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宝生 :我的摄影世界——第五章 奋斗篇1

第五章   奋斗篇

 

有一句名言:“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自身与历史割不断的师承关系。没有这个师承,艺术就失去籍以发展的基础和联系。摄影也是这样,看自己对传统吸收、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任何摄影创新与超越是摄影文化体现继承传统,跳出传统的综合表现。回眸传统,重研技巧,并不意味着对创作思想的抑制和手法、技巧的摹古。中国当代有成就的摄影大家,无不研究前人的创作经验,无不在前人的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

 

36、昭陵六骏与悲鸿画马的启示

昔人画马能画骨,

悲鸿画马得传神;

若教伯乐今朝在,

此马能空万里群。

——这是中国著名国画家齐白石为徐悲鸿题画的诗。他道出了历代画家写骢只能表现马的风骨,而悲鸿画马却能表现马的神态。

1981年我在关中平原细细研究了唐太宗墓的“昭陵六骏”和霍去病墓的“石雕卧骥”等石刻、石雕艺术后,更激发了自己创作以马为题材的构想。联系起自己1974年和1978年两次驾驭、涉猎“龙性”的惊心魂一幕时,灵感的突然闪现以及那种骏马腾骧、万骑争锋;铸象为范,卧而生风的画面,给予自己极强的艺术冲击力,开始对中国历史艺术中表现马的探索。

——从孙伯乐相马著经认识良驹到重挽轻乘的马背民族。

——从汉画象石驽马生活到秦代马俑的列陈待发。

——从武威出土《马踏飞燕》天然成趣到大气磅礴的《茂陵石雕》艺术。

——从《昭陵六骏》神驹翩跹到王者雄风的壁画行猎。

——从韩非论马写实传统到贵族时尚的三彩风靡。

——从任伯年文人画马意趣到徐悲鸿疾风神骏的墨韵画风……

无不再现了从生活到艺术这个颠朴不破的创作真谛。当代画家徐悲鸿那遒劲、淋漓的笔墨力墨气,给我创作马的“龙性”,捕捉马的“野性”以极大启迪。

我虽找到一把开锁钥匙,怎样去实践,用什么样的视点,用什么方法技巧,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某天,我看到齐白石关于画蟹一段话:“借山馆外有井,井外常有蟹横行于绿苔上,余细观九年,始知蟹足行有规矩,左右有法,古今画此者,不能知。”画家细观九年,方得真知,可见深入生活的重要。如何深入生活,对摄影家是一个谜。而生活的表面是难以漂浮金子的。从未知生活中获取真知,全凭摄影家自己虔诚的心,最大的勇气和智慧,一点一点地发现,一步一步地磨炼,将转瞬即逝的画面予以固定是一个方面,把瞬间实态转化为造型美是另一个方面。

在陕北这块黄土高原上,马被人们称为“黄土地的龙”。这儿的人男的善骑马,女的善骑马,一生一世,迷恋着牧马事业。于是在苍茫天穹下,平沙莽莽的大漠里,驰骋着一队队骏马,从古长城奔来,向新长城飞去。

画家面对一个空白的二度空间,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勾画。而摄影面前却是一个成型的、客观的三度空间。摄影家只能通过本人及镜头的进、退、移取景行动,在三度空间里寻找选择,抓取并能凝为具有美感的二度空间形态。从这一点讲,摄影创作从发现马的精彩瞬间到捕捉马的“龙性”雄姿,从展示马的具象形态到创造马的写意结构,也是张扬自己“龙马精神”的创新境界。

我将“是马三分龙”作为自己创作主题。我以自己开放了的“视点自由”形式塑造“龙性”系列。

《大漠狂风》(1978年)——飞驰的骏马犹如一股旋风,狂烈于沙漠之中。

《仰天长啸》(1979年)——立而生风的龙驹,两蹄腾骧,野性嘶鸣于天穹之下。

《天马行空》(1976年)——横空出塞,银鬃飞扬,跃而生风地驰骋于草原上。

《龙马精神》(1981年)——四蹄腾空,势均立敌,一种黄土地龙的图腾。

画家当以天地为师,不拘泥于一格,追求造化在手:摄影家溶入生活激流,寻找突破口,自成一家即是艺术之妙:

西部世界,自然风貌,独特神奇。

涌飞云梦幻,边关塞曲。

高原沃土,黄河灵气。

凝重奇崛,古朴纯真,博大浑雄阳刚美。

高层次,蕴无穷精华,圣洁天地。

灵思妙悟启迪。

领舒放旷野造化力。

感情诚之志,坚真之心,童贞之情,脱俗之趣。

秘锁风骚,孕育灵感,恢宏遐想气不馁。

札根深,待情感交融,艺术真谛。

——《水龙吟·西部感悟》

秦汉艺术横绝太空,昭陵六骏浩荡长风。大气、大美是中华民族特有内涵和精魂。追求气韵恢宏的画面气象,追求雄强、博大的化境品格是塑造“东方”艺术的特有特征,是联系负载天地的时代精神。长城能凸现一种雄强,黄河能展示一种博大。感受乾坤之融合,追求生命之妙悟,才能体现出“源流创”的大气、大美品格。

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补充到传统这个大河之中……

歌德说过:“天才因其弱点而与时代结缘”。艺术是“否定的强调”、限制的表现,它是在束缚中表现自己的。造型艺术同运动、时间和音响无关;绘画则摈弃了事物的立体性,以色彩与形状飨宴宾客;而雕塑它凭着不动的立体和不同的面部表情,在刹那的停顿之中表现生命之美;音乐没有任何视觉感,它在声音的节奏、旋律的强弱变化之中,来揭示人们的内心活动。摄影同音乐一样是一种时间艺术,有时会带来难以预料的飞跃,能把一种姿势、一缕情感、一个瞬间,使它定格、放大永久不变。

这一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我“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37、初研“散点透视”理念

艺术可以补救天然之不足

——西谚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西方摄影先驱雷兰德,在摄影历史进程中,不满足于摄影的客观再现能力,创立了摄影“蒙太奇”,调动了绘画表现性象征语言,组合、塑出一幅幅酷似油画式的艺术佳构,达到真正的“画意”摄影表现。

中国艺术摄影大师郎静山,在漫长摄影岁月里,接触相机近百年,在摄影艺术领域寻找表现“中国美”的方法,以相机重塑中国画的山水意境,将绘画的高超境界,融入摄影艺术,创造了“集锦摄影”法,被人们称为“影中有画,画中有影”的一种自在无为的风格。

一个时代,不同风格摄影家的涌现,是摄影艺术繁荣的标志。

一个摄影家,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与追求,是自己艺术成熟的关键。

摄影艺术风格的确立,既与摄影家个人整体精神,气质、生活阅历、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也与其所属民族文化传统素质、地域文化艺术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

摄影的传承关系是不平坦的。

雷兰德和罗宾逊摄影风格极为相似,都是强调摄影向绘画靠拢的代表。爱德华·斯泰肯印象派摄影的流进,路易斯海因以纪实摄影追求,彼得·爱默生集自然主义,纯粹派斯蒂格里兹和新即物主义桑德进入颠峰状态。不久出现了反叛者,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则他们主张文字与图像拼接。前者是追求虚无梦幻,表现自己意念;后者用摄影的“真实性”使非现实的“合理性”呐喊。抽象派杜·豪论是以求变为基点,以具象形式的非具象画面来传递视觉情趣。虽哗众取宠,惹人注目,实质上是对世俗的一种抗争。在主观主义身上的摄影人格化,证明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机械性造型手段,而是自己不受任何限制的创造性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表现在透视关系上有着截然不同“视点”理念。中国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开拓自己的视觉天地,在“近大远小”的法则上与西方透视分道扬镳,寻求自己视点自由的方法——散点透视。这种传统视点透视表现,不仅依赖于自己的视觉感受,也取决于自己观察世界的方式。

人们认为“固点透视”(即焦点透视)是西方艺术结构的特征,而“散点透视”(即视点透视)是中国传统绘画特有表现形式。一种是克服时间与空间局限,利用焦点透视制造视觉上幻象,以造成时间上的延伸。另一种则使空间、时间变得灵活自由,视点随意移动,角度随意变化,可以将艺术家感受完整地表现出来。

摄影是“舶来”艺术,也是“焦点透视”的产物。能否将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画理,移在静态的摄影之中,将“散点”与“焦点”相互融合,相互补益,吸收传统精华,吸纳西方新潮,跳出自己摄影轨迹,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创新之路,张场艺术生命力,是大有裨益的。

我国绘画史上杰作《清明上河图》和《长江万里图》构图布局,就是运用“散点透视”方法,选取几个到几十个瞬间形态组合的长卷式表现。画家以开放了的视点自由,或上下重叠结合,或左右连续融合,将视点感受与视角节奏巧妙地融贯集中在一个画面上,创造了一种没有开端、没有终结的画面构图表现形式。

《清明上河图》画面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传统手法的妙用。河面船只,两岸景色,街道行人等繁华景象,通过严谨的构图,层次分明的布局,使整个画面不仅造成一种强烈视觉感受和高度的和谐统一,同时给人以一种浓淡、轻重、抑扬顿挫的视觉节奏感和韵律魅力。

《长江万里图》的描绘则是一幅从发源地到入海处,从沿途层峦叠嶂到柳岸花明,从岸边拉船纤夫到江边集镇街景,通过视点移动,视角转换,使波涛,列石,江村、渔火等浑然一体,使这幅杰作的画面蕴含,在一种平面构成的绘画艺术表现,有了强烈的叙述性。

郎静山的《湖山胜揽》长卷式摄影形式,开创了中国摄影艺术领域表现先例。他运用“集锦”摄影方式,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经营位置,气韵生动关系,利用疏密、繁简、虚实、浓淡等表现原则,用相机显影描绘,塑造出一种富有传统画意与境界的摄影图像,成为“咫尺之图,写千百里之景”的王维诗意杰作。

中国摄影家摄影创作理念和视点自由手法,一点也不逊色于西方。雷兰德采用焦点透视的《人生两条路》同郎静山散点透视的《湖山胜揽》为出一辙。前者是西方“固点”法则的绘画派创意,后者则是中国“散点”意蕴的中国画意境倾吐。两者同属艺术上的“蒙太奇”手法运用。

“艺术无定法,合情方合理”。清代笪重光的“拘法者守家数,不拘法者变门廷”,他和郑板挤的“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的精神是一致的。

如何将东方的精气神与西方的点线面融为一体,如何将东方的“乡土味”与西方的“新潮派”结合在一起,如何借鉴雷兰德、郎静山的摄影元素,独领风骚营造自己的品格,创造出富有自己“东方力度”的大气象、大气派。

——取西方雷兰德绘画派创意同中国传统画理相结合。

——取西方哈尔斯曼照片结构同中国艺术情韵相交融。

——借郎静山“集锦摄影”意蕴为自己摄影画面补充血液。

——借张印泉“动态摄影”精髓为自己画面塑造加添营养。

——学习西方“沙龙”影像,追求影调、色块、线条的视觉冲击力效果。

——学习传统艺术,主张“心意、画意、诗意”的意境升华力表现。

——采用西方象征性寓意手法,组合、塑造“插图性”艺术结构。

——采用东方墨韵,“墨分五色,墨分六彩”影调层次,达到黑白意蕴自由浑洒。

——用“焦点法则”转换,开放“视点自由”,开拓自己摄影新境地。

——变“实态”写真为“浪漫”追求,达到黄土地与时代感交融……

我想利用传统绘画习惯上的透视“假定性”,营造“龙马”、“黄河”的视野范围,达到自己的艺术表现。构成它的核心基础,取得画面视点与构图分割的统一,达到主体意识与浪漫气氛的统一。

这个核心应以造型规律,创作规律本体的心理感受,审美感受尺度为准,否则,也就达不到大气、大美的“浪漫”之妙。

下面是一首变“焦点”为“散点”的艺术偶感:

三十余载勤耕耘,

昼夜反思研创新;

抛开“焦点”变“散点”,

融合画理展个性。

吞吐中外借“新潮”。

涉猎古今出灵魂。

艺术追求非“游戏”,

一步一印写精神。

38、艺术个展带来的褒贬

生活是根,艺术是花。

——邓肯(美国)

古人讲:“成教化,助人论”的价值标准和“文以载道”具有同等的内涵。也是直接和间接的两种表现。

一个艺术工作者,以人民群众为师,以生活实践为师,与群众同心,与时代同步,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捕捉生活浪花,捕捉发光的闪光点……对弱者的关爱,对亲情、友谊的珍视、对国家尊严、利益的看重、对人民生存、生活环境的关注,对朋友的诚实守信,才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康德有句名言:“我在世界上,世界在我身上”。作为摄影家你用自己的视角去感受世界,你心中便有了自己的艺术世界。陕北这块雄浑、苍劲的西部艺术世界,大自然赋予这块地域的独特景观和文化彩色,就是自己艺术创作的基地和现场:

文化概念上,多少牧歌、情调、多少秧歌、社火;

地理概念上,多少深沟、巨壑、多少战火、传说。

留下多少贫困、苦涩的历史斑痕,留下多少震天、撼地的现代丰碑。

留下多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留下多少瀚海驼铃,草原柔风。

留下多少艰难征战,沧桑变迁,留下多少独特文化,悠久遗产……

我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撷取了《农家乐》和《挽狂澜》。作品分别摘取《大众摄影》一等奖,《中国摄影》一等奖。这时,有人建议从繁荣摄影,相互交流,切磋技艺角度,在西安举办一次艺术个展。在检验自己收获的基础上,精选了100幅作品,在西安钟楼地下室举办了《陈宝生摄影艺术展览》。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摄影家协会陕西分会联合主办。

陕西举办摄影家个展,是破天荒头一次。展览开幕后反响较为强烈,报纸、广播、新闻纪录电影均作了专题报道。然而带来的褒贬评论也就相继而来。

镜头之一:作品《农家乐》、《喜在心头》是两幅反映农村生活创新之作。作者以敏锐目光抓住了伟大变革性瞬间,深刻地揭示了“春满人间,喜在心头”的时代本质。

镜头之二:《万亩荒沙变稻田》、《春风又绿了塞外》是两幅深邃境界力作。瀚海绿州风光画面把美感构图与新奇意蕴结合,深感昔日那种“平沙莽莽黄入天,黄沙满地石乱走”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

镜头之三:高原秋染,窑洞人家,牧场旋风,黄河摇篮……以浓厚乡土气息,醉人生活韵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镜头之四:作品很少有模仿痕迹。一种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把生活美与艺术美融合表达,这种勇于出新,踏实探索创作之风是可贵的。

——《挽狂澜》一幅主体鲜明生动,背景气势磅礴,展示出中华儿女奋勇向上迎战艰难险阻、力挽狂澜的神情风貌,一幅难得的当代英雄真实写照。

——《红杏枝头春意闹》画面则是“春燕展翅舞翩迁,牛背小妞舒美脸;老农荷犁仰天曲,致富春光洒人间”一种充满希望的生活之情。

——他好读书,爱写作,勤搜罗众多摄影名作,多有批画和圈点,不时在报刊看到他的文章。勤实践,善跑路,足迹踏遍陕北塞外,是一位难得的有作品、有理论、名符其实的黄土地摄影家。

一位陕北乡土诗人写下的赠诗:

你的这架相机,

定格下我们的记忆;

上山劳动,头顶星星银锄挥,

下乡插队,肩扛树苗气不馁。

高墩沙,长城好汉“缚沙龙”,

大河边,送肥姑娘,扁担飞,

大漠风尘,飞驰着骑兵健儿,

塞外驼铃,迎来了春的信讯。

 

你的这架相机,

捕捉下时代的记忆;

抗争精神,热火朝天,

生活节奏犹是狂风暴雨。

风狂年月,社会提倡斗争哲学,

大学讲台,专家教授低头谢罪。

银幕上,《流浪者》电影低吟“血统论”,

插队者,要找出路先看成份高低?

 

你的这架相机,

为生活留下点点滴滴……

快门闪动,你将瞬间凝聚,

光圈开启,你能延深记忆。

咫尺之图,写下千百里之景,

一个方寸,记录下一个世纪。

相机是你心灵世界的眼睛,

留下的生活乐趣永远不会忘记!

 

你的这架相机,

将熟悉生活塑造“陌生”的画意;

历史风雨,你有记载,

时代信息,瞬间传递。

岁月磨损虽留下斑痕,

那是记录你的战斗功绩。

你是陕西摄影人的骄傲,

珍贵瞬间给人们留下永恒记忆。

……热情的鼓舞,鞭策的评价并没有使我沾沾自喜。既然是一次破天荒的艺术个展,听听不同观点的不同评判也是一种收获:

——作品粉饰生活,“假大空,红光亮……”

——画面匠气十足,不择手段!每幅作品都搞“蒙太奇”等等。

也有人写到:“不能站在新闻角度上评判艺术摄影?”

也有人提出:“陕西所谓的一些摄影家,大都是以报纸新闻摄影起家的。他们看待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摄影作品,也只能是站在新闻的角度……”

艺术创作实际上是一个未知数,每个摄影家的艺术追求不同,选择目标也就不一样。在作品中借用西方“蒙太奇”,追求中国“散点透视”,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不跟上别人的路走,踏上一条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之路,是自己研究的艺术品格,是自己艺术能否创新的突破口。

站在新闻角度上评判艺术摄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呈现出一种“枪打出头鸟”的作风,就使人十分遗憾了!显露出当时中国影坛那种特有的、中国式的评判作风。“一个尺度去对付一切。”这次展出人们的热情鼓舞,精神力量的支持,一些无私的见解感受颇深,对自己的艺术也会产生深远的启示。

 

39、捕捉马的“龙性”

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

——培根(美国)

感人肺腑的摄影作品,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那种摹照、套照和草草逸境雷同涉猎的实录,只能占据宾馆、饭店、支撑不起中国影坛的艺术殿堂。不灌几口水,不滚一身泥巴,触摸不到生活的底蕴;不心灵迸发,灵魂呼号,很难塑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巨制和挑起中国摄影的脊梁。

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文艺形势已开始复苏。但摄影艺术的表现还停留在一片公式化、概念化的旋涡中。至于张扬艺术个性和个人艺术追求的摄影那就更少了。特别是以新闻摄影角度看待艺术摄影表现,成为这一时期普遍评选的标准。照片手法雷同,技巧夹生,像一个模子凸现出来,呈现出“千人一面”画面的表现。很少有明显的个性张扬。自己的创作思想极为困惑。寻找艺术的突破口,成为自己创作的“焦点”。

“是马三分龙”,是群众对自然界观察的体现。捕捉马的龙性、野性、疯狂性成为自己这一时期的艺术追求。某一天我写下了自己追求龙马精神的决心:

伯乐爱马传佳话,

秦皇马阵披金甲。

昭陵六骏风云志,

悲鸿写骢不朽画。

排云列阵掀旋风,

汉唐遗风塑烈马。

谁言“龙马”难捕获?

大漠雄风耀中华。

近30年的摄影实践,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创作语言,那就是运用“散点透视”手法表现一种“力度”。尝试追求一种黄土地与时代感交融的创作境地,通过“龙马精神”达到这种艺术创作境地。

从第一次找到这个创作主题后,每年到自己熟悉的三边牧场深入观察,向牧马人请教,如何捕捉马的精彩瞬间,能够塑造出一批颇为独特、颇有深度和意境的新品格,使人们能领略到今日黄土高原的时代风采和改革腾飞的气势,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从创作角度而言,画家面对一个空白的二度空间,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勾画,而摄影家面前却是一个成型客观的三度空间。摄影家只能通过本人及镜头的进、退、移取景行动,在三度空间里进行选择,抓取并能凝为具有美感力度的二度空间形态。从这一点上讲,摄影人从发现马的精彩瞬间到捕捉马的龙性、刻划马的个性确是不易的。

《奔腾》这幅作品的产生,就是一次难以捕获的创作实例。

1981年我在三边高原发现了这一创作对象。它是一匹地道的雄性中国马,烈性、龙性极强,奔腾起来四蹄腾空,马鬃飞杨极为动人。于是我请牧马人协助并研究驾驭和拍摄方法:

地形——选择在一个土圪塄作为拍摄栖身之地。

角度——仰视涉猎以天空作为背景,使相机接近地平线,衬托出奔腾的气势。

画面——突出雄性马为主题,达到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之势。

瞬间——侧逆光表现,为取得景深控制效果,光圈收到F8,速度以1/400秒捕捉最佳瞬间。

万事具备,只等牧马人将马群驱赶而来。烈马还要好骑手驾驭,牧马大叔不愧是个行家,风驰电掣地将马群追赶而来,在那匹雄性的中国马带动下,一股强悍的旋风平地而起,背景万蹄如雨点,雄浑气势使人惊讶!

那匹雄性烈马正好向我栖身地冲来……50米……20米……5米……我按下了快门。

这是一次难度较大的拍摄实例。尽管冒了极大的危险,整体效果还没有达到最佳。底片冲出后发现,近景雄马效果极佳,背景群马过小,影像不够强烈。为了达到强烈的艺术表现,采用区域曝光方法制成这幅作品,改变了透视点,也是我追求“散点透视”画面的开始。

作品在《中国摄影》刊出后,反映平平。第二年在中国举办二届国际影展入选,仍然没有人研究,我有些纳闷。但却引起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艺术节专员卡尔·库格尔的重视。认为这是一幅创新作品,在中国大地上有人搞这样的作品,太不可思议了?

不久这幅《奔腾》作品连同其它20幅作品,参加了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获得高度的赞扬,法国最有影响的《世界报》以显著的版面推出了这幅作品。

《欧洲时报》以“中国摄影热在法国”对这幅作品评论道:“这是一匹中国马,风驰电掣,蹑影追飞,仿佛要冲破画面,奔向天涯……背景上,万马蹄如骤雨来,驰骋在中国大西北草原上,(照片刊登在法国第一大报《世界报》6月23日摄影版面上),我从未见过中国摄影家的黑白杰作,可以雄踞《世界报》1/6的巨大篇幅。啊,太美了!见过陕西人陈宝生的法国电影评论家贝热龙惊叹道。”

这幅作品随后通过传播媒介,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西欧国家的报纸、杂志连续刊登了近100次。1989年在法国帕普新堡第三届国际摄影展览会上,荣获了每年一度由公众直接评选的“最佳摄影照片奖”的奖牌。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刊以中国摄影名作推出了此幅作品。

愿我镜头下的“龙性”,带着汉唐雄风,在民族地平线上飞驰,在祖国华夏大地上奔腾……

翰海无垠峰巍娥,

马蹄如雨倾盆落;

追风红骏漫绿野,

驱赶云烟灭春色。

急骤狂风有节奏,

奔泻山洪荡脉膊。

塞外一幅泼墨画,

神州万里有气魄。

——七律《奔腾》颂

1982年4月,《中国摄影》发表了我的创作体会《把农村摄影作品拍摄的富有泥土气息》一文。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从中国传统绘画领域中吸取营养。通过唐代雕刻杰作《昭陵六骏》,宋代绘画杰作《五马圈图》和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作品,领略到艺术青春活力与升腾情景,并写出《捕捉马的龙性》等创作手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摄影瞬间与艺术升华——四十二问之第十问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理论】论印象主义摄影
集锦摄影大师——郎静山
摄影篇 软件章 流派节--绘画主义摄影
摄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转摘分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