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脘穴

中脘穴距离肚脐上方四寸(双三指宽),2寸三指,1寸拇指.

刺激中脘穴的方法-艾灸中脘穴
来源:互联网

  1.艾灸中脘穴
  艾灸中脘穴有散寒止痛的效果,除了普通的温和灸之外,大家还可以尝试隔姜灸。方法是:将鲜生姜切成3~4毫米厚的姜片,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以便热力传导,上置大小适量的艾炷,点燃施灸,一般灸到病人觉热,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潮湿为度。如初灸一两壮感觉灼痛,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重新放上,亦可在姜片下放纸片再灸。
  2.按摩中脘穴
  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进行圆周运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否则可能出现疼痛和恶心的症状。
  3.“刷”中脘穴
  这里介绍的是毛刷疗法,保持直立姿势,用无柄毛刷在以中脘穴为中心、直径为10厘米的范围内作锯齿形的刷动,这样可以刺激胃部的各个穴位,见效很快,每次饭后都可以做。

------

对付胃肠疾病的“三剑客——下脘、中脘和上脘
来源:互联网

对付胃肠疾病的“三剑客"——下脘、中脘和上脘
    下脘、中脘和上脘是任脉上的穴位,这三个穴位就像是三位亲兄弟,忠实地守护着我们的肠胃,所以人称胃肠疾病“三剑客”。因中脘穴的位置比较好找,我们首先介绍中脘。
    中脘穴,属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各种胃腑疾病。中脘穴在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处即是。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
    ”经常胃痛、胃酸、胃胀的人,找到中脘穴按揉一下,会觉得这个穴位很痛,有些人还会有胀的感觉,这说明中脘这里肯定有阻塞。你对其按揉或艾灸都可以疏通这个穴位,缓解胃部的症状。对这个穴位的按揉最好是在饭后半小时后,以免出现腹痛的情况。
    我告诉他饭后半小时可以按揉中脘穴,平时也可以艾灸此穴,治疗呃逆的效果立竿见影。
    有人经常呃逆,大多是因为饮食不节,导致胃失和降.或是胃气不足,阳气受遏。胃气不得下降导致。按揉或艾灸中脘穴可以鼓舞人体的胃气。和胃降逆,所以可以治疗呃逆。
    中脘不仅可以调理肠胃,还可安神镇静。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下焦不行,下脘不通。”如果有人出现腹胀、呕吐、反胃、肠鸣、胃炎(急、慢性),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可以按揉或艾炙下脘穴,每次用艾条灸l0~20分钟左右。下脘穴指的是胃腔下口幽门的部位,在中脘穴下2寸处(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是任脉与足太阴经交会穴。
    此外,下脘穴还主管小肠方面的问题,如小肠神经功能紊乱、肠痉挛、便秘、腹泻等疾病,都属于下脘穴可以治疗的范围。
    上脘穴在中脘穴上面一寸处(在腹中线上,脐上5寸),是任脉、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
    上脘穴有和胃降逆、化痰宁神的功用。可治腹胀腹痛、咳嗽痰多、黄疸、胃炎、胃扩张、呃逆、肠炎等病症。
    当然,这三个穴位配合其他穴位来使用,疗效会更加显著。比如,中脘配天枢、足三里、内庭可治霍乱吐泻,配足三里主治腹胀痛,配气海可理顺胃气;配丰隆穴治纳呆;上脘配丰隆穴可治纳呆,配天枢穴、中脘穴能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下脘配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针灸并用)主治急性菌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善用八会,灸治百病!
【每日灸一灸】 呃逆如何进行艾灸?
太白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太白穴的作用与功效
穴位治病—胃病
针灸名家解读:膈俞穴
神奇的八会穴,可调百脉,祛百病!善用8会穴,效果翻倍,一定要记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