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秘消失的古国——于阗(下)

  中国第一僧与于阗的“缘”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唐玄奘是中国西去求取真经的最有名僧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则知道在玄奘之前,高僧法显就曾经西行。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中原王朝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僧人其实另有其人。他就是朱士行。

  朱士行不仅是中国西去求经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真正的本土僧人。他为佛法经由于阗传入中原作出了很大贡献。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来,两汉时期,由古印度各地向西域和中原传播佛教和弘扬佛法的胡僧络绎不绝。可直到三国时,在朱士行之前,还没有一位中原僧人有过西行求法的行动。

  朱士行是三国时期魏国颖川(今河南)人。他出身于士族家庭,天资聪颖,品行刚正,意志坚强,重视理想,不同流俗。曹魏嘉平年间,朱士行正值风华正茂之年。当时,玄学兴盛,朱士行受时代风气的熏染,也热衷于研究大乘佛学,开始对宣扬“诸法悉空”的佛教大乘般若学说发生兴趣。恰好此时印度梵僧昙柯迦罗来到洛阳,译出《僧只戒心》经文,主持按戒律授戒度僧。朱士行毅然剃度受戒,成为僧人。从传世的文献来看,他是有文字记载的受戒出家为僧的第一个中国人,与以前仅仅以剃发、披袈裟、离开俗家为僧却没受过戒的人不同。从这一点上,后人也将他奉为汉土真正的第一僧人。

  正式出家后,朱士行以弘扬佛教为己任,致力于对佛教经典的研究。他认为,要使佛法在中士盛行,就要让佛学义理深入人心。当时,中原佛教的大乘佛经典籍是十卷本的《般若道行品经》,通称《道行经》。《道行经》是汉灵帝时一位天竺僧人宣读梵文,由东汉的佛经翻译者译写为汉语的。翻译者译写《道行经》时,把领会不了的内容自行略去,并在译文中多处使用音译。这样一来,《道行经》读起来意义不连贯,也解释不通。朱士行对此深感遗憾,于是发誓不惜身体、性命,也要去西域求取完整的《般若道行品经》。

  魏甘露五年,朱士行经过一番准备,从长安向西域进发。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穿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经玉门关进入西域,抵达西域佛国于阗,行程一万余里。

  于阗地处佛教源头印度附近,佛教十分鼎盛,是中原僧人所向往的“小西天”。印度佛教即经此地传往内陆。

  朱士行到达于阗时,在于阗占主导地位的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极受排斥,但也流传较广。朱士行留在于阗,一面参拜佛迹,一面搜寻大乘佛教独有的《般若经》原本,一面学习新接触到的佛学理论,并收徒讲学。

  功夫不负苦心人,朱士行在于阗找到了《放光般若经》梵文原本,共有90多章,60多万字,并已有了相当高的阅读梵文的水平。他请人将《放光般若经》抄写了一份,想让弟子法饶等10人将经卷送回洛阳。

  于阗小乘教派的僧人得知朱士行要将大乘佛法典籍送入中原后,立即对朱士行进行百般阻挠。他们始终认为小乘佛法经典才是正典,把大乘佛法经典称为婆罗门书,加以抵制。为阻止朱士行将《放光般若经》送回中原,小乘教派对于阗国王说:“汉朝来的僧人要把婆罗门书送回中原,干扰正典。国王您是这里的主人,若不禁止汉朝僧人的这种行为,大法将在中原断绝,使中原僧人走上邪路。这样,国王您就等于是对佛祖犯下大罪了。所以,您必须有所行动。”于阗国王认为这话有道理,立即令朱士行不得将《放光般若经》等大乘佛经带离国境。

  面对小乘教派的阻挠,朱士行并不灰心。他长期不懈地努力争取,终于让弟子把《般若经》抄本送到了洛阳。那时,已是晋朝太康三年了。

  这段历史还有另外一个离奇版本。据说,朱士行在受到于阗小乘教派阻挠后,感到非常痛心。他向于阗国王提出解决办法——焚经为证。朱士行说:经书若被焚毁则罢。若不能被火所焚,则证明是真经,应该允许带往中原。于阗国王点头允许了。

  在国王的命令下,人们在大殿前堆积木柴,点上火。朱士行站在火前发出誓言:“如果佛祖允许大乘深妙之法流传到中原,这些经书丢到火里就不会燃烧;如果得不到神佛的护佑,这也是命,说明我所信奉的大乘佛法不是正解!”说罢,他将经书投入火中。令人诧异的是,大火立即熄灭了,经书连一个字也没有烧坏,连经文封面的皮牒还跟原来一样,甚至更觉光鲜。众人见了既惊讶又敬佩,都说这是神佛的感应。于是,朱士行得以派弟子将经书送至洛阳。

  这个传说为朱士行的功德蒙上了神话色彩,足见时人对朱士行的敬重。

  完整的《般若经》抄本受到了中原佛教学者的热烈欢迎。经卷在洛阳存放三年后,又被送至陈留仓垣的水南寺,由于阗僧人无叉罗与居士竺叔兰等人共同翻译,成书90章,207621字。太安二年,著名佛教学者竺法寂来到仓垣,又与竺叔兰共同考校了译本,并加以修订润色,写成订本。

  根据朱士行送来的抄本译出的《放光般若经》,与前此佛经翻译者所翻译的比较简略的《般若道行品经》相对,被称为大品《般若经》,佛经翻译者的译著称为小品《般若经》。“大品”译出后,立即风行于中原佛学界,僧人、居士争相传诵。当时,中山郡有个名僧,特地派人到仓垣用丝绢抄写经文。抄本被送回中山郡的时候,中山王和当地僧人打着幢幡,出城40里迎接,可谓盛况空前。一时间,学者如帛法祚、支孝龙、竺法蕴、康僧渊、竺法汰、于法开等人,或者加以注疏,或者从事讲说,都采用《放光般若经》来弘扬般若学说。

  将经书送回中原的朱士行,本人并未再回中原,而是选择继续留在于阗。他在于阗继续苦读佛经,弘扬大乘佛法,直至80高龄时死于异域。《放光般若经》在中士引起的轰动与狂热,朱士行根本没有看见。在他脑海中,没有名利观,只求佛法不被误解,只希望人人都信仰佛法。这也许就是普渡众生的大慈悲心了。

  朱士行坚毅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佛学功底使他受到了于阗僧俗的崇敬。人们按照印度佛教对待高僧遗体的习俗,将朱士行的遗体火化。据说,火化之后,朱士行的遗体仍完好无损。人们都十分惊奇,就向神佛求告说:“朱士行如果真的已经成佛,就应当被火焚化。”话音刚落,朱士行的遗体就碎散了。人们无不称奇,更加敬重朱士行,收敛起朱士行的遗骨,盖起一座佛塔以专门供奉。

  朱士行死后,他的弟子离开于阗,到了中原,将朱士行的事迹向人们传扬。后来,朱士行被记入《高僧传》,成为中国佛教中的重要人物。

  朱士行为求“真经”,远赴西域大漠,在于阗国取经弘法,对中原佛教的兴盛以及大乘佛教在于阗的兴盛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弘扬佛法的一片痴心,足可以感天动地,不愧为是中国第一僧。

  于阗国与喀喇汗王朝的宗教战争

  在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于阗是个有名的信奉佛教的国家。

  与龟兹国一样,于阗是丝绸之路佛教东渐的要道;但与龟兹国小乘佛教占统治地位不同的是,于阗国是大乘佛教的理论中心。

  据《于阗授国记》记载:公元70年左右。来自克什米尔的高僧毗罗折那就来到了于阗弘法。于阗王尉迟胜继位后,还下旨立佛教为国教。当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于阗国就要举行行像仪式,也就是带有礼佛意味的狂欢大游行。那一天,于阗国都中的街道洒扫一新,城门高悬帏幕,张灯结彩。国王偕王后参加巡礼,举国出动,万人空巷。最受王室尊崇的瞿摩大寺赶着高三丈左右的像车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像车庄严神圣如同行宫,以僧幡盖顶,悬挂七宝,佛像立其中,一派金碧辉煌。像车距城门百步时,于阗国王要摘下王冠,穿着崭新的衣服,赤着双足,手持华香走出城门迎接佛像,焚香散花礼佛;佛像人城时,王后与宫女要在城楼抛撒花朵,一片五彩缤纷。14座伽兰各行像一天。行像完毕后国王与王后才起驾回宫。在1500年前的于阗佛国,佛教徒们欢庆自己的节日其气势之宏伟,场面之壮观,持续时间之长,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说于阗是当时佛教的圣地之一并不为过。

  公元9世纪末到13世纪初,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及帕米尔高原以西以北地区,出现了一个以喀什噶尔为都城,由葱岭西回鹘联合其他民族建立起来的突厥地方政权,《宋史》称之为“黑韩”,《金史》称之为“哈喇汗”。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喀喇汗王朝,又叫黑汗王朝。当时,喀喇汗人大多信奉佛教。

  公元893年,喀喇汗王朝遭到了以“圣战”名义入侵的萨曼王朝的沉重打击,决定主动改信伊斯兰教,以使萨曼王朝没有继续侵略的口实。经过萨克图以及其子穆萨•阿尔斯兰汗两代喀喇汗王的努力下,喀喇汗王朝20万突厥游牧民皈依伊斯兰教。

  阿尔斯兰汗实现本国伊斯兰化,巩固了统治地位后,也像萨曼王朝一样开始了对外扩张。他将信奉佛教的于阗国定为征服的目标。

  于阗当时执政的是李氏家族,世代笃信佛教,对喀喇汗王朝强迫佛教徒改信伊斯兰教的做法非常不满,当喀什噶尔的佛教徒发动反抗强制改宗的暴动时,于阗对于受迫害和暴动失败的佛教徒给予了收留和庇护。这让喀喇汗王朝有了发动“圣战”的借口。

  大约在公元962年,喀喇汗王朝发动了旨在征服于阗的“圣战”。

  在这词战争中,为了取得宋王朝和沙州政权的支持,李氏王朝的使者不断往来于开封、敦煌和于阗之间,于阗国的3位一王子也分赴沙州和开封,请求支援。宋朝因内部事务纷扰,没能从军事上对于阗国给予援助,只派了一个157人的佛教僧侣使团前往,以表示支持。幸好,于阗得到了高昌和吐蕃的全力支持与援助,占据了明显优势。经过历时八年的战争,于阗军队占领了喀喇汗王朝国都喀什噶尔,当地居民纷纷归顺,阿尔斯兰汗战败后逃往中亚,他的宝物、妻子、大象、良马等都成了于阗军队的战利品。

  占领喀什噶尔后,于阗王一边安抚百姓,树立傀儡政权,一边遣使向宋朝和报告获胜消息,并送上所缴获的部分战利品。

  但好景不长,喀什噶尔很快又被喀喇汗王朝夺回。于阗与喀喇汗王朝再次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状态。

  战争中,喀喇汗王朝的博格拉汗因为在于阗不能打开局面,便开始向西扩张,率领军队翻越葱岭攻打中亚的萨曼尼王朝喀喇汗军西征的时机,于阗军队从背后发动了进攻。博格拉汗不得不挥师东返,仓促应战。结果,博格拉汗竟然在战争中战死。于阗军队乘机一鼓作气,出人意料地再度攻占了喀什噶尔。

  博格拉汗的侄子玉素甫•喀迪尔汗得到消息后,立即在撒马尔罕宣布即位。他招募了来自巴格达、波斯、印度及中亚的雇佣军,号称14万之众,很快收复了喀什噶尔,并继续向于阗展开猛攻。

  于阗军队多处设防,顽强抵抗,但都被雇佣军相继击破。最终,雇佣军兵临于阗城下。无奈之下,于阗王决定投降,全国改信伊斯兰教。于阗将军乔克和努克拒绝改变信仰,率领一部分同样信仰鉴定的军民向昆仑山退去。喀拉汗王朝的雇佣军不战而胜,顺利占领了于阗。

  战争并没有就此结束。乔克和努克在昆仑山中与追击而来的喀喇汗雇佣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雇佣军来自远方,不熟悉昆仑山中的地形,常常不知方向,屡屡受到乔克和努克的袭击,伤亡惨重,士气空前低落。

  在策勒一带的南部山区,双方又一次遭遇。战斗前,雇佣军为了鼓舞士气,举行了一次大型礼拜。于阗军队利用敌人做礼拜的机会突然发起攻击,雇佣军在做礼拜时没有带武器,又来不及备马,结果陷入一片混乱,四散奔逃。就这样,这批外国雇佣军被乔克和努克率领的军队彻底歼灭。这一词惨败,直接导致喀喇汗王朝在于阗的胜利化为泡影,不得不立即撤军。

  几年后,喀喇汗王朝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再度恢复了实力,相继向萨曼尼王朝和于阗国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喀喇汗王朝对萨曼尼王朝的战争最终以失败结束,但在于阗的战争取得了胜利,于阗国都再次被占领,喀喇汗王朝征服了于阗全境。

  这一次战败,给于阗佛教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于阗的佛教寺院被焚烧,佛像雕塑泥胎被毁坏,经卷文书散失殆尽,佛教僧侣大多被杀死,少数逃到了西藏和青海。于阗国从此被喀喇汗王朝兼并,不复存在了。

  吞并了于阗国之后,喀喇汗王朝王朝从于阗人那里知道了宋王朝的富庶、强大,深知于阗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源远流长,于阗受汉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在占领于阗后,立即从于阗向宋朝派去了进人贡使团。喀喇汗王朝王朝的文字记载因此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史书中。

  从此,于阗国开始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的新纪元。佛教在那里香火断绝,钟鼓噤声。隆盛1000多年的于阗佛教,终于在11世纪彻底降落了。

  斯坦因盗于阗
  
  有这样一个人,一些人说他是伟大的考古学家、探险家一些人却说他是无耻的强盗,文明的破坏者。这个人在中国人的眼中尤其罪大恶极,因为他用包括盗取、骗取的非法手段掠走了属于中国的大量文物,严重破坏了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他就是“盗宝特使”——斯坦因。

  斯坦因原本是匈牙利人,于1862年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家庭,4l岁时正式取得英国国籍。他一生中最崇拜的两个人都与中国有关:一个是中国唐朝的高僧玄奘,一个是欧洲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青年时代起,斯坦因就热衷于探险,为此而终身未娶。

  出于对玄奘和马可波罗的崇拜,斯坦因对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西域非常了解。这为他潜入中国盗宝奠定了基础。

  1900年10月13日,斯坦因到达和田,制定了考察于阗古国的详细行动计划。他对《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于阗古国非常感兴趣,一直想知道这个繁荣昌盛、国运久长的文明古国的都城究竟在哪里?

  为了揭开谜底,斯坦因再次阅读了《大唐西域记》中关于于阗国的记述,还对照阅读了法国汉学家雷慕沙所写的《和阗城史》。这两本书都在记述于阗国都时提到了玉石的出产。

  斯坦因判断,于阗古国王都既然和玉石产地有关,那就应该到盛产白玉的河岸冲积平原上去寻找它。他决定到发现了楼兰古国的斯文•赫定收集到很多古物的约特干村去。

  在对约特干村附近的昆仑山区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斯坦因发现了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在山口造成的巨大冲积扇。他忽然产生了一个设想:是不是因为被1000多年来因洪水不断发作冲刷出来的砂石掩埋了,盛极一时的于阗古国都才一直不能被人找到?

  在约特干村民先辈的讲述中,约特干原本是一个可以跑马的平坦地面,没有渠水,也没有沼泽。约特干有两种含义:一是“约尔特汗”的谐音。“约尔特”是故园、故乡的意思,“汗”的意思是王。两个词连起来,就是王者之乡的意思;约特干的另一种解释为“被子”,为什么叫被子呢?“被子”下面盖着什么?是不是逝去的于阗古城?

  在另一个名叫查尔巴什的村子,村民们挖了一条引水渠。引水渠中的水冲出的深沟与一条叫做喀舍的深沟会合,在哈勒彻东边一个洼地形成了一片小小的沼泽。在那里,当地村民发现了不少混杂在古代陶器碎片中的小金片。斯坦因就从约特干买到了一只出自哈勒彻洼地的小金猴。

  见到、听说到的一切,使对寻觅古物有特殊敏感的斯坦因豁然开朗。他判断出,这些小金片来自于庙宇中包裹佛像的金箔。碎裂后的金叶和其他遗物与泥土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厚达3.9~4.2米的特定“文化层”。而河水将它们带到了哈勒彻洼地。河流不仅将大量古代陶器和碎片带了出来。斯坦因在洼地中还发现了大量和阗古币,连同购买到的加在一起,仅汉代五铢钱就有470枚,还有200多枚首次被发现的汉佉二体钱。

  汉佉二体钱又叫和阗马钱,是公元175~200年间制造的。钱表面的文字有汉文与佉卢文两种,分小钱、大钱两种。小钱上的汉文为“六铢钱”或“元,六铢钱”;大钱上的汉文为“贝符,重二十四铢铜钱”或“元,重二十四铢钱”。大钱、小钱上都刻有于“大王,众王之王,都尉之王秋仁之”。现在,界各国收藏的汉佉二体钱一共只有共352枚,斯坦因一人就获得了256枚,珍藏在大英博物馆,而中国仅持有1枚。

  看着这些珍贵的古钱,斯坦因兴奋异常。他认定,这些文物无疑就是来自于被掩埋了的于阗国都,而这个国都就在现在的约特干地下。

  斯坦因决定以约特干为起点,搜索于阗古国所有记载《大唐西域记》的寺院。

  斯坦因寻找的是《大唐西域记》中提到的娑摩若寺。根据记载,这座寺庙历时80年,历经3代国王才得以完成,内部结构非常精巧,雕文刻镂,用金银覆盖其上,众宝合成。按古籍的介绍,娑摩若寺应该在于阗都城西避难五六里远之处,是于阗佛国十分重要的译经场所。

  按古籍介绍的方位,斯坦因来到距遗址向西约一公里的小村庄艾斯肯特。在一片被尊为圣地的坟地附近,他找到了一个受当地村民世代敬仰的无名土岗。斯坦因认为,这可能就是娑摩若寺留下的最后痕迹。

  除此之外,斯坦因又在约特干西南方向10里外的一个被称为“康巴尔爷爷圣陵”的地方找到了玄奘记述过的地迦缚那寺。传说,地迦缚那寺是被曾流放龟兹后来归国的于阗大臣捐献住宅而建的寺院,因供奉地迦婆缚那菩萨而得名,后来被穆斯林定为神圣的阿力帕夏侍从的墓地。现在,昔日繁荣的地迦缚那寺已经风光不再,变成了一个正方形地垅环绕的土墓。

  满怀成功的喜悦和,带着掠夺的文物,斯坦因返回和阗。他已经成为第一个揭开古于阗国都约特干神秘面纱的探险家。他掠夺到的汉佉二体钱,后来在国际学术界造成了巨大的轰动,也造就了他在国际上的赫赫声誉。但是,他私挖滥采,不惜破坏遗址搜敛文物的行为,说明了他虽然披着探险家、考古学家的外衣,实际上确实一个贪婪的盗贼!他盗走了古于阗的珍贵文物,让它们至今远离故土,在异域飘零。
  
  于阗大事记

早在公元前2世纪,于阗这个城邦之国就已经出现。当时,王国的都城就设在距和田西9公里的约特干。
  
  西汉末,中原战乱,于阗国乘机扩张。国土东起罗布泊,南邻吐蕃,西南至葱岭,西北到疏勒。晋代,于阗国王被册封为“晋守传中大都附奉晋大侯亲晋于阗王”。
  
  公元445年,吐谷浑慕利延败退到于阗,杀死于阗王,占据了于阗国。
  
  公元648年,吐谷浑被唐军打败,于阗复国,正式隶属唐朝。唐在其地设毗沙都督府,封于阗王尉迟伏阁雄为都督。
  
  公元755,吐蕃杀入西域,于阗国又被攻陷,直到吐蕃势力的衰退,于阗才重新建国,在五代十国时期国势重新强盛。
  
  宋朝时,于阗王李圣天与宋朝归义军节度使曹氏家族结为姻亲,娶曹议金次女为皇后。
  
  约公元962年开始,喀喇汗王朝发动了旨在征服于阗的“圣战”, 于公元1001年杀死于阗王,占领于阗。于阗国就此灭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美玉之邦”于阗古国:遭遇喀喇汗王朝的宗教战争
我国历史上最长命的王国,时间长达千余年,最终亡于一场宗教大战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于阗国简史 – 民族史
一个被吞并多次的国家,脱离统治后又重回中国,如今是中国一县
相遇莫高窟(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