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汪贻广篆刻治印语录(图文)

古印之残缺,不论是人为还是它故,但就其整体朦胧和自然驳蚀的远古气息,给篆刻家们带来的一定是冲动和喜悦。这种天工造化,足以让有志篆刻艺术的人浮想联翩、激情四溢,创作欲望油然而生。当然,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借鉴需要甄别),但它却让我们找到了通向汲取美学营养、印化元素源头的活水之路。

隋唐官印,其稚气充溢、憨态可掬之清新格调,较之秦汉印的饱满并不逊色。能识此者,取其生拙必具匠心。

元朱文印,贵在方圆并运,细不失劲之形;难于线中有笔,笔中见刀之趣;概以贯金石之气息乃为上乘之元朱也。

应该说,不是我们今天艺坛导向上出了问题(文化大繁荣),而是我们的脚以及穿的鞋还不适应所走的路。就个体而言,首要的不是妄想再回归到以前的那种生存创作状态,而是要设法尽快克服自身不适应的东西。时不我待,从现在开始,否则就来不及了。时代大发展的脚步不会因为我们少数人的步伐跟不上而停滞不前。

天趣泄露天机,故云:功夫在诗外,偶然即必然。

搞艺术最终是要靠作品说话的,至于学习过程和取法途径,则可用“天下找不到两片同样的树叶”作回答。就书法创作而言,管他学的是颜还是柳,是站着写还是坐着书,这都不是主要问题,“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关键是作品要好。记得一位领导曾这样说过:“孩子生下来,先起个小名,这小名不讲究,叫阿猫、阿狗、铁蛋都可以,关键的问题是孩子要养得好、要结实、要聪明、要有本事。”

押印的微妙在于它是一种奇特的符号,既非肖形印所可笼罩,也非隶楷印所能取代。

当今有些作品的确太“创新”,难以接受,是“曲高和寡”还是“曲低和寡”呢?我想结果作者自己心里最有数。艺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没有捷径可走,你付出多少,就会在作品中反映多少。“花架子”、“假把式”若冠以“创新”为名,其实内行人一看心里就清楚。

中国印因其有难度,故谓艺术。因其是艺术的,故须传承。因其是美学的,故要创新。因其是文化的,故能永恒。

当代篆刻风起云涌,气象万千。较之中国画和书法,历史地看,其成就最高,是篆刻艺术生发以来最好的时期。吾辈真幸运,理当珍惜之。

《三十六计》属古代兵家诡谲之谋,兵书筹略之结晶。古人论书理尝与兵法并提。

不能因为是“权威”,就认为是完美无缺,甚至连缺点也当优点来学习;也不能因为是“权威”就不允许其存在不足,就看不到他的主流和好的方面,泼污水不能连同孩子一起泼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扬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此理古人讲过,今人也讲过;中国人懂,外国人也懂,只是说法不一样,但理是相通的。

治印一道难于笔中见刀,刀中见笔。

吾师马士达先生尝言:“自然则古,自由则活。”先生一语道破天机。“古”为格调,“活”为灵气。两者互为关联,都为作品之灵魂,缺一不可。先生金针破密,指出生发“古”和“活”的方法手段,即“自然”和“自由”。如何才能“自由”?古人已有解读:“胸有万壑,而后方能自由变通。”那么又如何才能做到“自然”呢?“自然”原意为不雕饰、不做作。我理解先生所言的“自然”是“大自由”之后的“大自然”,就篆刻而言,不是不修饰,而是要用心修饰,修饰得自然而然、不露痕迹,让行家看了称道,即马先生所言的“自然”之意。篆刻界都知道马士达先生生前是一位“做印”的高手。先生治印,后期“做”所用的心思、时间和精力远远多于前期一气呵成“刻”的过程。大凡古今篆刻大家都是“做印”的高手,只是马士达先生“做”的更刻苦、更投入,方能对“自然”理解得入木三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奕辰:广采博取 意与古会
师古人而不拘泥 师造化而不任诞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读邢文柱篆刻作品有感
大味若淡
表现说(下)|马士达先生《篆刻直解》_025
陈师超书法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