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洪武的山西移民河南


移民河南山西移民河南 

一、前言

河南位居「天下之中」,亦为中华民族发祥之地,宽阔如豫东平原,地势坦荡,土层深厚,提供农业生产的优厚能力,温润如过度性气候,气候宜人,溼度充足,便利农作物培育的良好条件。河南正当东西交通十字路口,自古以来,该省一直占据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战乱掠夺频仍,天灾人祸无息,时至明朝初年,河南美丽丰硕之面貌已濒临凋零老朽之驳。洪武都督府左断事高巍曾「观河南、山东、北平数千里沃壤之上,自兵燹以来,尽化为榛莽之墟。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地广民稀,开辟无方。」 於是乎,河南便於此等背景下滋生出人口内移的拉力。

再就山西的情况来看,战火无情洗涤,虽无甚於河南,但亦是凋敝不堪。明初统治者致力调整各项政策,鼓励男耕女织,奖励多项生产,於社会秩序相对安定之下,山西人口方能「生齿日繁」。至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面积较河南少六百平方公里之山西,户口数却硬生生较河南徒增28.1万户及226万口,数量惊人,不在话下。地稠民稠、生计困难的社会问题因应而生,土地力分配不均,劳动力相对过剩,缩衣节食甚至是无衣无食的人民,声嘶力竭地呐喊需要生存的空间。於是乎,山西便於此等背景下滋生出人口外移的动力。

明朝政府面对影响国内政局与动摇民心的人口压力,於洪武二年(1369)即进行移民活动,後又企图透过实行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迁山西泽、潞民於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尤以「太祖时徙民最多」,「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泌、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 之法,更具体地进行大规模迁徙。为求确实掌握户口数,明政府於洪武二十年(1387)曾进行丈量核实天下田亩数字之工程,以利配分无垦田地的充分利用,开治河南。尔後,洪武二十一年(1388)八月、二十二年(1389)九月、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又分别於政府行文与户部签发的迁徙证书认可下移民。简言之,明初政府迁徙山西民至河南各地情事,乃有组织计画,从洪武二年(1369)始,持续于永乐年间。 

河南人口发展过程因其地理环境趋使,呈现两项特点:

(1)人类居住历史悠久,开发时间较他省、区更早。

(2)人口发展波动性特别明显,时有锐增锐减之态势,变动之频繁及幅度亦是他区所不及。

  为求更深刻地了解河南人口的变异,兹分两大区域,以领数府论述:
河南北部:彰德、卫辉、怀庆、开封、河南五府。
河南南部:南阳、汝宁二府。

二、河南北部移民活动


(一)、彰德府
彰德府(治今安阳市)有州一县六,洪武二十五年时占彰德等七府90县的7.8%,约有移民2.5万人,从洪武二十四年至永乐十年(1391-1412),该府在籍人口之年平均增长率为4.2‰。 据《成化?河南总志》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彰德府总人口数约14.9万人,其中包含10.7万的民籍人口、1.7万的彰德卫军籍、2.5万的山西移民,故移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8.2%。以磁、涉两县随机抽样考察,再作自然村 标准化方法处理,即可得到移民人口为当地总人口数的24%之结果,恰与文献记载相符。

(二)、卫辉府
卫辉府(治今卫辉市)辖六县,占七府90县之6.7%,洪武年间接纳之移民仅2.2万,不论是洪武时期的汲县郭全屯结义庙之迁民,抑或是胙城县移民,乃至於永乐年间张、田两氏的迁徙,大体而言,来自洪武与永乐的移民比例是旗鼓相当的。
从氏族构成比例来分析,进一步辅以族谱与自然村建村史研究,该府原籍人口应占46%,而移民占54%,土著与移民的数量大致相当,即卫辉府总人口数为11.7万,其中包括1.7万的军籍、2.2万政府纪录簿册中的移民,另有约1.95万属自发性移民。尽管於《明实录》的记载上,卫辉仅接纳2.2万移民,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著实不达半数,然就实情论,必须考虑到数点因素:军籍移民、地理环境、屯社资料。以获嘉县为例,据《氏族志》载当时宁山卫(即隶属於辽阳、凤阳、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军户至该县屯田者约六千人,仅占总人口数3.6万的28%,这是因为族姓崇尚「门户,谱牒繁兴,不惜互相攀附」, 故虽迁徙南方,却因时地变革,族谱失佚,祖宗渊源姓氏湮没,独存山西迁民之说,故无法单纯以《氏族志》所载计量。从屯社资料来看,明初获嘉县有27里,万历年间裁为18里,其中又包含6个移民里,估计所得方能与自然村统计相符。新乡县之情况亦如是。

2 洪武的移民河南-山西移民河南 
  值得注意的是,卫辉府中於洪武初年人口数最少的获嘉、新乡两县,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一跃为人口最多的县份,足见迁入移民多往此二县集中。虽然卫辉府中并无卫的驻地,但宁山卫的驻扎确实为之带来不少生机。

(三)、怀庆府
怀庆府(治今沁阳市)辖河内、修武、武陟、济源、温、孟六县, 从洪武二十四年至永乐十年(1391-1412)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7‰。文献纪录该府所纳山西移民数量与卫辉府相同,约莫2.2万人,且洪武时期移入者多过永乐年间移民。正如孟县的统计,城关、东小仇、南庄三乡镇中的41个自然村,洪武以前迁自山西者有30村,占75村的43%。据《成化?河南总志》载,怀庆府的总人口数有20.4万,依照孟县之例,推估这其中包括怀庆卫所军籍移户1.7万,民籍移民2.2万,自发性移民4.8万,故移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42%。换言之,在政府组织移民进入怀庆府前,即有山西移民进驻。

(四)、开封府
开封府(治今开封市)幅员广大,洪武年间所辖43县,依例推算,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约莫有16万山西移民迁至该府。从洪武二十四年至成化十八年(1391-1482),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 开封府依其地形,尚可分为黄河沿岸与颍水上游两区论述。

1、黄河沿岸
黄河沿岸之县城如封丘县、延津县、归德州等区,虽非政府行政政策推动阶段中的移民重点区,如资料的显示上,人口数却大幅成长许多,归根究底,乃是军户移民结果所致。开封府的西、北两面聚集了五个卫的士兵,军籍移民的进入,必引起人口比例与总数的波动。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归德州人口总数达3.6万人,其中包含1.8万民籍人口、1万的移民人口,再添上0.8万相当於半个卫的军户,计算之後,终可得移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0%之结果。尽管此区的县城有大小之别,移民政策之推动有强弱之殊,但此区不可置疑地,同样存在著山西移民在洪武初年即迁入的强烈可能性。

2、颍水上游
此区包括禹州、许昌、襄城、临颍等县,是为洪武移民的密集区域。以古老村庄标准化分析,可得移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2%;以《氏族志》的文献推算,将土著氏族进行标准化,约占当地人口30%,前後两者所得结果稍有异同。
综观上述,开封府的土著与移民比例各占50%,即洪武二十四年(1391)总人口数有126.7万,其中包括民籍人口63.3万、8.4万的军籍移民,馀55万则属於移民人口的部分,15万移民人口为政府运作机制下的成果,另40万移民则属自发性且早在政府组织移民前先行迁徙者。

(五)、河南府
   河南府(治今洛阳市)以在籍人口计算,成化年间(1465-1487)河南府的人口数较低,从洪武至此之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7‰。 其移民论述须先以谱牒为考察对象,透过吴秀玉〈明洪武年间山西移民河南、河北、山东考〉一文尤能理解, 举新安县一例,资料所载的40馀族中,宋金土著约占7族,而元末明初迁自山西氏族则高达29族,另1族来自陜西;1族来自山东。续之永乐年间又增3个山西氏族迁入,故土著比例是当时人口的26%。後以军籍人口估算,得移民为总人口数的32%之果。不论是以谱牒为依据,抑或以军籍人口估量,其结果皆与氏族文献所估有所出入,其原因如前所述,仍与洪武初年自发性山西移民大有关联。

三、河南南部移民活动


(一)、南阳府

  1、汝州和裕州

 明代南阳府辖区变更甚大,洪武、永乐年间该府辖区包括汝州, 从洪武二十四年至成化十八年(1391-1482),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7.4‰。 据《正德?汝州志》称该州分四乡十一保,二十一里间迁民散处。以薛店、王集、李口三乡为样本,洪武时期(1368-1398)前来自山西的移民村有22个,永乐年间则有2个,相对应之土著村仅有6个,故从自然村的角度著眼,其迁民多来自山西。
明初的裕州统辖叶县及舞阳县,裕州地广民稀,在山西泽州、潞州等州县地狭民稠的趋力下,饥民跃跃欲试移居裕州,以求宽衣裕食。以九街、马村、大尉、姜店四乡进行统计,四乡共有198村,其迁入村庄仅达29个。实际迁入之村庄数应较为增加,缘於下列数项因素:首先,裕州邻近颍水上游的临颍、襄城等州县,诚如上言,颍水上游一带为洪武移民之密集区,照常理推断,应有为数不少的人民无制地涌入相邻的裕州地域,只是未化为实际数据载於典籍内罢了。再者,裕州、舞阳县、叶县三地的移民人口分别因不同时地的迁入,而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同时高达总人口数的60%。在裕州方面,乃是以永乐十年(1412)所统计的1.23万作为洪武移民迁入的追认;舞阳、叶两县则有3.42万人。三地(裕州、舞阳县、叶县)总合便有4.65万人,再加上汝州的12.94万人,合计为19.3万,其中约半数为移民,即9.7万。

3 洪武的移民河南-山西移民河南 
 
2、南阳地区
早於洪武二年(1369),明政府即命孔显至南阳地区的鄞州招抚流民,这批流民可能已入籍,却数不详。又於宣德三年(1428),李新回报明政府,透过有司军卫及巡检司的逮捕,送遣山西饥民回归原籍,这些移民亦极可能於洪武年间已经迁入。以南阳等四县的自然村标准化後,得到移民占洪武时期人口的53%,土著占47%。
据《成化?河南总志》载,南阳县洪武时期户均口数达到10.3人之多,而永乐十年户均口数为4.9人,同样不合理的数据亦发生於新野县。由户均口数的高涨波动而论,分县人口数据大有问题。故应修正户均口数为5.5人,计算得到的南阳府人口为5.2万,加上1.7万军户,合计为7万人,方为合理。
南阳地区如同河南其他地区一般,其移民比例往往因为迁民未能及时入籍、或以流民型态寄居其中,致使户数、口数的记载时有讹误。值得一提的,南阳地区的移民中约85%来自山西,馀自江西、山东等地。然於南阳府西部镇平、西峡等县的自然村中却毫无迁民痕迹。
    
(二)、汝宁府
    汝宁府(治今汝南县)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时户数达1179户,其情景并非如洪武四年(1371)汝阳县令杨补之所言,因著战乱所致人烟稀少的反动,短短「三年间瓦屋得百四十楹,茅屋万五千架」, 实有夸大之讹。据顺治十二年(1638)的《汝阳县志》称:「洪武初汝阳编户三十三里,成化间增十六里,弘治间增十六里,弘治末割属真阳,仍存三十三里。」 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33里中有15里属於移民里,其型态散居於其他里中,8个里是於洪武间设置的,馀7者则於成化年间设置。汝阳县的33里,以1里110户记,合计约有3630户。
    诚如《西平县志》所叙:「洪武年间,山西、陜西、河北、山东等省及河南西部人迁至西平者最多。」 而这些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山西、山东、江西。以商城县与金寨县为例,透过41种氏族资料的分析,载明明初前迁入此区者有22族,其中仅有1族是於宋代自江西北部迁入,馀皆为元末明初自山西迁入10族、徽州9族、山东1族、馀其他。这类氏族的迁徙也并非为一蹴即成,仍是经历颠簸的迁转过程。光山情况亦复如是。

四、结语
明初迁民分为民人迁徙、富民迁徙和罪囚迁徙三大类,首类又细分为无田无产者、丁多田少者、自愿应募迁徙者、边疆居民内迁者、起事造反被镇压者、流民迁徙等小类。其中无田无产者属於迁徙者中最贫困,而山西迁移至河南一举,恰恰是属於此类。 
就移民的类型而论,洪武时期的河南地区大体上仍属於一个人口补充式的移民区,但至少卫辉、怀庆、开封和南阳府可归为人口重建式。至於河南西部山区与东南部,史籍未多著墨。
就移民的内容而论,其移民成分相当单纯,大部分的民籍移民来自山西,除透过户口数了解外,裴泽仁於〈明代人口移徙与豫北方言〉文中更提出另一辅助论证,由於山西移民向豫北移徙,其移民後裔至今仍生活於当地,换言之,明季豫北方言基本上即是山西泽、潞两州方言。 让移民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土著豫北。豫北少部分移民则来自江西、山东和其他地区。当然在山西移民主体的驱使之下,不遑有假托附籍等情事,但亦绝非多数。至於军籍移民则较为复杂,河南都司所属卫所包括:宁国卫、安吉卫、彭城卫(即河南左护卫、河南中护卫、河南右护卫之并),部分卫所的屯田或驻地常不得知,亦无法分项细述,唯有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推算估计,以弭缪差。

经过移民的填充,河南的人口,由明洪武十四年(1381)的189.11万增加到弘治十五年(1503)的498.93万,至万历六年(1578)时已达519.36万, 为数相当可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读书丨《安阳洪洞移民》:揭秘“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转载]洪武的移民山东
明初山西移民原因
洪洞大槐树移民与山东人口的构成
山西,亿万华人的老家
「河东文化」明朝南阳人口流动大事件(新店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