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豆腐 中国的意与味

对于中国人而言,一口豆腐白菜能保了平安,一盘“一清二白”透着做人的坦荡,一声“卖豆腐”的叫卖,则荡着悠悠的乡愁。当观之洁白,抚之柔嫩,食之馨香的豆腐,遭遇中国人的心灵诉求,便早已不仅是一味美食。豆腐,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常去的一家以豆腐宴为特色的斋菜馆,布局颇具新意,墙上挂满了历代文人骚客咏叹豆腐的诗文。大厅最醒目的匾额上题有狂草“素醍醐”三个大字。“素醍醐”乃是豆腐的别称。其名的由来,还要讲到元末明初自号“龟巢老人”的学者谢应芳与豆腐的一段妙缘。

悟禅

谢应芳生逢乱世,仕途也颇为坎坷。但他一生以斯文为己任,崇正辟邪,始终保持着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心性。古稀之年,他退隐故里,却依然不忘导人从善,老而不倦。然而,此时的“龟巢老人”年事已高,牙齿几乎尽落,进食多有不便,导致了身体也大不如前。

一日,应老友之约,谢应芳来到寺庙与高僧品茗论禅,转眼间便到了晌午。高僧知他咀嚼不便,便特地精心烹制了几道豆腐斋菜。谢应芳一试,豆腐柔嫩细滑,口味醇厚绵长,食毕齿间留香,遂赞不绝口。

豆腐菜肴美味又不需费力咀嚼,甚合谢应芳的心意。此后相聚,他们除了品茗论禅,也时常一起切磋制作与品尝豆腐斋菜的心得。久而久之,谢应芳悟出了豆腐表象下蕴含的禅意,盛赞其为“素醍醐”。所谓“醍醐”,原指酥酪上凝聚的油脂。豆腐“气作龙涎香,色过牛乳腻”的特质,正与其相合。而佛家又有“醍醐灌顶”之说,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与高僧一起品尝豆腐,高谈阔论之时,谢应芳体悟到了豆腐“虽无肉料之味,却有肉料之功”的变通之妙,以及“最宜养老”的慈悲之心,仿如得到了 “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的欣喜。

“日给不过四分,每日买菜腐一二十文”,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每日就吃着这样简陋的餐食。他当时已经官至兵部尚书,位居正二品,仅月俸就有六十一石之多。然而刘宗周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严,“以克己为要”,在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而不改其志。平日里,他常常自艰于食,仅以豆腐白菜果腹,也因此得了“刘豆腐”的称号。

刘宗周以豆腐修身,简约于食,克己寡欲,正是遵循了“孔孟食道”所倡导的“耻于味欲,安于俭食,养生为度”。《周易》言,“大亨(烹)以养圣贤”,“食以养徳”。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食”与“徳”向来是密不可分的。这也就无怪乎,味淡价廉,又益于养生的豆腐成为了古时清正儒学之士,借以修身自律的盘中首选。

《诗经》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以黄豆为原料的豆腐,也是被庶民烹之,食之。对国人来说,豆腐最可贵之处,在其被广为食用,博施于民的济世之功。豆腐既是最廉价的美味,也可以提供一天劳作所需的营养。

也正因如此,从南到北几乎各地都有一两道拿的出手的豆腐菜肴,四川有“麻婆豆腐”、湖北有“钱袋豆腐”、北京有“沙锅豆腐”、江浙有“大煮干丝”、海南有“豆腐烧”、东北有“雪里红炖豆腐”。每个地域,这些以豆腐为主角的平民菜,也往往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菜。

如果说,豆腐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也许会显得有些武断和片面。但在中国似乎也少有像豆腐这样受到如此广泛认同的传统食品。究其原因,中国人对豆腐的理解,已经远超出了“形”与“味”,达到了“意”的境界。简简单单的豆腐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食品,尝一口豆腐,品出的是中国人自身对生活的认知与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豆腐看中国传统文化
吃豆腐,怎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关系
豆腐是最养人的中国第一菜
早唐玄奘230年,印度取经的吕梁人
淮南豆腐宴,令人大开眼界!
豆腐的历史,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