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信阳市光山县孙铁铺镇:试验区改革再谱新曲(图)


朱楼新村美景

      中新河南网信阳2012-4月11日电  孙铁铺镇位于信阳市光山县西北部31公里,是光山县面积最大的乡镇,全镇27个村(街),68999人,耕地87676亩,总面积148.3平方公里。近年来,孙铁铺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强力推进六城联创和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率先成立全省首家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全省首家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镇区面貌日新月异,2011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4.6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866元。

      孙铁铺镇地处光山、罗山、息县三县“金三角”位置,是光山县西北部交通枢纽,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312国道、沪陕高速、宁西铁路穿境而过,孙马路、孙北路、孙息路在此交会。立足独厚的区位优势,该镇以六城联创为契机,强力推进中心集镇、周边小集镇建设及“丁”字形示范带各村街“净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镇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信阳市东南部耀眼的小城镇建设明星乡镇。

      孙铁铺镇是农业大镇,典型的豫南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油茶、花生等农作物和各种鲢、鳙、草、鲫等淡水鱼类,鸡、猪、鸭等养殖业兴旺,是信阳市粮油生产大镇,粮食产量占光山县1/10,也是光山县林业大镇,全镇林业面积3.8万多亩,境内竹竿河畔杏山山脉盛产的信阳毛尖中的精品——杏山竹叶青茶享誉中外。

     孙铁铺镇是光山县经济文化重镇,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结合部,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商贸繁荣,是周边3县8个乡镇的商品集散地。有中小企业31家,个私工商户1800多户,非公经济产值亿元,振华油脂厂、绿源养猪场、江湾养鸡厂、江湾沙场、皖润自来水厂等一批民营企业年创利税1500万元以上。大型国家土地整理、农开工程,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等精品项目建设推进了全镇经济加快发展。

     因处在光山县对外窗口的门面位置,多年来,孙铁铺镇各项工作一直以一流的标准、超前的理念走在全县前列。2009年3月27日,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土地银行,拉开了信阳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序幕,该镇在外成功人士陈启伟个人投资6000万元打造了全市民营企业援建试验区建设典范。孙铁铺镇多次荣获光山县年度目标考评一等奖,夺得光山县“红旗渠杯”、“兴林杯”、“兴农杯”奖杯、“光山县水利建设贡献奖”、试验区建设突出贡献奖、综合试验区先进乡镇、信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信阳市粮食生产先进乡镇、河南省卫生先进乡镇。

    “丁”字形示范带:“六个放大”朵朵绽放

     围绕市委、市政府“八大创新、六个放大提升”战略,孙铁铺镇在沿312国道和孙北路的江湾、蒋楼、周乡、刘渡、金洼、孙铺、刘乡、郑堂、刘寨、王楼、郑棚、龙台、黄岗、陈大湾等14个村,打造试验区建设“丁”字形示范带。“六个放大提升”全面开花,特色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全镇已流转土地4.8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6家。在示范带内建设陈大湾农业生态园区,江湾高效粮油产业园区,杏山茶产业园区,提升江湾、周乡、王楼、郑堂4个新型农村社区,已建成江湾、陈大湾2个千亩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完成了周乡、刘渡农开工程建设,周乡、江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江湾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新建7所村级敬老院,其中王楼、蒋楼、周乡敬老院为省级敬老院。全镇25个村配齐了农村“六大员”,实现了全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参保率达90%,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陈大湾绿源万头猪场,投资300万元新建江湾2个机械化养鸡场,发展了陈大湾村朱楼510亩葡萄、红提、小杂果基地,杏山2000亩油茶基地,形成了江湾、刘渡、周乡、蒋楼四点一线社区链,其中江湾社区新建农民新居500户以上,规模居全市前列。中央农办、中国社科院等省内外200多个单位及各界人士2万多人前来参观调研。

    “绿源模式”:让朱楼彰显生态农业勃勃生机

     光山县绿源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是孙铁铺镇以陈启伟为主的16名在外成功人士于2008年成立的综合产业开发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发展以畜禽、水产养殖为主的生态养殖业,以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主的温室大棚农业,以高产粮油作物种植为主的高效示范农业,以油茶、葡萄和软子石榴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以农村社区、农民别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景观建设为主的休闲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现已完成4500万元,辐射陈大湾村朱楼为核心的4个村11个村民组,受益群众2000多人。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绿源公司已建成高标准农民别墅30套;建成朱楼文化活动广场5000平方米;完善交通循环水泥路10公里;绿化亮化朱楼东西大湖2个,整修坑塘3口,完成1处湖泊大堰清淤扩建治理工程,开发养鱼水面300亩,新建了朱楼自来水厂,安装自来水管网1.3万多米,彻底解决了朱楼及周边370户近2000多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

     在农产品综合开发上,绿源公司承包流转土地3800亩,其中发展油茶种植1500亩,红提葡萄种植360亩,软子石榴种植150亩,发展高效粮油示范种植1800亩,计划投资2500万元,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在养殖业上,绿源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成年出栏2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已完成首批进猪喂养,其中购进种母猪600头,种公猪30头。计划再投资1000万元,建后期冻库和从事猪肉深加工。绿源公司投资400万元,完成了余破堰改造工程,首批已投放3000多尾鱼苗。

     在其他民用产业开发上,绿源公司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一个年产5000万瓶装水和年产500万桶装水的绿源矿泉水厂,已完成该项目建设初期规划;发展300亩名优水产品养殖业,再投资500万元开发建设一个日供气500立方的沼气站。以上3个项目已完成项目论证、厂地选址、手续批办、设备订购等前期工作。

     绿源公司按照上述方向继续倾力援建孙铁铺镇朱楼试验区建设,最后要在朱楼及其周边建设千亩油茶种植基地,千亩葡萄、石榴种植基地、千亩高产粮油示范种植基地,年出栏2万头生猪的养殖基地,年产10吨矿泉水和四星级农业观光生态休闲宾馆等。豫南大型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累计可实现产值5600万元,利税2000万元左右,安排富余劳动力600多人,并可带动朱楼及其周边2000户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信阳市民营企业援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示范亮点。

江湾村便民服务中心

     “江湾模式”:让农民真正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放大土地流转效应,提升规模经营水平。2009年3月27日,孙铁铺镇江湾村率先成立全省首家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打造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拥有土地的经营权,这种三权土地管理模式,就是当时全国2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的“江湾模式”。截至目前,江湾村已流转土地3300亩,利用土地流转规模效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西大、新景、西壕3个村民组调整出260亩较好的地块,租赁给本村成功人士发展苗木花卉种植,全村建立2000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1000亩油茶高产示范基地、1000亩小麦高产示范基地。新发展生态养鸡3户,存栏达到3万只,年产鸡蛋300吨,其中2户配备了自动化养鸡设备。江湾土地信用合作社62名社员人均增收6000元,土地合作社实现利润16.5万元。同时,江湾村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机制,现有3户农民和村委会签订了退包协议书,共退出土地9.2亩。

      放大专业合作社效应,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依托土地流转,江湾村成立的土地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助手。土地信用合作社,为产业调整提供了新的平台;农机合作社的成立,又使产业发展向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迈进;资金互助合作社为农户小额投资创业提供了融资保障。2011年,江湾土地信用合作社存贷土地更加规范,农户和村集体收入稳步提高;农机合作社新增农机6台套,跨区作业范围辐射到湖北,江苏等省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资金互助合作社贷出资金209万元,扶助创业农户28户,合作社实现收入18.6万元。

     放大新农保扩面效应,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江湾村高度重视新农保和新农合的宣传和参保工作,2011年全村新农保参保率达97.4%,新农合参合率达100%。村级卫生室运作良好,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按照市、县、镇的安排,江湾村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按照《河南省农村“六大员”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积极推进农村“六大员”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选配了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群众满意度高的“六大员”人选,壮大了农村服务队伍,增强了农村社会管理的工作力量,成为基层组织的得力助手。

     放大新型社区示范效应,提升城乡一体化。2006年,孙铁铺镇邀请焦作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对江湾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率先规划,并于2007年1月获得县政府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批准。江湾村利用土地互换、宅基地置换、拆旧宅建新宅的模式,启动社区建设,一期建成的280户农民新居已完成搬迁入住,二期农民新居260户已竣工226套,在建34套。2011年10月底,社区三期工程也迅速启动,计划新建高标准别墅60套,目前已开工,江湾社区集中居住达500户以上,社区内便民服务中心、自来水厂、卫生室、敬老院、学校、大型超市、文化室、健身广场等设施齐全,江湾新农村社区已成为全市农村基层最大的中心村社区。

     江湾村在制定社区建设规划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走出了农民居住社区化之路;在土地流转上服务于农业产业化,以规模化经营为宗旨,走出了生产经营合作化之路;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上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带动,向立体化、基础化、适度规模化发展;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方面坚持零距离、广覆盖、人性化、走出了便民服务社会化之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坚持项目带动,重点突破,以社区化带动城镇化。

郑堂村敬老院

     郑堂村:新农村建设借力实现大发展

     孙铁铺镇郑堂村位于光山县西北部,孙铁铺镇东3公里,全村共19个村民组,1890人,耕地4413亩。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党员24人。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地和外出务工。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是省级贫困村,“双薄弱村”,光山县试验区建设试点村。

     2010年4月,市纪委纪检监察一室副主任徐东升被选派到郑堂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到村后他始终坚持沉下身子、吃住在村,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摸底,掌握了村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在徐东升的倾力帮助下,郑堂村由一个落后村转变为孙铁铺镇发展变化最快的村之一。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徐东升和村“三委”班子,抓党建、带队伍,建立完善了村“三委”工作制度、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制度,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公开承诺,公示上墙,接受群众监督,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两年来,共发展“双强型”新党员4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3名,优化了村级班子,为试验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加快土地流转,加大招商力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2010年8月底,成立了郑堂村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和畜禽养殖合作社,实现流转土地1100亩,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300万元,建成了郑堂振国生猪养殖场。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2011年5月,光山大旱,在有关项目已申报还没有批下来的情况下,经过多方努力,徐东升从县电业局争取了一台100KVA的变压器和配套电路的无偿支持,个人从家里拿出6.5万元从漯河市买来水泵、电机、钢管,抢修好了瘫痪5年的谈河沟提灌站,保障了郑堂、刘寨2个村近3000亩耕地的灌溉用水。两年来,共为村里争取项目和帮扶资金300多万元,新挖万方水塘3口,新修3条水泥路总长5.5公里,实施了村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投资130万元新建一座乡级标准化敬老院,新建了标准化农家书屋,开工建设了郑堂农民新村社区,一期28套农民新居即将完工。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徐东升到村后,通过单位办公经费为村里添置了笔记本电脑、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施,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组织收看、学习政治理论和科技知识。经常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下乡和“送温暖”活动,认真做好新农合、新农保工作。

     两年来,郑堂村“双薄弱”旧貌换新颜。2010年度、2011年度连续获得孙铁铺镇党委、镇政府颁发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先进单位、“招商引资暨项目工作”先进单位、“六城联创工作”先进单位和“综合目标管理”优秀单位等荣誉。2011年7月,徐东升被中共光山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12月全县第一书记工作现场观摩会对郑堂村进行了现场观摩和点评,市、县选派办领导和第一书记们对郑堂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发展中受益的郑堂村人民对徐东升充满了无限感激之情。

周乡村便民服务中心

      周乡村:旧貌换新颜

      孙铁铺镇周乡村位于镇西部3.5公里,全村24个村民组,916户4465人,耕地6026亩,山林地1800亩,林业面积2364亩。是全镇人口最多、区域面积最大的行政村,是省级贫困村、光山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试点村、市级文明村、省级平安建设先进村,村支部是光山县先进基层组织、“五好”党支部。近年来,村“三委”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勇当试验区建设排头兵,取得了一些成绩。

      中心社区建设如火如荼。中心村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计划新建450户农民新居,社区一期工程已建成120户,入住50户;二期新建130户,已开工80户。全部用上自来水。新建高标准中心社区便民综合服务大楼并已投入使用、新建可入住100名五保老人敬老院,已投入使用。450户农民新居建成后,将治理空心村8个村民组,新增耕地420亩。

      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通过争资跑项,投资460万元,修砂石路26公里,新修水泥路22公里,是全镇硬化水泥道路里程最长的行政村,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投资195万元,新建或改造万方大塘30余口,渠道硬化2400余米,小流域治理1处,新建提灌站1处;投资280万元,完成土地整理1200亩,新增耕地200多亩。正在加紧实施三个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800万元,对6000亩农田(含刘渡)进行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土地整理项目,投资2000多万元,整理土地1万亩(含王楼);移民搬迁项目,投资约150万元,搬迁5个村民组,80户330人。

     产业支撑持续发展。优质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4500亩以上,高产双低油菜2200亩以上,速生杨2300多亩,优质小杂果120多亩,水面养殖200多亩,标准养鸭小区1个,中型养殖场3个,转移农业劳动力600多人,常年劳务输出1200多人,农民实现了多途径增收。

     新经济组织悄然兴起。2009年9月以来,先后成立了光山县周乡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林业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已流转土地1860亩,山坡林地1500亩,发放小额贷款100多万元,入股、入社群众100多户。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投资17万元,建成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方便了群众就医。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99%,新农保参保率达85%以上,为贫困户解决低保151人。招商引资2000万元,新建了皖润自来水厂,已向本村及镇区供水。(信阳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乘风破浪正当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河南省董氏家族字辈(一)
《信阳市光山县饶氏支谱》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江苏省人民政府 要闻关注 我省第三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按下“快进键”
光山县简氏村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