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多威武,这些画作就有多经典!

今天是建军节,91年前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名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革命军事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的建立,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绘画涌现出来。

文字编辑:繁芜

▲潘鹤《艰苦岁月》,1956年,47×40×55 cm,中国美术馆藏

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在新中国雕塑史上,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范围内,《艰苦岁月》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作品。《艰苦岁月》已成为各种中小学美术欣赏教材及百年美术必收录的作品之一。

这一作品是潘鹤受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委托,为建军30周年美术展而做。长期以来这幅画被误解为表现的是长征中的红军题材,实则不然。艺术家潘鹤已经给出解释:这幅画的原型是1930年代海南游击队琼崖纵队中的一位老战士。如今《艰苦岁月》已被制成高大的铜像,安放在深圳特区和海南省广场。

▲王胜烈《八女投江》,1957年,154cmx392cm,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八女投江》是王盛烈于1957年创作的作品,根据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为了不 被敌人活捉,集体投江的真实感人故事 而绘制的革命历史画,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八女投江》在选材、技法上都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不愧是一件开宗立派的代表性作品。

▲莫朴《南昌起义》,253×176cm ,1957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莫朴这幅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巨幅布面油画《南昌起义》,真实的呈现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曾被编入初中历史课本。画面选取的是起义官兵聚集在总指挥部前,在周恩来的带领下准备揭竿而起的场景。

画面采用了类似舞台强光照明的浪漫主义方法,表现出南昌起义战斗前激荡、热烈的现场气氛。其丰富的色调处理和准确的造型将革命的氛围描绘的十分生动。这幅作品是著名的“红色经典”之一。

1957年8月1日,此作与其他军事题材的画作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受到观众好评。2009年,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曾专题介绍了《油画〈南昌起义〉》。

▲.艾中信《红军过雪山》,275×100cm,1957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1957年为庆祝建军30周年,在总政主持下,画家应邀创作此画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美术展览》。此画以红军长征的雪山为题材,是一个风景的再造。画面采取超宽赴构图,以远景视角切入,全画做冷色调处理,刺目的白雪与黑色的行军队伍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那艰难行进的队伍在高耸冷峻的学啥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正是这种反差之中,突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气概。

▲雷坦《飞夺泸定桥》,1957年,布面油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在惊心动魄的大透视中,沉沉的黑夜,咆哮的河水,摇晃的铁索,疯狂的追兵,攀着铁索匍匐前进的红军战士……不由得使人想到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的大局大渡桥横铁索寒,相信艺术家也是从这一句的”寒“字中,点出了事态的严峻性和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雷坦的这幅《飞夺泸定桥》被选为小学语文课文《飞夺泸定桥》的配图,为大家所熟知。

▲石鲁《转战陕北》,238×218 cm, 1959 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藏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为北京新建十大建筑之一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而创作。石鲁的《转战陕北》独具匠心,一反革命领袖的固有形象范式,将毛泽东置于黄土高坡,成为大山大水中的点景。

作者大胆取舍,通过对西北山川的描绘,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一方面突出了领袖形象,另一方面又把观众带到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之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让人感到山谷间似乎隐藏着千军万马,构思十分巧妙。

▲黎冰鸿《八一南昌起义》,麻布油彩,200×260cm,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黎冰鸿生前曾三绘《南昌起义》,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间从1959年直到1977年。1959年黎冰鸿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了一幅《南昌起义》的油画,尺寸为260×200厘米,此画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黎冰鸿的绘画选取左视角,描绘的是战斗之前,周恩来召集军队所有将士,在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楼前做出最后部署的情景。画面借助指挥部里的灯光,加之门前原型的台阶,同样制造了舞台般的效果,突出了无味领导人,尤其是作为中心的周恩来的形象。环绕在周围的战士以及他们的武器凸显了战斗的情节。

▲靳之林《南泥湾》,油画,260×95cm,1961 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1961年春节前,靳之林接受军事博物馆邀请创作油画《南泥湾》。他创作这幅画是正值全国的三年困难时期。靳之林想借助这一历史主题,“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颂扬全国人民干群与军民团结,战胜暂时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幅画的构图将波澜壮阔的黄土群峦和近景突出的故事情节完美地统一在了一个画面之中。

当时王震将军评价说,这幅画是他看到的表现南泥湾大生产的画中最真实的,“生 产、战斗、学习,主题明确”。《南泥湾》是新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代表作,曾陈列于军事博物馆。文革后期,造反派养眼要将次毁坏,作品便被靳之林取走。2009年在一次拍卖上衣高价卖出。

▲何孔德《出击之前》,140x 200cm ,1963 年,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画刻画的是四个志愿军战士在发起冲击之前在防空洞待命的场景。最前面的战士手握钢枪,腰别手榴弹,站在防空洞口,目光坚定果敢。同时,掩体洞口中还有两个机枪手和一个武装的战士。

几个人的布置是使得观者的视线从洞口向洞内延伸,形成画面空间的层次感。洞口处战士身上明亮的光感与洞内昏暗的光影形成了对比。使画面气氛更为凝重。

《出击之前》是中国军事题材油画中的一幅力作,何孔德后来创作的《古田会议》《我们的好总理》《前线》《步调一致才能的胜利》等一系列作品都在花坛获得了普遍好评。

▲陈逸飞、魏景山《攻占总统府》,460×348cm, 1977 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由陈逸飞、魏景山合作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油画《攻占总统府》创作于1976年。这是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战争馆的建成而作。

作为新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油画作品之一,《攻占总统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用艺术的手段记录了新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时刻,而且在于它的构思与手法——在当时美术界尚未脱离“文革”时期封闭单一的艺术路线的束缚的大背景下,能够走出脸谱化、公式化的刻画套路,探讨写实语言与形式的完美。对大场面的安排、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雕塑式的造型,以及严谨造型中透露出唯美的宁静,使得这幅作品有着直抵革命主题的力量,却毫无浮夸的虚饰感。这些都足以奠定这幅巨型创作在那个时代开风气之先的地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特45《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022--军旗飘扬,军歌嘹亮——八一建军节特别纪念
中国革命史
何孔德油画作品欣赏
八一建军节| 一起向中国军人致敬!
中国美术名家——著名画家李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