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颜真卿 行书 祭侄文稿资料汇编 (后附清晰大图) 2

祭侄文稿 8-5.jpg(796.42 KB, 下载次数: 767)

祭侄文稿 8-6.jpg(1.01 MB, 下载次数: 794)

祭侄文稿 8-7.jpg(808.67 KB, 下载次数: 730)

祭侄文稿 8-8.jpg(1.15 MB, 下载次数: 798)

鲜于枢祭侄文稿跋文.jpg(772.24 KB, 下载次数: 455)

鲜于枢《跋颜真卿祭侄文稿》.jpg(450.03 KB, 下载次数: 469)

祭侄文稿 说明.jpg(631.28 KB, 下载次数: 393)

《祭侄文稿》 真假之辨

                 □秦小燕

      近日看报,读了一篇“颜真卿《祭侄文稿》引人关注”的报道。长春老人张庆春于1948年秋天,在南关东大桥花了3万元东北流通劵(合今人民币3元)购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个消息,我曾在其他报纸中已得知。《宣和书谱》曾有记载:“鲁公平生大气凛然,惟其忠贯日月,识高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元代书法大家鲜于枢在《祭侄文稿》卷后的题跋中赞道:“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所以,我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那气势恢宏的书法,更是欣赏不已。闲来无事时,信手拿来细品,不无神往之想。如今,长春新发现《祭侄文稿》,当然引起了我的震惊。

  被称作“权威书画鉴定专家郑国”认为:“从字体和运笔看,此《文稿》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完全一致,连涂改处都一样,但字幅大些(台北件高为28.3厘米、长为75.5厘米,此件高为49.5厘米、长为49.5厘米);从可辨认的印章看,主要有清代乾隆皇帝和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印章;从纸张来看,像棉麻本的硬黄纸,应属唐代用纸。”

  对他的这种说法,引起了我的多处疑问。于是我拿来了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颜真卿的影印本《祭侄文稿》,作了一一比对。

  我觉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当属国宝级的文物,它绝对具有无可质疑的惟一性,不可能有其第二件出现在世上。就是笨想想,一个书家不可能写出两件笔画完全一致的书作。至于郑国说的“完全一致,连涂改处都一样”说法,我是不能苟同的,在《文稿》第15行第6字,经涂抹后,仍有明显的差异。再则,唐代的书家不可能在书作的前首为清代皇帝留出钤印的地方。

  作为唐代著名书家的作品,一般都见载于历代文献。故且《祭侄文稿》见载于宋代《宣和书谱》。《祭侄文稿》收入清内府后,乾隆在《祭侄文稿》的隔水处,写下了长文,始终没有提及摹本一事。另,《祭侄文稿》,有嘉庆御览之宝及宣统御览之宝的御印,而后者只一方模糊不清的乾隆鉴赏之印。前者钤有158方印鉴,后者只有22方印鉴,差别如此之大,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至于后者铃有一方“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印章”,并不能作为判断新发现的《祭侄文稿》真伪的力据。

  我曾想过,裱装大师有能将一幅书画作品分离出三幅的本事,由于两者之间尺寸不一,我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我又设想,我国的传统木刻水印技术相当高超,用仿制的方法使之产生赝品,也是完全可能的,并能保持其分毫不差。可是,《文稿》中的第15行第6字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这又怎么解释呢?随之我又放弃了这一设想。我又想,《祭侄文稿》我见有碑刻,把它从碑上复下后再用笔墨进行细致描摹也是有可能的,但那只能是复制品。所以,只要我们确定了《祭侄文稿》的惟一性,那么,其余与之相同或是大致相同的书作,必定是摹本、赝品或是复制品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只是书画欣赏爱好者,一般常识,还是知之一二。然而“权威书画鉴定专家”郑国,对新发现的《祭侄文稿》论断,似觉不够严肃。评论或是鉴定一幅书画作,不能凭借主观的感觉去判断,必须要经过周密细致的研究,拿出极有说服的印证材料来,方能断定,否则,只能是妄说而已。

颜真卿及其《祭侄文稿》
                           施政
    在中国书法史上构筑着两座摩天大厦,那就是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他们在书法艺术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与贡献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昂首云外,目空千古。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世称颜平原,颜鲁公等,出生於陕西省长安县敦化村(西安市郊)一个世家望族。北齐颜师古的七世孙。他为官忠介耿直,刚正不阿,一生为国家的统一、安定而不懈地与权奸杨国忠,卢杞等人针锋相对,在“安史之乱”中与安禄山,李希烈等叛乱分子进行顽强不屈地斗争,最终以身殉国。其政治,书名“照若明”(欧阳修语),历代传颂,仰之弥高。
    颜真卿小时学书很勤奋、“幼时贫、乏纸笔,以黄土埽墙习书”《书林纪事》,师法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张旭等人,尤得力於壮朝碑刻,一扫初唐惟晋人书马首是瞻的习气,开创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博大精深、奇伟秀拔、雍容大度而不失闲雅清趣。后人评之为有盛唐气象。苏东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君子之於学,百工之於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传世的颜真卿作品中,楷书占了一大半,概因唐代写碑甚多(楷体),翰札(行草)不易保存。后人所称“颜筋柳骨”指的就是颜真卿之楷书特色也。其楷书代表作有端庄严谨的《多宝塔》,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的《东方朔画赞》,有凝重方正,多期满格的“麻姑仙坛记》,筋力丰满,刚劲圆润的《颜勤礼碑》,行书作品有《刘中使贴》、《文殊贴》、《江淮贴》、《鲁公三稿》等最为著名,其中三稿之一的《祭侄稿》被后人尊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全称为《祭侄季明文稿》(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是颜真卿为悼念从史颜杲卿的幼子季明的祭文草稿。“安史之乱”时,在常山郡的杲卿父子与在平原郡的真卿同举义旗,并肩作战,不幸常山城破,父子皆取义成仁。当士兵将季明头骨(仅存)从常山带回时,颜真卿怀着怀其悲痛的心情,写下了此篇文稿。文中写道:“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守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真可谓哀思郁勃,痛心疾首。对叛军的仇恨,对侄儿的赞美与怀念全付诸笔端,任笔为体,全以神行。文中多处涂改增删,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息,相反地这些黑团墨块与字里行间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书写速度急缓变化,有时因不及蘸墨而仍挥写不止,形成了墨色由浓湿到枯淡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这些全出乎天然。料想鲁公当时作书,断然不会以之为艺术佳构而作。然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力,在这看似粗头乱服,不衫不履,涂改增删中表现无遗!宋阵深评之“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诚乃是无意于佳乃佳尔!
    《祭侄文稿》全文不足二百三十个字,然却字字珠碱,章法浑然天成。较之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毫不逊色,可谓各有千秋。两者都是即席而作,但心境却有天壤之别。然在艺术造谐上都达到了极致。观乎《祭侄稿》,满纸云烟,笔触厚实,凝重,顿挫郁勃,绝然没有《兰亭序》的洒脱飘逸的用笔、妍美流便的结体。可以想见当时真卿愤笔疾书,血泪交迸,情不能自禁的神情,满腔的忠义与悲愤化作笔下或粗或细或浓或淡的缕缕线条,这线条犹如一个个摄人心魂的音符,汇合成章,犹如一曲洪亮高亢的悲怆交响乐!宋人陈铎曾详细地分析《祭侄稿》书写过程,认为:“文稿前十二行‘甚遒婉’从‘自尔’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笔法用语)矣!’自‘移牧’至‘尚飨’末五行,沉痛切骨,与禊叙《兰亭》哀乐虽异,其致一也”!真可谓入‘木三分,非深谙笔法,墨道者不能言此也!

(来源:中国书法网;上传:苏富荣;编辑:xy678967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颜真卿书法艺术作品(真迹)欣赏
论颜真卿书法艺术风格形成历程
书法家颜真卿作品大全
争座位帖:鲁公之意不在字也
《多宝塔碑》:颜真卿记录一段佛门往事
“宏伟雄深,劲节直气”——解读颜真卿书法的艺术风格及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