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型史诗纪录片《黄帝》解说词

大型史诗纪录片《黄帝》解说词

大型史诗纪录片《黄帝》精彩解密

 

                     
                           【第一集  出世】

    5000多年前,地球上的面貌,和现在大不相同。
    那时,全球范围的人类都在北纬30度线附近活跃着。
    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古巴比伦人,在丰饶的河水边,开启着他
们各自文明的传奇。
    5000多年前的古中国,也正经历着中华文明开创的传奇时代。
    据说一个叫黄帝的伟大英雄,起始了世界东方这片土地上,众多
的伟大创造,他在史前的两次大战之后,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
这个部落联盟,形成了中国的雏形。
    今天,地球上逾五分之一的人,把黄帝奉为共同的祖先,称他为
人文初祖。
    这是现今已知年代最久远的黄帝形象,出现东汉时期。在这些画
像砖出现之前,有一个人试图用文字真实地描摹黄帝。
    他就是中国2000年前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曾亲自巡游各地,考察古老文献中记载的历史事件。
    黄帝,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个人。
    司马迁认为,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名叫轩辕。
    1000多年前的学者认为,黄帝叫轩辕,是因为他发明了车。
    轩,是木车上的栏杆,辕是前面驾车的木杆。
    而司马迁的记载中说,黄帝居住在一个叫“轩辕之丘”的地方,
所以黄帝叫轩辕。
    司马迁距离传说中的黄帝,已经过去了近3000年,是传奇还是神
话,在司马迁的笔下,黄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出生就很有灵性,不久就开口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
诚实勤奋,成年后广博透彻。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黄帝从出生一刻起就异于常人。
    晋代《帝王世纪》,还这样描述了黄帝降生时的情景。
    据说黄帝是有熊氏少典的儿子,母亲叫附宝。一天晚上,附宝看
到北斗七星天枢星周围,起了一道电光,因而怀孕。24个月以后生下
了黄帝。黄帝出生之时,紫气满屋。
    也许一个普通人的生死,注定会遗忘在历史中,而一代伟人的生
死,总会被长久传颂,总会被赋予一些神奇的力量。
    人类早期渔猎游牧的生活是不稳定的,先祖逐水草而居,居无定
所,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细微的环境变化都可能使古人付出生命
的代价。
    那时孩子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而黄帝,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
    上世纪50年代,在陕西西安郊外的半坡,出土了一座大型史前村
落遗址。
    在这个距今5600-6700年之间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儿
童的瓮棺葬。
    这些精美的陶盆,就是小孩瓮棺的盖子。有学者认为,陶盆上的
这个图案,是祖先祈求护佑的图腾。
    也许正是史前儿童如此高的死亡率,加重了司马迁对天生聪颖、
健康的黄帝,异于常人的描绘。
    循着司马迁的笔触,在他身后的2000多年里,对黄帝神奇经历的
探索和发现,从未间断。
    而最震撼的一次发现,发生在100年前。但这一次,不是由一个
中国人完成的。
    公元1921年,这个瑞典人——安特生,在这里看到了这种美丽的
陶器。一次伟大的文明探索开始了。
    这些考古证据,就像一把打开历史时空的钥匙,让久远的黄帝时
代,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些文明的遗迹在传递着什么信息,我们要怎样把这些文明证据
与黄帝相连?
    黄帝时代融合了数千年原始文明的发展和积累,进入了一个文明
集成的时期。
    文明的起源多么的不可思议。
    中华文明自黄帝开启,自黄帝汇集绽放。
    从古代文献和现代考古实证中,我们试图破解5000年前的文明,
进入黄帝的生活,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
    历史记载,黄帝发明了釜甑,一种用来蒸煮食物的陶器。
    在今天陕西半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釜甑。
    1978年,甘肃天水大地湾出土了距今7800年的建筑遗迹,最令人
吃惊的是,地面成分和今天的混凝土十分相似。
    不论黄帝是不是真的发明了舟车,这只出土于浙江河姆渡的独木
舟,确实已有了7000年的历史。
    这是古人在7000年前用鹤骨制作的笛子,已经有了七个音阶的区
分。
    经过残留物检测,这只7000年前的陶罐里,有多种药物的成分。
    有学者相信,这些5000年前的刻画符号,就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第二集  北融】

    司马迁,陕西省韩城人。如今,他的祠堂墓葬孤傲地耸立在家乡
一座险峻的山梁上。犹如他生前的境遇,更像是这位刚正不阿、秉笔
直书的史学家性格的写照。
    2100多年前,当司马迁开始撰写被后世尊为中国第一部信史的《
太史公书》时,世间关于黄帝的事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司马迁删
剪掉了各种矛盾和离奇的故事,只保留下他认为最可信的内容。
    黄帝之时,炎帝的影响和势力开始衰落。各个部落趁机作乱,相
互混战,百姓因此遭殃,而炎帝却没有能力平息战乱。于是,黄帝站
出来平定四方、安抚百姓、发展农耕,许多部落前来归顺。炎帝不满,
炎黄二帝因此在阪泉大战,以黄帝获胜而告终。
    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时代,要比左丘明晚数百年。他解释了炎黄大
战的缘由和经过,却删减掉了左丘明对炎黄二帝本是同胞兄弟的表述。
    那么,炎黄子孙这个名字到底从何而来?两位先祖刀兵相见,又
如何共同缔造出一个华夏民族的呢?
    虽然,现代的史学家认为,炎帝和黄帝是两个部族首领更迭承继
的名号,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但是,并没有否认炎黄二帝血缘上
的关系。
    在今天的陕西宝鸡有一座炎帝陵,世代流传着炎帝的传说。有学
者认为,从炎黄故事流传和遗迹分布地点如此相近来看,即便不是兄
弟,他们也应有联姻,或是相同的祖先认同,是血缘亲密的两个部族。
    血脉相连的两个兄弟部族却又兵戈相向,司马迁的记载会是炎黄
历史的全部真相吗?背后会不会还有着司马迁所不知道的原因呢?

                    【第三集  南合】

    没有人知道他们真实的样子,但他们却散发着永久的魅力。
    在这座东汉时期武氏家族的小祠堂中,四十多块画像石刻在这里
静默了千年。
    这是迄今为止,对那个时代的英雄们,最久远的刻画。
    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今天的人们,谁也不知道他们真实的生活
状态,那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年代,更没有人了解当时完整的情景。但
循着文明进程的脚步,人们在疑惑、欣喜的交替往复中,依然能触碰
到曾经真实的片段,和先祖们曾经真实的体温。
    就如同黄帝战蚩尤充满玄幻的情节一样,虽然一切云遮雾障,但
面对这些被传诵了千年的神话,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从没有放
弃过对那个群体的猜测,还有,对中华文明诞生那一刻面容的探寻。
    在人类生存的这颗星球上,或许是巧合,古文明的出现,都与河
流息息相关。
    无论是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
还是印度河、恒河成就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孕育的中华文明,都
是如此。
    传说中的炎黄大战结束后,两个部落结为同盟。炎帝部落先进的
农耕技术被黄帝部落学习、吸收,一个更为强大、完整的华夏集团很
快形成。
    与此同时,以泰山为中心的东夷集团,还有覆盖今天河南省中部、
南部以及洞庭、鄱阳两湖等地的黎苗集团,也相继形成。这其中,黄
帝统领的华夏集团最为强大,其次就是东夷集团蚩尤统领的九黎部族。
    在那个相对封闭的时空中,从一开始,这三大集团就依托黄河、
长江等水系,不断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人们大多认为,
黄帝统领的华夏部族主要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就是今天的陕西、
河南等地;而蚩尤的九黎族部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今天的山西、山
东等地。这个距离在史前时代是交流的巨大阻碍。
    对于黄帝战蚩尤,因为缺少记载和考古实证,太多环节都扑朔迷
离、难以定论。双方为何而战,大致有物候变迁、权力之争和资源之
争等几种相互关联的推想。

                     【第四集  治世】

    由于全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中国黄河流域的气温,在5000年前
左右的时候开始下降,亚热带气候的温暖湿润,逐渐被温带大陆性气
候的寒冷、干旱所取代。
    今天,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气候,并通过
农业技术的改良,不断把粮食产量推向新高。
    不过,5000多年前,我们祖先们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还相对落后,
对于环境的变化还不能够很快地适应。一旦遭遇极端天气,人们就会
陷入混乱和疾苦中。
    苦难,同样是人类文明诞生与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很多古典典籍
中都有这样一句话:黄帝作井。认为黄帝是最早带领百姓挖凿水井的
人。井的出现,不但拯救了备受干旱折磨的史前百姓,而且,对于中
华文明的诞生来说,更是影响深远,意味深长。上世纪中叶,考古学
家在距离山西省襄汾县不远的陶寺村发现了一处面积达到了280万平
方米的史前遗迹。追溯其年代,最少可到4300年前。考古学家们在这
个遗址中发现的文明迹象让人确信,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诞生,远溯
到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绝非空想。
    就在陶寺遗址,考古学家曾经找到过一口古老的水井。深达10余
米,井的底部有圆木搭建的护壁框架,还堆积着大量汲水陶壶的碎片。
    在中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水井,是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
遗址中,它出现的年代,可能会比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还要古老,距今
至少5700年。
    虽然,黄帝是不是水井的最早发明者至今无法证实,不过可以肯
定的是,水井在黄帝时代已经出现并渐渐普及。水井不但为农业生产
提供了新的抗旱手段,而且,由此诞生了一种土地管理手段,井田。
宋代的史学家郑樵认为,开创设立井田的人就是黄帝。黄帝把围绕水
井平均划分出的土地分给八家耕种,不但避免了因分配不均而引起的
争端。而且,邻里之间存亡相守,互相扶持,相互通婚,形成了性情
可亲的淳朴民风。井田,大概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社会治理
手段,直到今天,我们经常使用“井井有条”这个成语,以形容某人
做事有条理,有法度。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史前时代,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
管理好水源的分配与使用,就几乎完成了治理社会的大半任务。换言
之,管不好水,那对部族的其它管理,都无从谈起。
    因此,千百年后,中国的周王朝继续沿用了围绕水井划分土地的
方法,这就是著名的“井田制”,据说,周王朝的建立者还是黄帝的
嫡系后人。殷商王朝比周王朝更古老,那时出现的甲骨文中就有了“
井”字,它大概是甲骨文中最形象、最容易识别的字之一,3000年来
它都没有改变。

                     【第五集  寻道】

    这是位于甘肃平凉的崆峒山。
    相传,统一各部的黄帝,为求天地之道,特亲临此山,向隐居于
此的智者广成子请教。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庄子》中,有这样的记
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见
之。这里的“黄帝问道处”,也在种种传说的熏染中,散发着旷古神
话的浪漫。
    但当我们真的走入那段历史,却发现,一切绝不像神话传说那般
轻松、惬意。
    距今5000多年前,建立不久的华夏部落联盟并不是风调雨顺、天
下太平。
    灾难、疾病和饥饿经常困扰着他们,脆弱的文明也时刻面临着毁
灭的危险。这一切,使得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变得更加迫切。他们
相信,天地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客观自然规律,顺应它才是生存的根
本。
   黄帝时代,人们敬畏大自然,白昼轮转不息的太阳,夜晚盈缺
相乘的月亮,还有缓慢转换的星辰,这些都让先祖的心中充满了疑问。
于是,观测天象,便成为了先祖们寻找自然规律的最直观手段。
    相传,黄帝组织了天象官进行天象观测,并进行记录和研究。当
时的人们,已经试图将年、月、日等计时单位进行编排,以便记录和
计算较长的时间序列,这被后世叫做历法。5000多年前,温饱问题始
终是摆在先祖们面前的头等大事。随着生产方式由游牧转向农耕,制
历法尤其显得重要,它是指导农耕的关键。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如果不按历法耕种也不可能收获粮食,远古时期更不能例外。可以推
测,制定历法应该是古时人们探寻生存之道的首要步骤。
    1976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来到四川省凉
山彝族自治州调研,在一位老乡家暂住时,无意中发现这家人所用的
历法和现在的公历大不相同。从老乡那里得知,这是从祖先那里传下
来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当《十月太阳历》的发现被公之于众时,
引起了各国人类历法学家的关注。经研究,古代彝族的《十月太阳历》
可能始于10000年前,比古巴比伦、古埃及、墨西哥及印度的《太阴
历》都要先进。这个历法能简明计算日、月,并准确区分季节变化,
有些甚至都优于现行公历。史学界研究发现,5000多年前,彝族也是
黄帝部族的一支。因此,黄帝时代的历法,应该和《十月太阳历》,
有着极为近似或是互通的微妙关联。通过对日月运行规律的观察总结,
具备历法思想和初步实践的黄帝时代,令后人充满想象。
    相传,为了给历法创建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黄帝命羲和观测太
阳的运行,令常仪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臾区观察星宿的运行规律。
这些观测结果,还需要加以归类计算。据说,古人又从音律中受到启
发,开始了算学,隶首承担了这个角色。黄帝的史官大挠,发明甲子
记日。甲子,也就是后来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甲子一周是六十,可
以连续不断地计算时日。
    最终,在黄帝的授命下,一位叫容成的智者,将各部族的历法
行调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阴阳历法。他将一次月圆周期称为月,同
时设置闰月,以调节、对应一个太阳回归年的天数,这就是史料所载
的“调历”。然而,有关黄帝时代的历法,我们现在仍然没有找到直
接的证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古人为了寻找到自然运行的规律,应
该做过许多思索与实践。
    200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山西襄汾的陶
寺遗址考察时,发现了一个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该观象台呈半圆形
平台,中心是观测点,沿东南至东北方向,立有13根夯土柱子,形成
了12道缝隙,观测点处在半圆形平台中心位置。在观测点上,透过缝
隙可以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那一刻。如果观测到出升的太阳正处在
缝隙正中,则是陶寺历法中某一特定日子。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复原了
这一观象台,1号缝尚未发现观测功能。从2号缝往北至12号缝,恰好
观测到上半年太阳的运行,时间由冬至到夏至。从北往南又可观测到
下半年的时节,一年内共可观测到20个时节,即一年有二十个节气。
    专家在实地模拟观测后,与现行农历比较发现,节气时令的精度
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据专家的初步结论,该观象台形成于距今4100多
年前,这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只有几百年的时差。
    从距今10000多年的《十月太阳历》,到距今4100多年的陶寺古
观象台,历法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华大地上从未间断。位居其中的黄
帝时代,虽尚无直接考古实证,但其具备相对完善的历法思想,绝不
是虚无神话。
    《史记》记载,黄帝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按照节气播种百谷草木,
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全
力以赴的劳作,并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等各种财物。
    相传,黄帝不仅让他的臣子们观测天象,还要求他们观察花草、
树木、水等周围一切自然现象。他们把产生并孕育生命的神奇自然称
为“天”,认为人做任何事都应该循乎自然的“天”行事,这一思想
被后世称作“天人合一”。

                    【第六集  永生】

    今天,地球上有十几亿人把黄帝尊为共同的祖先。每年的清明节,
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代表,都会在这里聚集,对这位先祖进行祭拜。
这种国家级别的祭祀,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
    这处举行公祭大典的地方,古代称为桥山。据司马迁《史记》记
载,黄帝去世后,就被葬在了桥山。
    这是一个在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人文景象,今天的人们,祭
拜着以黄帝为代表的先祖,万众一心的磁力,却源于5000多年前,源
于那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这片山丘,古称釜山。相传黄帝、炎帝、
蚩尤携众部落首领,在此会盟,制定了古称“合符”的盟约。“华夏
部落联盟”,由此诞生。早期国家和集权政治的雏形,和包容万物的
精神境界一起,成为了中华文明强有力的保护体。这也使黄帝为代表
的那个时代,站在了中华文明坐标的起始点上。从这一刻起,闪烁在
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之光,开始汇集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坚实力量。交融、
学习、互助、创新,成为闪烁在那段文明初创时期里,最温暖的光泽。
    我们可以想象,这位教人盖房的建筑师,来自炎帝部落;这位给
其他部族演示取火方式的年轻人,应该来自燧人氏的部落。类似的场
景,在50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时空里,一定不止一次的上演过。因为,
如果缺失了这段令人充满想象的历史阶段,中华文明,便不可能在短
短的1000多年后,经尧舜禹、夏商周,迅速走向成熟。更不可能在春
秋战国时期,一个个脱胎于黄帝时代智慧核心的伟大思想,横空出世,
恩泽千秋。
    以黄帝为代表的那个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源起,更是一段真实上
演的传奇。有华人的地方,大多都有经营这类器物的市场或是店铺。
中国人对玉器的喜爱,由来已久。内敛、谦逊的隐喻象征,始终散发
着中国万年玉文化既亲和又神秘的魔力。
    当下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这件温润的玉鸟,是5000多年前先祖
们留下的作品。人们推测它可能是古人尊奉的一种神鸟。
    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直径达到了39.4厘米,它可能是世
界上已知资料中最大的玉璧。这件玉璧,一定见证过一次规模盛大的
祭祀。或许今人对黄帝所有猜想与疑问的答案,就封藏在它无言的记
忆中。
    这件镂刻着龙纹的汉代玉璧,与早期用来祭天的玉璧不同,更多
地采用了浮雕、透雕工艺。在这件玉璧的上下两端,分别刻着“长”、
“乐”二字。故后人谓之“长乐玉璧”。
    如此精巧华美的玉璧,却远不及与之同期、同名的一座宫殿的威
名。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营建长乐宫,并由此开
启了引领全球的城市建造历史。
    从汉长安城到唐长安城,从元大都到明清两朝的北京城,相通的
建筑理念,相同的礼治传承,砖瓦错落间,静默着匆匆数千年的传承
与荣耀。
    这些壮美画卷的肇始,不是秦汉唐宋,也不是夏商两周,而是更
遥远的那个生产力低下,物质生活匮乏,但却英雄辈出的传说时代。
    这是位于河北迁安的轩辕村。这里的村民大多以“轩辕”为姓,
并口耳相传着久远的黄帝渊源。
    类似这样的地方,全国还有多处,黄帝在此建城、生活的相同传
说,也使这些地方,有了一个相同的统称——“黄帝城”。
    从甘肃的大地湾遗址到山东的大汶口遗址,从陕西的姜寨遗址到
辽西、内蒙古一代的红山遗址,充分说明黄帝时代的先民,不但掌握
了初步的建城理念与技巧,而且还能广泛地运用于实践。在逐渐成熟
的建城规制导引下,一座座初具规模的城市,遍布中华大地。
    这是黄帝时代,或者说距今50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时空里,比较
普遍的一类生活器物。
    相传,黄帝始设陶正之官,专司制陶。
    在这些陶器的底部,大多都留有这样的经纬线条,应该是当年承
托陶器的纺织物留下的。结合其它考古发现,专家认定,那个时代的
先祖,一定掌握了纺织,虽然缺少完整的文物实证,但这件汉代文物
足以说明,如果没有远古先民最初的发明创造,后辈子孙的传承实践,
便无从谈起,更不可能诞生如此精致的绝代风华。
    就像这一个个华丽转身的器物,延续着先祖的创新精神,合于实
用、合于自然的智慧和审美追求,始终致敬着5000多年前,那个以黄
帝为代表的文明源起的时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时代与河洛文化
【转】蚩尤也是汉民族先祖,为何现代我们却只称炎黄子孙?
如果你是这4个姓氏之一,可能不是炎黄子孙,而是上古蚩尤的后裔
黄帝是东北人!?
岷山是华夏文明源之一
颛顼、帝喾、尧、舜、禹和黄帝的世系关系是怎么排列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