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潜心革命历史题材版画创作的贾力坚

今天是天空与您相伴的【第6年11个月27天】

潜心革命历史题材版画创作的贾力坚

吴端涛

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长期以来都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它在弘扬革命历史精神、塑造民族史诗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创作中,军旅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担纲了主力军的角色。因为他们在军队中成长,对部队生活和革命历史不但比常人更熟悉,而且对部队和革命事业更是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身为军旅画家群体中的一员,贾力坚始终不忘自己的身份和本分。贾力坚深知从表现眼前和身边的部队生活出发,歌颂并弘扬人民军队的精神气魄和革命奋斗的伟大历程是自己的本分所在。对绘画事业的深沉热爱也不断推动着他的版画道路日趋精深。

一、军营底色与学院修养

贾力坚的绘画之路是在参军入伍之后才真正开始的。1978年,青年贾力坚应征入伍。参军后,除了履行士兵的日常职责外,部队还安排其担任文书、放映员等职务。受益于在图书馆和放映室的工作,他有更多时间读书和学习,并深入了解党史、军史和革命史。

1981年,平时爱写写画画的贾力坚遇到了他艺术道路上的领路人——关维兴。关老师当时担任所在部队美术创作室主任一职。作为曾参加过博巴培训班的学员,关维兴的水彩人物有着扎实严谨的造型、生动传神的神态刻画。在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美术创作室战友们的帮助下,贾力坚开始从一名业余美术爱好者转而得到专业方面的指点,而在不断夯实自己的人物造型能力的过程中,他对正规的学院教育的渴望也不断被激发着。

后来又是在关维兴的联系和推荐下,1984年贾力坚与战友们一起考入天津美术学院,进入绘画系版画教研室。当时的版画教研室云集了田崑、沈尧伊、孙庭卓、高振恒、颜铁良等一批国内知名的版画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国内版画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新版种和新技法的实验已经萌发,但当时天津美院版画教研室却受开创者王麦秆先生承继“新兴木刻”精神的影响,始终坚持以木版为主体的创作风格。

一批经典木刻作品珠玉在前,不断鼓励并影响了贾力坚。前辈画家手下有刀锋的战斗精神也激发他开始对新时期木刻如何围绕民族形式探索建立新风格进行思考。可以说,正是因为天美版画教研室坚持以木刻为主体的创作路线,承继自王麦秆的新兴木刻精神,以及多年军营生活的精神培育,三者合力塑造形成了贾力坚此后坚持以木刻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道路。同时,贾力坚也承传了很多河北和天津地域版画的特征,比如主要使用油印套色,体现出套色木刻的北方特色。而油印套色所形成的画面厚重、色彩饱和度高的视觉效果也契合了其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厚重主题。

二、木版套色的坚守与深耕

新世纪以来,国内版画界不论是题材拓展还是语言创新,在探索的力度和广度上更加深入。但与很多版画家对多版种、多语言的实验不同,贾力坚对木刻版画鲜明的手工印痕情有独钟,始终坚持使用木版套色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赤道黄昏》贾力坚作品

贾力坚在以刀代笔塑造形象时,注重形色搭配,力求将其与刀味、木味有效整合在一起。刻版时多以平刀和三角刀为主,在保持形象结构准确的前提下,追求人物神态的写照,营造出朴实厚重、生动传神的风格。这在《思念依旧》(2017)等重点刻画人物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该作品刀法运用多样丰富,背景大刀阔斧的抽象表达与主体人物的精雕细刻形成鲜明对比。与三角刀对面部的精细刻画相对,总理侧脸肯定而坚实的平刀凿痕让人物更立体,精神塑造更饱满。画面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对人物神态的刻画。在快速而准确的刀痕下刻画了周总理对灾区人民生活的深沉忧虑。作品用极具素描感的面部造型塑造出的人物,不禁让人想起了前辈王麦秆著名的黑白木刻《放回来的爸爸》(1948)中父子二人神态的精彩表现。此外,在《春潮》(2020)中,贾力坚同样以半身头像视角来放大式表现对象,将身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的坚定与睿智表现得精到有力,充分体现出贾力坚擅于利用三角刀刀锋尖锐,刻线挺拔,表现力强的特点。显然,这些传神的形象刻画都建立在贾力坚对木刻刀痕这种本体语言的重视和熟稔之上。

同时,贾力坚不断探索并发掘油印套色的可塑性。整体而言,其油印套色用色简单,尽力降低了油彩的使用数量,注重色彩的单纯性。大致形成单色系油印和两色套印两种不同的色彩构成方式,两色以上的套印极少。其中,单色系油印多探索特定色彩在油印中变化多端的可能性,并借助该色彩奠定大的情绪基调。其中,赭黄色系又是其最常用的色彩语言,《岁月如歌》(2001)、《模范》(2002)、《愚公移山》(2006)、《起点》(2011)等都沿用了这个色系,通过油印形成的特定色相在明度和纯度上的多元丰富形态,烘托出革命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此外,两色套印以形成大色块的对比也常使用。其中既有色相对比,也有补色对比和冷暖对比,并借助色块对比烘托主题,凸显人物性格。比如《儿子》(1994)中前景人物的赭黄色块与背景的青蓝色块对比,既有色相上互补色对比,同时冷暖色对比也强化了人物情绪。《洪湖秋韵》(1999)中以主体人物和背景明度不同的金黄色系,与由渡船、战马的黑色块形成强烈的色相对比,将金黄色的视觉感染力扩张。《手足情》(1996)中背景挖空并以淡灰色印填,前景人物用明度极高的红色烘托手足情的主题,将中景战马的弓背俯首姿态以深灰色强化前景人物关系。《长夜》(2005)中在明度不同的瓦灰色系中烘托左权将军壮烈牺牲带来的悲壮气氛,灵柩上鲜红的党旗在一片墨色中分外突出,色相的明暗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部队·英雄·人民

——创作主题的三次转换

贾力坚秉持一切技法须为主题服务的创作思路。因此,他的版画创作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立意先行,且往往精心为作品拟定一个画龙点睛的题目,从而形成题目和内容的高度吻合。这既点明了主题,又通过画面的匠心营造给观众留出了更多联想的空间。

随着他在部队中对革命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创作主题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

(1) 从对大国重器的表现开启版画之路

天津美院毕业后,贾力坚回到所在部队,担任美术创作员。为深入体验生活,是年9月他专门到革命老区写生,先后在陕西米脂(县城,杨家沟)、吴堡,山西岢岚、军渡等地采集素材。通过老区走访,加深了他对革命历史的认识。此后,他立足军营,不断运用所学在木版套色的这方天地中默默耕耘。先后创作完成了《祖国的脚步》(1986)、《赤道黄昏》(1990)、《起点》(2011)、《国之重器》(2014)等反映所在部队军事发展主题的作品。

《祖国的脚步》表现的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上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第一次亮相的重大事件。导弹方阵在长安街上缓缓驶过,近景华表柱上的望天犼张口怒目,与导弹方阵两相叠加,散发出强大气场,无声宣扬着国威。但华表旁展翅高飞的和平鸽群又将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和。祖国成长的脚步令世人瞩目,但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在这幅作品里,木版刀痕韵味突出,明度不同的红色油印更令画面充斥着强大的张力。

《赤道黄昏》表现的是1980年中国海军为我在南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实验执行护航任务。此次由18 艘舰船进行的远航,是新中国海军成立以来执行的最大规模远洋军事行动,不仅标志着中国地地战略导弹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也意味着中国海军从此将走向深海。黄昏已至,护航舰队静默屹立,暗瓦灰色为整个画面营造出静谧感。此作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银奖,这是青年贾力坚第一次获得全国性重要奖项,备受鼓舞的他坚定了在木板油印套色的道路走下去的决心。

《起点》贾力坚作品

此后,他不断追随导弹部队发展的历史进程,深研并发掘可以入画的角度。《起点》表现的是钱学森回国后在酒泉发射场召开学习班,讲授《空气动力学》等课程的场景。教室内精英会聚,诸如左边就座的聂荣臻,右边第一排的赵九章以及后面的张爱萍等皆是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贡献的前辈。而远景矗立的导弹发射塔则呼应主题,寓意此处正是导弹运载火箭发展的起点。《国之重器》画如其名,表现了领导集体亲切接见钱学森等人的场景,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国防科技事业的关心,以及对军工高级人才的器重。

可以看到,这批军事题材作品创作时间跨度很长,反映了贾力坚对部队发展始终如一的关注。如果前两幅作品还重在刻画事件发生的场景式再现,那么后两幅则表现出创作者的审美想象,通过对事件的诗性叙事来建构部队历史。

(2)关注革命历史,塑造革命英雄纪念谱系

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贾力坚逐渐从为所在部队造像的主题出发,延展出歌颂革命历史,塑造具有版画语言特色的民族史诗的强烈愿望。在转向过程中,首先他将目光聚焦在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元勋身上。近20年间先后塑造了徐向前、朱德、陈毅、贺龙、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叶剑英、罗荣桓、左权等革命将领和英烈形象,形成阵容空前的革命英雄纪念谱系。

《手足情》贾力坚作品

英雄纪念系列第一幅作品贾力坚选择了徐向前。在《故土》(1995)中,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解放太原的徐向前身染重病仍坚持指挥,画面中背手直立,气定神闲。苍绿色调让人物性格的理智、安详与稳重更加突出。而“故土”之名既体现了身为山西人的徐向前为解放家乡所立下的功勋,也寄托了贾力坚对家乡的深情追忆。

此后还先后创作两幅表现朱德总司令的作品,分别是《手足情》(1996)和《曙光》(2018)。《手足情》中老总屈膝为小战士洗脚,而小战士面露羞赧、不知所措。老总双手与战士脚的接触既点题,也寓意了党的革命队伍的团结一心。《曙光》中老总拄杖在泥泞的松潘草地里徒步前行,身旁的军马让给了随行战士和背着小提琴的姑娘。两幅作品都表现了朱老总爱兵如子的高尚情怀。前后创作相隔多年,但老总宽厚大度、朴实无华的性格一直是贾力坚刻画的重点。

《长夜》贾力坚作品

此外,在《沂蒙山赋》(1996)中,3天没有睡觉的陈毅元帅眼中血丝隐显,但坚毅沉着、古井无波的神情直入人心。《破釜沉舟》(2001)中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将士们有条不紊,前景刘伯承、邓小平二人手执木棍远眺前方,在二人目光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解放军由防转攻的大转折。《洪湖秋韵》中贺龙元帅荡舟洪湖,抽着烟袋锅的他双目炯炯,望向远方,彰显了贺老总的胸有成竹。而《长夜》中性格刻画同样精彩,英年早逝的左权将军坚毅的眼神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热血与忠诚,而一旁低沉的彭老总则双手扼腕、情绪低落,为我军痛失优秀将领而悲恸万分。

在这批革命将领的塑造中,贾力坚力求构图简洁,色彩单纯,摒弃宏大叙事,注重从小视角切入,重在刻画人物性格,展现出其以刀代笔塑造人性的独到之处。

(3)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叙事

在为革命将领塑造形象的同时,贾力坚对革命历史的认识也不断走向深刻。认识到革命事业成功的根本就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因此其切入视角和表现主题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出现了表现革命领袖与劳动人民互动关系的新图式。其中,以《儿子》(1994)、《民以食为天》(1999)、《思念依旧》(2017)等为代表。

《愚公移山》贾力坚作品

《儿子》中,贾力坚根据毛主席20世纪50年代视察农村时偶遇志愿军烈士母亲的史实进行了想象性创作。主席弯腰坐在烈士母亲对面,一手指着奖状上的表彰内容,一边以殷殷目光与烈士母亲交流。背景表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场面。同样面对失去儿子的悲恸,烈士母亲的伤心欲绝和主席心怀天下的隐忍形成强烈对比。体现了创作者对抗美援朝英烈们的无尽缅怀,寄托了人民才是伟大革命事业缔造者的精神主题。

《民以食为天》贾力坚作品

《民以食为天》画如其名,表现的是1959年彭老总带着中央的关怀去视察甘肃、安徽、湖南等地,对“大跃进”给人民生活造成的严重后果深表痛心,并写下万言书为民请命的历史事件。画面中彭总与爷孙俩并排而坐,手中拿着空空如也的碗筷,眼含忧思。体现出老总牵挂百姓生活的真挚感情。《思念依旧》则一反常态,摒弃了一贯的大场景人物塑造,而是将镜头推到近景,集中刻画周总理的面部神态。画面选择邢台地震后,周总理号召大家抗震救灾的侧面。在对总理神态的精到刻画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他鞠躬尽瘁、心怀天下、情系人民的高尚人格。可以看到,这三组作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的关系。

《模范》贾力坚作品

此外,还有一组系列作品值得注意。贾力坚在对如何表现人民的思考中,一个陕北老乡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就是曾与毛主席有过多次来往的农民朋友杨步浩,并认为这是一个体现党和国家对待人民态度的极佳切入点,因此,他以此为原型,根据史实展开审美想象,先后创作了《模范》(2002)、《代表》(2004)、《愚公移山》(2006)等。为丰富人物关系,在图式上扩展为五大书记与陕北老乡。其中,《模范》表现的是老乡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获得了劳动模范称号,得到了五大书记表彰的场面。在构图中,处理为五人站在劳模身后,突出老乡的中心地位。在这场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与军民一起开荒,据此创作了《愚公移山》。新中国成立后,杨步浩曾先后两次赴京得到主席接见。贾力坚又据此创作了《代表》,画面表现四位书记在中南海宴请劳模代表的场景。这三组作品中,前后有明确的叙事联系,鲜明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与人民心连心的历史主题。

主人公小传

贾力坚 1960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978年入伍,历任战士、文书、放映员等职。1984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1986年毕业后回部队担任美术创作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协会员,高级美术师。

《赤道黄昏》获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银奖,《儿子》获第8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手足情》获第9届全军美展获奖作品,《民以食为天》获第9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模范》获第10届全国美展铜奖、全军美展一等奖,《长夜》获全国第14届“群星奖”创作奖,《起点》获第12届全军美展优秀作品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英国木版画基金会、韩国一民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摄 影: 宋永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版画】油印套色木刻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 │ 第2076期:中国南方版画之乡——兴宁(三)
【转载】王维德版画作品1
嘉德在线名家原创版画出版物
美术书影:六十年代初名家版画作品赏析
030火红的前哨-套色木刻选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