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名画欣赏:先秦彩陶画

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标志是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以及磨制石器、陶器和原始纺织的出现。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于全国各地,重要的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江汉之间的屈家岭文化,江淮流域的青莲岗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的红山文化。在这些文化遗址里不断挖掘出土了丰富的工艺品,有彩陶、玉雕、骨器、木器等。制陶工艺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丰富的美术创造。陶器的原料是较细腻而有粘性的黄土。因陶器的不同用途而对原料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如淘洗或羼料)。彩绘纹饰的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白色的“陶衣”作衬底,最后入窑经1000℃左右的高温烧成。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重要的有仰韶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黑陶,青莲冈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长江流域及以南以至台湾地区的几何印纹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

彩陶花瓣纹盆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彩陶纹饰 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前3000年。仰韶文化彩陶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半坡类型彩陶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大腹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风格朴实厚重。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

彩陶鸟鱼纹葫芦瓶 新石器时代 1976年陕西临潼姜寨出土 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

1955陕西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是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之一。盆中绘有黑彩的人面纹和鱼纹,对称排列。人面纹眼、鼻、嘴皆备,头上有三角形饰物,耳旁有小鱼,构成形态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了丰富的想像力。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代表性器型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碗较小,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纹饰大都为黑色,一般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其中较著名的是《鹳鱼石斧图》,绘于陶缸腹部一侧,以红棕两色画成,约占缸体面积的二分之一。左绘鹳鸟一只,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圆睁,口衔一条大鱼;右绘一把石斧,斧头捆绑在竖立的木棒上端,木棒中部画“x”符号,握手处刻画绳索纹饰。此画笔法凝重,色彩醒目,形象真实,反映了当时原始部族的渔猎生活,是我国原始陶画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彩陶人面鱼纹盆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马家窑文化是以其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000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可分为先后连续的3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陶器的制作也是泥条盘叠手制。器型有瓮、壶、罐、盆、钵、盂、碗等。

彩陶舞蹈纹盆 新石器时代 陶质彩绘器 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半山类型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半山类型彩陶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半山类型彩陶器形,最有特点的是长颈(或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比例权衡和外廓线的转折变化都非常考究,形象丰富浑厚,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成功的造型之一。马厂类型彩陶以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有代表性的器型为小口折沿宽肩罐。有的与半山型陶罐相似,但其形体比较高耸,外廓线不及半山型的紧凑和富于弹性感。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绘舞蹈纹。盆为泥质红陶,平直,腹下收,平底,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黑陶猪纹钵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因1928年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初步从农业中分出,制陶、石器打磨、琢玉和骨器制作都展现出新的水平。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也有红陶、灰陶和白陶,器型种类较彩陶明显增多,有碗、盘、豆、杯、罐、鬲、鼎等,制作技术已采用快轮成型,造型规整,胎体厚薄均匀。特别是乌黑光亮的黑陶,在造型及色彩上具有特殊风格。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猪纹黑陶钵由夹炭黑陶制成,器型为圆角长方形。陶钵的外壁饰有猪纹。在平淡无奇的猪身上填进圆圈纹和叶纹,使之变得丰满耐看。猪的眼睛又大又圆,也是一种不囿于如实摹写的夸张和强调。其线条显得简略、粗犷,更增添了作品的原始韵味,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艺术的最高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瓷100款,让你看个够
【中国考古通论】Vol.6 | 黄、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梳理
寻寻又觅觅(2)管窥全豹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原始美”(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
古董鉴赏知识 陶器鉴赏
高古陶器真的卖疯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