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英章_《楷书技法浅说》(4 内容与品式)

                                   五、内容与品式

 

㈠内容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书法是艺术,更是文化,所以我们提倡在书法写作中,尽量写自己的诗、自己的词、自己的诗文或警句。这个要求并不高,也更算不上苛求,这也是作为一名“书家”必不可少的学问和技能,不能做到这一步,便不能算得上是个真正意义的“书家”,其作品的“含金量”也应大打折扣。纵观历史上任何一位书家,吟诗答对,诗词歌赋,无不都是信手拈来,自如运用。

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以我们当今的文化素质和学养,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写自己的诗文,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极不现实的。换言之,即使我们自己能够写一些诗文短句,也多不能受到他人的喜爱和接受,因为我们今天的诗文水平无法和古人相比,远不如抄写一些古典诗文,更受大家的欢迎。

尽管这是事实,我们还是要提倡和鼓励有志于书法的朋友,自己作诗,自己作词,因为这是一条正道,一条充满艰难曲折但又是一条辉煌的大道。要想在书法方面有所建树,要想在书法方面成就一番事业,这又是不可绕行的必经之路。

至于如何作诗,如何作词,不是我们这本小书要谈论的范围。但是,无论书写自己的诗文,还是抄写他人的诗文,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文字内容的准确性

书法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文字内容所反映的社会、自然、思维、哲理都应该是准确和科学的,不可以有是谎言和伪说,不可以是荒诞和谬误,也不能够在语法、文字、修辞、逻辑等方面出现混乱和错误。

比如,在前些年有一首很流行的电影主题歌,歌词中有“峥嵘岁月,何惧风流”句,多少年过去了,这句歌词一直在我脑海里缠绕,我至今都搞不明白这是句什么话?这到底是在说什么意思?尽管“风流”二字有多种解释,但总是与“何惧”二字挨不上边际的。是不是作词者将“何拒”误写为“何惧”了?但又细想,搞一部电影人员众多,这样的“失误”几乎又不大可能,可是,“何惧风流”在语法和逻辑上不通是显而易见的。

在书法中,语法不通不能书写,但语法通了也不一定都能书写。比如我们称赞一个人在书法方面的成绩和地位,写一幅“当代楷圣”、或“当代草圣”赠与他,但凡有一点自知之明的人也不能接受这样不着边际的吹捧,更不会将其挂在家中让人观看。不用说“当代楷圣”、“当代草圣”,即使是“德艺双馨”四个字,恐怕脑子还算清醒的人也是不敢承受的,因为这样的赞美和夸奖,对任何人来说,都为之过分。

可是,如果我们将“德艺双馨”改为“德艺双修”,虽只是一字之差,那么所有的人就都可以接受了,因为这个词语虽也有赞美之意,但更多地是含有谦虚的态度和行动的决心。

 

 

2、注意文字内容的文明性

我们主张书法艺术要为社会服务,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们的行为准则,要健康向上、文明进步,鼓舞斗志,鼓励进取。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低级庸俗和消极颓废,要坚决地抛弃鄙俗、市侩和阿谀献媚。

所以,带有政治性的标语口号,大都不适合写成书法作品,特别是那些蒙昧无知、荒诞粗俗的标语口号,更是不能当作书法的内容。

除了这些,另外还有那些宣传封建迷信、崇拜升官发财的市井低级词语,也不能写成书法作品,这是为了书法的纯洁和神圣。

曾经有一个商人来我家求字,要我给他写副对联,内容是:

“发,发,发,发大财,发横财,财财涌进;

有,有,有,有清福,有鸿福,福福都来。”

看完他的内容,我毫不客气的把他“请”了出去。虽然一个人追求财福无可厚非,但是这些追求并不一定都适合用书法形式去表现,我们不能玷污了书法。    

 

3注意文字内容的艺术性

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最强调、最推崇的应该是它的艺术性,要注意选用生动、鲜活、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给人以教益、给人以启发的文字内容。具体说,绝大部分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都适合我们书写。而选用今人的词句,就要小心谨慎,因为今人的词句水平大都非常低下,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是诗、也不是词,若以书法作品的形式书写出来,确实有失大雅,贻人笑柄。

低俗的文字内容不能写,有些看似很高雅的文字内容也不一定能写。特别是南方人,他们大都喜欢文词的吉利和吉祥,不愿意在作品中看到“死”、“亡”、“败”、“垮”、“祭”、“祀”、“丧”等字,所以我们在自作诗词或选用他人诗词时务必注意到这一点,像陆游的《示儿》诗,便不适合写成书法作品。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难想象,谁也不愿意在家中,总是面对一张“遗嘱”的。尽管这种主张不能算作高雅,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任何人都希望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在注意了文字内容的同时,也还要注意分清接受我们作品的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和职务,要考虑到我们的文字内容送给他(她)是否合适? 

比如“冰清玉洁”这句成语,其意是赞美一个人的操行清白的象冰那样清澈透明,象玉那样洁白无瑕。词清调雅,寓意深刻,应是一个好句子。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这句成语,自古至今多用于女子,一般不用于男人。

再比如“桃李满天下”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样的词句,只能用于老师、教师、师长,不能用于不具有这种身份的人。

其次带有针对性的词句,写成作品时也要注意接受方的各方面情况,免得造成尴尬或误会。比如,家兄蕴章说的“两袖清风”四个字,这四个字应该是很高雅的,它是赞颂为官者的廉洁和清正,很有教益。可问题是哪个当官的能将其挂在家中呢?清官不能挂,挂了会有显摆自夸之嫌;贪官也不能挂,挂在家中,无疑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每天看着这几个字心里肯定不舒服,一幅“两袖清风”的书法作品,俨然成了一个“照妖镜”!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文字内容的艺术性,这是一门知识,也是一门学问,平时要注重思想、艺术、生活的修养和必要的文学知识。虽然文字内容的精美并不直接表现书法作品的品质,但是却可以增加和促进书法作品的美感。而且一个很好的文字内容,首先也会激发书写者的情怀和兴致,如果文词龌龊,低级趣味,首先是污染了书写者,其次也污染了观赏者,绝对会破坏人们对作品的欣赏和崇敬。书法是神圣的,我们对她应该永远心怀敬畏。

关于书法作品的品式,我们认为它与书法作品中的文字内容,其关系应该是形影不离,密不可分的。在实际书写中,有的时候我们是先定品式,后定内容;但更多的时候是,先有内容后定品式。一般来说,一个文字内容,可以有几种品式都可以使用的,但是往往其中的一种品式,则是最为合适的。

比如:“浩然正气”四个字,我们把纸裁为横幅,将四个字写为横式,字形稍大,笔势苍劲,让人看上去便会觉得雄浑大度,醒目壮观。这种横幅品式,与其内容结合的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如果我们将这几个字写在扇面上,特别是写在色彩艳丽的团扇上,那就显得“小家碧玉”、气势全无了。

又比如我们抄写一首秦少游的《鹊桥仙?七夕》: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一首凄美爱情的词篇,作者以优美的词句,写出悲中有乐,乐中有悲的人类真挚的爱情。语句凝练,文词细腻,是一首具有启迪性的千古绝唱。这样的诗词我们虽然可以选择多种品式书写,但因是一首爱情的词篇,所以其笔法应该细腻清秀、端庄俊朗,在章法上疏密和度、志气平和。笔法结构最好不要刚狠猛烈,剑拔弩张。特别是对于整个篇幅的尺寸不可过大,否则,篇幅过大,撞人眼目,显得暴躁狂放,与文字内容不甚相符。

 

㈡品式

书法文化,书法艺术,总是要靠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形式就是我们经常见到各种书法品式,如:中堂,条幅,对联,横幅,扇面等等。

书法各种品式不是哪一个书家创造发明的,也不是哪个时代凭空产生的,书法的各种品式是在人们对书画艺术的需求中,包括书家在内,由社会各方面逐步设计创作出来的。我们在书法艺术写作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人们的具体需求,灵活、适当地运用各种品式,并注意与文字内容形成完美而恰当的结合。

下面就我们常用的几种品式向大家作以简单地介绍。

 

1、中堂

中堂,是较为宽大的立轴字幅,笼统地讲,也可以叫作“立轴”、“条幅”,从尺寸上说,应该是上下长,左右窄。至于条幅,从概念上说应比中堂还要再窄一些,但是中堂、条幅宽窄尺寸到底如何界定区分,没有一个标准,所谓宽窄,也不过是相比较而言。

中堂一般都挂在厅堂内,在正面墙上比较居中、比较醒目的位置。中堂作为一种书画品式,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应该是由“帧画”渐渐地演化过来的。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但是作为书画品式的名称,是在明代的初期渐渐形成的。

翻开以欧阳询为领修人的《艺文类聚》卷三十四,魏曹丕《感物赋》中有“……降甘雨之丰霈,垂长溜之泠泠。掘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厅……”,句中的“中堂”应指的是庭院,而非书画品式的“中堂”,更不能由此推断三国时期就有了中堂。

但是也不能由此就说三国时期就肯定没有中堂这种品式,中堂的产生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按照传统,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中堂大都和对联一并组合使用,对联分列左右,中堂挂于中间。随着城市楼房逐渐增多,这种组合悬挂形式已经逐渐减少,大多被条幅和横幅所取代。

 

2、条幅

条幅,上下长,左右窄,立幅品式,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品式,特别是在甘肃、陕西、宁夏广大地区,备受人们喜爱。

条幅产生的年代虽无定论,但是已经知道在隋代就已经出现。隋代大诗人薛道衡,在诗中曾有一名句,云:“条幅短歌吟易水,不教奸暴入门来”。这里的“条幅”指的是他的家中挂了一幅以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为内容的条幅,可见条幅在那时就已存在。

关于条幅和条屏的关系说法不一,有的说条屏在前,条幅在后;也有的说条幅在前,条屏在后。笔者未加考证,不敢妄断。但是关于条幅、条屏先后问题,笔者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条幅比较窄,在排列布局和落款方面有一定的讲究,并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的事项。

 

3、条屏

条屏,是上下长,左右窄的立幅品式,简称“屏”,学名称作“屏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扇屏”、“六扇屏”、“八扇屏”等类型的“组合条幅”,以前也叫作“一堂”,也就是一整套的意思。

条屏在使用时一般多用于偶数,不作单数,主要是为了对称好看。按照惯例,最少要四条,而我们所能见到最多的是黄庭坚的《幽洞赋》,十二条,至于是不是还有更多的,笔者尚未见到,但应该还是有的吧。但是从整体效果来看似乎又不宜太多,如若太多,人们会误以为这是卖条幅的吧?!

条屏是极受大家喜爱的一种品式,当一组精美的条屏挂在家中厅堂之上的时候,确实会感到“蓬荜”生辉、华贵典雅,绝对是家中的一个亮点。

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一组条屏在内容、书体上不受限制,但是一定要注意四个方面:

① 字型不可太大,以字数稍多为佳;

② 每个条幅上最好不要少于两行,如果每条只写一行字,那必然会影响华贵典雅的艺术效果; 

③在一组条屏中,虽然不同的书体可以混杂并用,但是笔者认为还是全部以一种书体为好,这样会达到整齐划一,安静雅致的效果,否则几扇条屏广阔醒目,若不统一,必然会显得一片杂乱,失之和谐;

④ 条屏悬挂的顺序,一定要从右至左,不可倒置。

 

   4、楹联

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楹联这种品式起源较早,但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

楹联作为一种品式,应该是起源于“桃符”。在古代人们认为桃木是“五行之精”,有避邪的作用。新春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两位捉鬼的神像,一位是“神荼”(读作shēn shū),一位是“郁垒”(读作y? l?),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镇鬼驱邪。白居易《白礼六帖》云:“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后来人们为了省事儿,不在桃板上画神像,改成了只写名字。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逐渐代替了神荼、郁垒的名字,楹联的萌芽开始出现。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板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也随之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副真正意义上的春联。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艺术独创。作为一种书法品式,在我国广大地区,不仅仅门厅装饰、喜丧庆吊被人们广泛使用,就是在客厅、书房之内,人们也都喜欢悬挂。但是,楹联是在“骈文”和“律诗”形成在之后,独立于“骈文”和“律诗”之外的文学体裁,从文字到格式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楹联分为上、下两联,从书法作品的品式说,必须是两个同样大小的条幅,也就是说必须是两张相同大小的纸,才可成为一幅楹联,条幅数量既不能再多,亦不可再少。 

②楹联的字数没有严格的规定,长短不一,不限多寡,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千余字。但一字联极为少见,笔者仅能见到的是一副挽联《死;生》,意为“宁可站着死;不愿倒着生”,一字联有时候须要加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笔者所能见到的字数较多的长联,是云南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共计180字(见【章法附录】七)。笔者见到字数最多的是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耘舫所题的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共计1612个字。(见【章法附录】二)。 

③楹联形式多种多样,有正对、反对、联球对、流水对、集句对等;还有根据内容不同分为春联、寿联、挽联、婚联、景胜联、修养联、行业联以及歌颂神灵、忠烈、宗功祖德的楹联等等。但不管何种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对仗,语义相关,句式对称,句法协调。

严格地讲,任何一个词句,只有构成上述的全部特征才可以叫作联句,并且缺一不可。

时下,人们悬挂楹联时常出现错误,正确的挂法是:应该自右至左,即,上联挂在右边,下联挂在左边,绝对不可倒置。

如墙面有量还可以再挂幅中堂时,无论中堂是画还是字,理应挂在两联之间;楹联的尺幅可以同等于中堂的尺幅,也可以小于中堂的尺幅,按照传统不可以大于中堂的尺幅。

作为我们书法研习者,书写楹联,最起码应该知道两个要点:一是,词句不是联句的不能分作两张纸书写,如分作两张纸书写,词句必为联句;二是,当我们知不准要写的内容是不是联句的时候,宁可写在一张纸上,不要写在两张纸上,这是因为一张纸可以叫作条幅,而条幅上的文字是不是联句都没有关系,而两张纸就是楹联了,文字内容必须是联句。

在书法写作中,判断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是不是联句,这是一门算不上高深的学问,这也是提笔写字者应知应会的基本功、字内功,我们万不可见到两句字数相等的词句就认为是个联句,就“分纸”书之,那就极可能犯下一个低级的错误。 

楹联的兴起至少要超过一千年的历史,到了明清两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但自民国以来,楹联渐渐走向衰退。特别是近些年,人们大多住进了楼房,因房间过低,房门过窄,楹联悬挂受到了限制,在城市人的家中已不多见,只在城市中的楼堂馆所,农村乡镇还能见到她的身影,引为憾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创作练习“章法解析”
【基础知识】书法的创作样式
书法创作常用九种模板,楹联,扇面,条幅,牌匾,册页,斗方,中堂等,收藏好了
尽情分享|史上最全书法常识大全!喜欢书法的你一定要看
章法概述
陆维钊联句 条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