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人影像中的沈家门

 

  20世纪初,以各种身份来到沈家门的西方各国摄影师 (柏石曼和费佩德就是其中两位),不论是来经商、传教或是旅行,他们回去后大多出书、出摄影集和画册。这些照片在向世界尤其是向欧美各国传递沈家门的渔港风情和渔业习俗的同时,也真实地再现了沈家门的历史面貌,这对我们后人研究和发掘舟山群岛的海洋文化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老照片还原渔港道头

  沈家门早在清朝中期便形成了热闹的街市,曾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记载。 1883年(光绪九年)编修《定海厅志》记载:“沈家门镇每年春季为渔船停泊之所。光绪三年,福建、鄞县、定海等地来沈家门停泊的渔船近2000艘。 ”

  在过去,沈家门港东起半升洞,西到石灰道头(海军码头)沿港一线,都是滩涂和房子,船只不能靠岸,所以每隔三五十米或更长些地段建一个道头。这些道头一般都用长1.2~1.5米、宽0.3~0.4米的石条,从岸边沿滩涂倾斜铺设至最低潮位能停泊舢板为止。长度有10多米至30米,宽度从一根石条到五六根石条,也有上宽下窄或者上窄下宽的,滩涂坡度较陡的中间还有台阶。

  德国柏林工业技术大学教授柏石曼(1873~1949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费佩德(1873~1954年)曾先后到过沈家门,从他们所拍摄的一些历史旧照中,让我们还原沈家门港所经历的岁月沧桑。

  1911年,柏石曼的沈家门影像

  1911年德国柏林出版的《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普陀山》一书中有一张柏石曼拍摄的沈家门渔港照片,这个角尺形的渔港埠头,就是老沈家门人口中的小水埠头,位于会馆弄外首。

  沈家门区域,直至民国时期,一直指白虎山与青龙山之间,就是今天的滨港路东到青龙山嘴(又称小水埠头)为止。那时青龙山嘴东面无路,都是泥涂和海,去荷叶湾须登上青龙山南麓山径,即走天主堂那条龙眼古道。走两三里,在东麓下坡。在龙眼脚下(今服务大楼、区海洋与渔业局一带),则是一大批入海的小岬角,礁石丛生,水底下山脉相承,峡谷中潮涨水急,两岸间对出如门,也是个事故多发地段。

  照片从桅杆数来看,停泊着有十数艘渔船,渔船内侧靠埠头的还有几只小舢板船,图中间最左侧隐隐的是一个低平的小岛。照片右埠头上竖一大灯杆,上有灯罩,灯罩下沿灯杆是一条清晰的可自由升降的拉线,灯杆下有近十人,有脑后留长辫的成人,还有戴帽的小孩。灯杆后面是四间瓦房,一间门口集中了一拨人,看上去更像是埠头的管理用房。还有三四人在该管理用房的南面,靠近埠头和渔船。

  1920年,费佩德的沈家门影像

  一幅费佩德拍摄的《沈家门港》,由浙江大学沈弘工作室收藏,为费佩德的外孙休厄尔所赠送。摄影技巧突出,十分有趣生动:画面的右侧是大海,海边并排停了十几尾木质帆船,没有鳖壳,属于大捕船。

  高高树立的长桅杆非常突兀,船上放满张网(张大小黄鱼)用的毛竹,毛竹都从船尾处伸向海面,竹杆上有的晒着衣服,三三两两的渔民在插着船旗的船尾部坐着聊天。岸边是一条能容两三个人行走的乡间白石条路,路上有穿长衫和穿短褂正在行走的人们,有和尚,有二三个穿黑制服的旧时警察,还有挑着行李担子赶船去的。白石条路右侧,渔船前面,是一个石条铺成的台阶,方便渔民上下渔船。

  石条路的最左侧有一幢低矮的瓦房,瓦房前似有人设桌摆摊,瓦房的左侧山墙有个很大的八卦图,判断为荷叶湾羊府殿,羊府殿被称作舟山的“妈祖庙”。相传乾隆年间,舟山有位羊姓船老大,在海上救人无数,死后被玉帝封为海神,称“羊府大帝”,掌管海上生死。沈家门渔民念其生前广积阴德,为其立祠。每年渔汛期间,沈家门渔民来羊府殿烧香,祈盼海神保佑他们海上作业风平浪静,满载而归。

  此羊府殿在上世纪60、70年代尚在,羊府殿碑现在普陀区博物馆内。这个道头就以羊府殿命名,称“羊府道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话说沈家门衜头
浙江沈家门渔港 渔船整装靠岸避风
心中的那片净土——舟山群岛
舟山沈家门夜色
【国内旅游景区】沈家门渔港掠影
渔船演变史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