺术品位,获得理想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效果,对一个实践者来说也是素质、技巧功力的检验。

按动快门的迟早,选取角度的高低,运用光线的效果,画面出现的分割规律……会带来不同的表现和涵义。

瞬间捕捉不到位,真的也会显得虚假,本质的东西也会被现象掩盖。这就要求摄影者对事件的性质、运动的进程、结局的效果有足够的了解和有较准确的判断。

“轰隆隆、轰隆隆……”,天边传来了飞机的马达轰鸣声,打破了沙漠的寂静。

“飞机!”小孩喊了一声。

一个小黑点越来越大,从正面飞来,我异常激动,我沉着应战。我蹲在沙砾上以横趴在沙砾上赤裸的小男孩为前景,等待着高潮点的到来……

飞播开始,机翼下出现了一大片灰蒙蒙雾状,正好是逆射光线,美极了,一秒、两秒、三秒……飞机进入预定的画面,我迅速以“慢按快门紧闭气”进行定格。说时迟、那时快,飞机已从头顶一掠而过。

农妇回头:“照了没有?”

我激动地:“照了,照了!”

一幅《开播处女地》的摄影画面就这样诞生了。

飞机连续在不同地域飞播了几次,我不时移动拍摄角度进行涉猎,总觉得没有超过第一张。

老摄影家郑景康先生曾说过:“在摄影实践中,往往第二张的摄影效果不如第一张好,为什么?因为第二张总觉得是以防胶卷和其它原因进行补拍,在光线,佳构、瞬间效果上没有第一张考虑周到。”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画家讲“意象”的形成,摄影讲“佳构”的确立。将生活的物象转化为意境,使之成为鲜明、典型的审美意象。只有具备敏锐观察能力和娴熟的技巧功力摄影家,方能掌握“迁想妙得,临境妙裁”的驾驭手段。

火红的夕阳,映红了雨后的沙漠小路,我哼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柳围茅屋沙围墙,

酥油乳茶泥土坑;

大漠孤烟无人识,

开罢花棒又海棠。

 

 

 

 


42、红装素裹

实态与意象是摄影艺术造型中主、客观辩证统一的融合。它和等待中的“耐性”,捕捉时的“敏性”同等重要。在实践中往往受“实态”的制约,把摄影创作简单化,只抓取直接生活对象,忽视间接寄寓的构思和想象。或只抓取客观瞬间,忽视提升深刻的境界,导致图解生活慨念,难以产生令人信服的真实美感和惊奇的艺术作品。

——碛子(中国)

80年代初期,全国文艺形势开始苏醒,自己感觉在摄影创作方面特别富有青春活力,艺术和青春是不分割的,自己的创作青春感成为创作活水不断流的生命之水。

20余年形成的直观描绘摄影,开始尽量摆脱手法雷同,技巧夹生的同时,力争突出从实态到炼意的生命提升,使自己的镜中感受能展示较有活力的新鲜感。

——我不想到接踵而来的名胜景点去广猎善塑。

——我却愿以自己的视点到生活底层去写真抒情。

一个摄影人在这个节骨眼上,你是对生活熟视无睹,漠不关心,还是在生活中以小见大,知微见著?是检验创作成败的“试金石”。前者是缺乏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敏锐性,后者则是对生活涌动激情,在熟悉中看到“陌生”。要做到这一点是不易的。

某日,我从一篇介绍“初出茅庐的米开朗琪罗”一文中,窥探到他和达"芬奇画画的故事,解决了这个创作上的问题。

故事是:公元前153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公委托画家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各画一幅表现古代佛罗萨人民反抗巴比伦入侵的画作。

米开朗琪罗觉得完成这幅画倒不是自己的技巧问题,主要是对这段历史知识贫乏。他以惊人的毅力遍访了当年战争最激烈的几个地方,了解搜集了大量资料。所以胸有成竹,构思作图得心应手。在米开朗琪罗完成他的力作时,达"芬奇也画好了他的油画。

两幅作品展示时,人们出乎意料地发现米开朗琪罗作品色彩运用上不及达"芬奇完美,但从作品创作内涵上看,米开朗琪罗对这一主题揭示的更为深刻。

米开朗琪罗的画面表现:在亚诺河边正在洗澡的佛罗伦萨士兵,听到枪声后,纷纷披上军衣拿起武器准备迎战的英雄情景。达"芬奇的画面展示:着重反映战争的场景,忽视对佛罗伦萨人的精神气质刻画,一个个战士变形的脸像发了狂似的,仿佛处在惧怕和绝望之中。

具有权威性的达"芬奇这幅画,使人们失望,觉得不是对光荣的佛罗伦萨人的歌颂,而是一种扭曲和侮辱。相反人们认为米开朗琪罗的画代表了佛罗伦萨人的心愿和理想。

从这一创作中,不难看出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不能放松对生活的认识和研究,否则也会走向歧途。

在陕北这块神秘的地域进行涉猎,少一些冷漠,多一点热情,更能体现出妙悟。如果我们对这块地域缺乏深刻的认识,只是带着一副墨色眼镜看待它,将陕北与贫困死死捆在一起。也就会出现浮光掠影的自我宣泄,也就会以破窑残痕来体现原色,以僵化的人物表露情感。

我从“初出茅庐的米开朗琪罗”的作画故事中,领略到敢于向权威挑战信念。写下的一首七律:

影气有情觅风采,

意匠如神变化来;

继承师艺非师气?

一步一印脱凡胎。

上下求索凝神物,

左右逢源志不衰。

依靠生活取真谛,

不求模仿出怪才。

生活认识能力和艺术技巧的提高,是摄影人一种高度熟练、细致的创作性劳动。艺术技巧在于创造,根据独特、新鲜的思想内容,采用创新和独特的艺术技巧。

艺术创作要走自己的道路,不能靠模仿别人,借鉴其风格,不能当成描红的样板。

摄影艺术取决于实践。任何间接知识都不可能代替拍摄实践,生活对摄影家的独创,看起来不一定很直接,但却有决定性意义。摄影家的敏锐思想能力,艺术技巧的功力,却是依赖于生活基础的深厚。体验生活的方式很多,采访式、跑面式也是必要的。但我认为摄影家只有直接与间接生活体验相结合,艺术才能发出光来。

1983年大年刚过,初三我使提上摄影包去古麟州的名镇高家堡下乡创作。一夜北风紧,天空灰蒙蒙的,轿车在沙包里钻进去穿出来。刺骨的寒冷,给车内带来一片寂静。车外寒风凛冽,似乎是敲击着自己帐惘烦躁的情绪。

汽车在榆林北部雪原奔驰。一路荒漠连锦,偶尔在沙弯里看到牧放的羊群。顿觉具有一种生命状态的冰冷世界。

摄影创作的想象力,能使作品达到“意象统一”的境地。想象力的依据是生活的积累,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也是认识生活的过程。

《淮南子》的说法叫“放意相物”,《文心雕龙》中称为“神与象画”,两者的创作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在实践中探索发挥自己优势和确立自己的艺术视野和手法的认识。

此次自己想拍摄一些民俗题材的作品,按照老摄影家的创作真谛是“三到思想”。即你没有敏锐的思想,就想不到;你不深入生活,就看不到;你没有熟练的技巧,就抓不到。实践证明“三到思想”是行之有效的创作途径。

车抵内蒙交界,进入神木最北边的地方。雪原连绵,雪沟纵横,一条雪原小道沿着蜿蜒曲折的雪原延伸至无际。

蓦然,雪坡上传来粗犷、剽悍的流行西北风韵: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原来坐落在海拔一千多米高的喇嘛河小村正在举办婚事,不时隐约传来唢呐和锣鼓声使我心花怒放。我正是为拍摄婚事而来,创作心情霎时热乎起来,决不能错过这良辰吉日,于是急忙下车,提上摄影包兴冲冲向小村走去。

这儿的婚俗异常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西部黄土地民族传统风韵的——新媳妇骑毛驴过门儿。是这块两省交界处古朴、淳厚的婚礼形式,别具一番情趣。

新春佳节,山村富有生气。对联窗花辉映在家家窑院,一条冰河弯弯曲曲缠在山脚下,山峁上一家窑院人声鼎沸,鞭炮、锣鼓震耳欲聋,富有陕北民风的婚礼正在举行。

天空黑沉沉没有一丝儿笑脸,使人有些扫兴。

“轰!轰!轰”三声巨响,头上蒙着红绸儿的新娘在女伴娘的陪同下走下窑门,唢呐声中窑院沸腾了!

“下雪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抬头一望,灰蒙蒙的天空雪花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新媳妇离开娘家上路,毛驴儿披挂一新,一位老农打扮的长者将新媳妇抱上毛驴,这时鹅毛般雪片飘飘洒洒越来越大,红装在雪中相衬辉映,好一派婚俗风光!

“生活就是如此之美!”我迅速选好拍摄角度,以装饰一新的窑面和围观的人群为背景,以较慢的快门速度定格比较适宜。暗背景能衬托出雪的质感,慢速度能刻画出雪的线条和动态——这理想的场景,完美的画面,热烈的气氛,诗意的效果,可算是天公作美了。

娘家的婚礼进行曲已接近尾声,婆家的婚礼进行曲则刚刚开始,大雪中迎亲的队伍在“大摆队”乐曲声中开始了婚礼的行程……

这支红红绿绿的迎亲队伍,离开娘家的村子后,每过一村总要细吹细打地表演一番,尽管是冒着风雪,行进的速度慢得惊人,但这更合乎男的心愿。五华里路程摇摇摆摆走了两个多小时。

新媳妇总算到村了,瑞雪还是纷纷扬扬,看新娘人还是挤了一垴畔。在一片鞭炮声和唢呐喇叭声中,老者将新娘从驴背上抱下来,抛撒五谷开路,新娘在女伴们的簇拥下进入洞房。

稍事休息,正式举行结婚仪式和“见大小”。紧接着宴席开始,宴席进行中“酒曲”是分不开的。那皱纹满脸的老农妇,手脚麻利的农家嫂,憨厚的小伙子,淳朴的小村姑……在唢呐的伴奏下,席间不时传来动人的“酒曲调”:

人对事对坛场对,

三盅盅两杯杯喝不醉。

 

两道道韭莱扎把把,

好不容易遇到一达达。

 

芦花花公鸡窗台上卧,

不为喝酒为红火。

 

沙梁梁百草风少里埋,

不因为看你我不来……

 

酸涩味的“酒曲”越喝越红火,越唱越使人陶醉——这就是陕北人的性格,憨厚直率,坚强硬朗。贫脊土地,艰苦环境和恶劣气候,没有磨灭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那种富有强烈艺术追求的《信天游》酒曲儿,真正充满了活力。艺术存在于民间,在他们面前,那种靡靡之音,低级庸俗的市民艺术则不堪一击!


43、捆在船尾拍“河魂”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爱因斯坦(美国)

摄影要出新,首先要寻找新鲜题材。题材新鲜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老题材要出新意很困难,因为前人早有涉猎,作品还在闪光,你要超越它必须采用新手法。

我的摄影从最初描绘自然风貌的乡土题材,蜕化到刻画陕北人个性风貌选择,继而追求黄河豪情与时代感交融。象有一股小溪九曲十八弯才注入大河。

黄河这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名字,时时牵动我着的情感。那民族精神之美,民族特质之美,黄河儿女的阳刚之美,使自己浮想联翩,感觉、印象不时在脑子里立起来、丰满起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对黄河雄浑气势的描写。领略黄河、反映黄河的夙愿,可以追溯到1958年,第一次回碛口,第一登上一艘货船闯碛,是自己破天荒地头一回。那年正值春水上涨,浊浪滔天,万斤重的货船,忽而被推上浪峰,忽而又被掀进浪窝,黄漫漫浊浪从空劈头盖脸而来,船夫与风浪搏斗的精彩瞬间一次次掠过,然而将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摄入镜头是困难的。中流二碛,浊浪排空,胆颤肉跳,险象横生,船只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死死抓住绳索连相机也举不起来,只好望河兴叹!

初探黄河的惊心动魄,尝试固定闯碛的精彩镜头虽没有捕获?但它却使我进一步深化了黄河主题的认识。

1975年也曾两次登临黄河,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用绳索将自己固定在船尾。由于缺乏那种特有的气势和船夫拼搏的精神风貌,两次涉猎都均失败。前者在突出环境场景的同时,采用了广角镜,改使主题人物不突出,缺乏感人的精神风貌和力量,造成平庸无奇。后者尽管主体人物推进了,但缺乏黄河浊浪的渲染,现场气氛不够浓,作品也就显得平淡无力。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可见作品中人物情感是成败的关键。一幅作品气韵生动,发人深思,不是形式所非奏效的。关键是为何表现“动人不扳,活泼近人”的感觉。

三上黄河并没有拍出黄河的“魂”来。此次四上黄河,我想在刻画典型人物精神风貌上下功夫,既追求现场气氛和人物表象的相互呼应,又要捕捉黄河船夫的内在力量和奋发情绪。力求以简洁的画面,突出动态感;力求使人物、动势、情绪三者溶为一炉,产生一种“动中求静,以静改动”的艺术活力,达到不重表象而重意象,不重写实而重写意的画面效果。

艺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愈有民族情,就愈有世界性。

——它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在特定的地域,创造出对人类生存、发展和具有永恒意义的体现的探索,要以被世界普遍认同的审美价值尺度来审视作品。

——它的真正价值,应该是具有超国界、超语言的普遍共鸣。使人们通过作品,从一个地域,联系到一个民族,从一个国家延伸到全人类。这样的作品,才有相应的超越时代和民族的永恒价值,也就是世界性。

一种题材在长期默默的创作生活中,必然会受到自己情感的无形感应,这种感应有时会成为自己的创作基调,有时会成为自己的作品风格,有时也会在某些部分强烈地闪砾着光彩——我想黄河“魂”的创作就是摆在自己面前的“试金石”。

古代画家作画注重“默写”——即用心、用记忆去画。讲究作画之前先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所要描绘的客观事物达到“胸有成竹”的地步。

摄影创作强调“炼意”——即用光、用技巧去捕捉。通过深入生活的观察和提炼,对所要抓取的景物达到“妙化自然”的境地。

在“妙化自然”方面,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一日之迹”的创作方式对摄影创作而言,值得效仿。他强调不凭草图擅用“默写”的高度熟练画技,为摄影家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据说唐天宝年间,玄宗游览嘉陵江曾派当时著名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去写生作画。李思训先生,他在游历嘉陵江时,沿途不断进行写生,并带回大量速写稿。吴道子后去,则以“默写”的方法用心记忆,花了数月时间才回长安,却没有画一张速写。

某日,玄宗将吴道子叫去,要看他的速写稿,吴道子答曰:“我没有画什么草图”。玄宗生气地问:“那你如何作画?”吴道子答曰:“嘉陵江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在我心中,我会把嘉陵江旖旎风光毫无差错地描绘出来。”玄宗怀疑,就让他立即在大殿作画,吴道子欣然命笔,急速勾勒草图,然后着墨上色,不到一天功夫,就完成了《嘉陵江三百里的风光图》。不久唐玄宗将李思训花了几个月的《嘉陵景色》与吴道子的这幅壁画相比,不由赞叹道:“李思训的数月之功”,吴道子的“一日之迹”皆极甚妙。吴道子“默写”作画,强调用心灵去观察生活,熟悉生活,默记天时、地利、人和的艺术之妙。他和今天摄影人提倡的观察、提炼、升华是一致的。吴道子“一气呵成”的风动创作之感和气魄,对摄影创作强调瞬间“运用技巧”描绘,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是值得运用和借鉴的。

此次登黄河,也就是六上激流冲浪,我将自己照样固定在船尾,与黄河船夫同船共命,体验黄河船夫那种临危不惧,与大自然搏斗的胆气豪情,刻画中华民族的倔强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魂魄”。

这条古老木船将从吴堡岔上乡渡口出发,航行100余里,沿途将要经过红龙城、黑脖子崖、薛家港湾、二碛盖、后山底等五处险滩激流,也是此次拍摄的重要关口和高潮点。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内在的真实与外在的真实统一”方能传神写照,是艺术的生命基础。我将以全新的感受和新的创作理念,以独特的环境所产生的独特手法和技巧,将以浑雄的浊浪造成的纵横感,从船夫临险时一个姿态的转变瞬间来营造画面的主客观高度统一。这里不仅蕴含着天时、地利、人中的奥妙、同时,也涵盖着船夫闯碛冲浪的惊险感,人物相互呼应的动态感,是此次黄河创作成功“分水岭”。

早上船从渡口出发,满船的货物压的木船吃水很深。但在大浪上却象一叶轻舟。第一道险滩红龙城就要到达,船工的呐喊号子,船只的穿浪速度,使我胆颤心惊!——高原岁月的断壁,历史长啸的峡谷,不断在镜头前闪过。尽管船只在浊浪中穿梭,但由于极度紧张和光线角度的原因,深感没有抓住“人的本质力量”这一精神瞬间,有些十分诅丧。

七时左右,木船将要闯过第二道险滩——黑脖子崖。这里礁多浪急,就是精明强干的船工也是捏着一把汗。今日身临其境,果真名不虚传。本船在巨浪中翻腾,船工的齐心协力配合,一幅幅拼搏场面,一次次化险为夷。由于自己已被固定,放心执机捕获……那激越的气氛,精彩的瞬间总于达到最高潮。

船只穿过险滩激流,浑身已被浊水打湿,但我满意地回味着那精彩的镜头——黄河儿女那平凡伟大的英姿。

这幅题名为《黄河船夫》作品,不仅在表现典型人物的精神气势,以及黄河浊浪的渲染,同时使作品在人物内在力量和奋发情绪中有较大的突破,后来它作为我的代表作之一,冲刺中国首届金像奖,取得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写下的心得:

黄河浊浪天际来,

九回十八归大海;

炎黄子孙血脉粗,

民族沦桑沟壑载,

雄浑苍茫民族魂,

欹斜正侧是诗材,

真伪艺术“试金石”,

看尔会采不会采。

一幅成功的作品诞生,一个喻意深刻的主题发掘,是经过反复观察,反复思考,精心琢磨,精心捕捉,用汗水和心血凝结而成——锤练“一气呵成”的精神。

一个摄影人在不断探索中,决不非因袭表面现象。要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讲话,挖掘自己要表现的主题——掌握“一日之迹”的妙化。

 

 

 


44、摄影的“耐性”与“敏性”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中国)

画家笔下的朝晖夕照,睛雨明晦,高山流水,万壑松风等表现气氛,摄影家同样可以营造出来。“云出岫而无心”、“鸟倦飞而自返”等风光意境,摄影家运用角度、运用光影同样能表现出它的艺术美感。

美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摄影家都在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进行选择。黄土高原作为一座艺术宝库,它的库藏是丰富的。雄浑博大的山梁,浩瀚无垠的沙漠,汹涌澎湃的黄河,形成了多种多样粗犷、厚实画面线条和力量。贫脊古老的山庄,原始洞穴式窑洞,若涩多姿的人家,都以它自然不同的画面,显示出独特形态之美。

对这些景物的反复观察,不断体味和认识升华,终能发现其本质的东西。也就能敞开自己的胸怀去承受这块土地的质朴和粗犷的美,也就能以豪放的造型美,创造出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形象和审美品格。

1984年四月《中国摄影》发表了我的创作体会《继承与创新》一文,道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如何发掘生活之美?别林斯基曾说:“如果只是为了描写生活,而没有一种巨大的、主观的、从当代潮流的思想中涌现出来的激情,如果这不是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问题的答复,那么,它就是一件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人们说:“美的发现不等于美的创造,发现只是创作的一半。只有寄情于景,将心灵嫁接于自然,情感浸注于对象,才是艺术成功的关键。”对摄影家来说,捕捉瞬间闪光点的把握,求得实态与意境的融合,是对艺术审美判断力的严肃考验。因而,等待中的“耐性”和瞬间中的“敏性”,是一个摄影家必备的创造精神意界和艺术素质。

我一次利用下乡的间隙,在长城线上的花马池盐湖已等了五天的日出日落,没有一点儿收获。眼前湖畔坝田毗连,池水清澈明净,风吹浪动,细浪千层,在艳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好一派塞外盐池的旖旎风光。然而,艳阳将归,碧空云淡,一幅盐夕照的画面缺乏实态与意境交融的艺术妙趣,于是只好耐心的等待。

对盐池这块聚宝盆的拍摄可以追溯到20年前。那还在“学大寨”年代,借干部参加劳动之际,曾在盐池劳动锻炼。由于当时精神上的压抑,懵懂地打盐一月,虽然感受了烈日曝晒和捞盐之苦,却未能领略到它的丰姿神韵。年复一年的即兴创作,均是一般的照相实录,摆脱不开图解生活概念,难以提升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此刻天空平淡艳阳将归,难以出现精彩的落霞收敛。便收拾起摄影包,骑上自行车离开立脚点。

眼前的景色使我联系起一首清代《观盐池》的诗:

天工旋变幻,斥卤作清湖。

岸积手堆雪,池生万斛珠。

存盘思古事,裹若笑山夫。

泽国同回首,应知用味殊。

历史的沧桑变迁,记载着盐工的辛酸。吮吸着湖水的老一辈盐工,都有着一本比卤还苦历程。翻开家谱,爷爷是刮盐的,儿子是刮盐的,孙子也是刮盐的……

他们朝出暮归,餐风沐雨,赤脚下湖,辛勤劳作。长期面湖背日从没想过得到什么,索取什么!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精神,凝结着以劳动创造一切的人类崇高伦理观和价值观,会使所有的虚伪、欺诈行为在他们面前无地自容。这就是盐工对待人生的态度。

自行车飞速行驶,蓦地回头,啊,奇迹出现了!几块云彩被塞风吹拂正向夕阳飘去,云彩和夕阳如能巧妙重叠,将会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盐畦再以归来的盐工作为前景,不就是一幅难得的《盐湖夕阳图》意蕴吗?想到此,我调转车头拼力向盐湖飞驰,五分钟时间飞驰了三里之遥。出乎预料,云彩开始和夕阳重叠,余辉光柱开始微露,我迅速打开摄影机,等待最佳效果。这时盐工荷着捞耙三三两两从畦埂走来,奇妙的光柱从空射下,为这块银色世界披上灿烂的色彩。瞬间变化的统一,形式与美感交融,一幅富有美感的《盐湖晚归》画面展现在眼前,快门频频开启,激情高峰的倾吐,如果胶卷没有问题,也就没有遗憾的了。

“实态”与“炼意”是摄影艺术造型中,主、客观辩证统一的融合,它和等待中的“耐性”,追拍中的“敏性”应该是同等重要。

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受“实态”制约,把摄影创作简单化,只抓取直接生活对象,忽视间接寓意的构思和想象,或者只抓取客观瞬间,忽视提取深刻的意境,导致图解生活,产生难以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和奇特的艺术作品。

夕阳西沉,盐湖安详静谧。可是这种静谧很快被漫游的思绪掩盖了:

夕阳留诗赋。

大漠风,卤水掀波,细浪涌湖。

胸色天地身载风,思情却在漫游。

落霞处,盐湖踏露。

荷锄归来仰天曲,看身后千堆万斛珠。

渐消失,迷漫处……

 

当年奋战花马湖。

狂风中,赶驹驮盐,土盐吃住。

盐坨犹是金字塔,打下丰硕基础。

眼前景,云蒸霞蔚。

光柱四射穿云空,拍盐工晚归夕照图。

捞盐人,放歌喉。

我在此次实践中慢慢悟出:

——黄土高原比作群星闪耀的夜空,那盐湖应是一颗闪亮的星星。

——毛乌素沙漠比作涌动的大海,那三边长城线上的十三个盐池则是大海中的一串串明珠。

一个摄影家的探求,如果没有“得造化之精微,游心神之象外”的浪漫主义的想象,也就难以发现和摄取我们时代生活中的美感和美的意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摄影瞬间与艺术升华——四十二问第五问
摄影风格发展(3):写实摄影
摄影篇 软件章 流派节--绘画主义摄影
【历史影像】张印泉的时代经典《力挽狂澜》· 赵俊毅
摄影师拍摄感悟
摄影家梁达明的“金像奖”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