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長卷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長卷
       紙本、水墨畫,縱33厘米、橫639.9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卷首殘存一小段(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後人稱爲《剩山圖》,仍保存在黃公望的家鄉浙江省博物館。

卷首殘存 《剩山圖》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長卷賞析

        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1269—1354),本姓陸,名堅,常熟(今屬江蘇)人。父母早亡,被永嘉(今浙江溫州)黃氏收養,故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等。黃公望生平事迹,資料很少,只知道他中年在官衙當過小吏,後因平章張?的案件牽連,坐了幾年牢。出獄後,他看破紅塵,加入道教全真教,並以賣蔔爲生,大約活動于江浙一帶,常常遊曆深山大川,以詩酒書畫自娛。據他在一則題跋中自述:少年時代就開始學畫,並受到畫家趙孟頫的教導(跋趙書《千字文》)。後來主要學習五代畫家董源的畫法,並且他在雲遊四方時隨身攜帶“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遇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黃公望《寫山水訣》)。由于勤學苦練,終于在七十歲以後自成一家,可謂大器晚成。                     

        黃公望的山水畫主要描繪江南秀麗的山川景色,作畫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畫”,落筆喜歡用草籀的書寫方法,筆意非常蒼簡、雄逸。作品有水墨和淺绛(在水墨山水的基礎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兩種不同風貌。據說淺绛山水是他的創造。他的畫在當時就受到很高的評價,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評爲“元四家”之冠,而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尊崇。他的畫風影響明、清二代畫家,特別是清代山水有人認爲是“家家一峰、人人大癡”。如果從畫家師承上看,確實也是如此。

         《富春山居圖》是畫家黃公望的代表作,是畫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爲友人謝無用道士(畫上題字稱“無用禅師”)而作。這幅畫大約在元至正七年(1347),畫家七十九歲高齡開始創作,他在題記中說“三、四載未得完備”,究竟何時完成,已不可考。這幅《富春山居圖》在明清時代受到畫家極高的贊譽,許多畫家(如沈周、王翠等)都有臨仿之作。明代後期鑒賞家、畫家董其昌對它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在跋文中連稱“吾師乎,吾師乎!”可惜,這幅畫流傳到清初,爲宜興吳洪裕(冏卿)收藏。在順治七年(1650)吳臨終之時,竟要家人將他的心愛之物——《富春山居圖》和《智永千字文真迹》“焚以爲殉”。先焚《智永千字文》,再燒《富春山居圖》時,幸而剛把畫投入火中,吳就斷氣,他的侄兒吳靜庵(子文)迅速從火中把畫取出。卷首部分已經燒壞,從此這幅名畫被裁割裝裱成兩卷:卷首殘存一小段(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後人稱爲《剩山圖》;後段是一長卷,仍稱《富春山居圖》。                          

         前段(《剩山圖》)至今仍保存在黃公望的家鄉浙江省博物館,後段長卷(《富春山居圖》)在國民黨敗退時被運往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一幅名畫,一分爲二,分居兩地,真是令人感歎!                           

        《富春山居圖》作者以清秀淡雅的筆墨,描繪初秋時節浙江富春江一帶的山川景色,同時抒發出畫家甯靜淡泊的情懷。過去,人們評介這幅畫往往強調它是一幅“從實景而來的傑作”,甚至說:“現在我們倘若過錢塘江乘汽車到金華去,憑窗而望,西岸的山水就極似他的筆墨”(傅抱石《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這種說法未免失當,因爲人們到富春江遊覽,是無處尋覓到與畫上山川極似的實景,也不可能在“西岸”找出“極似他的筆墨”的例證。因爲畫家黃公望作畫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畫”。而且他的創作思想已超越北宋山水畫家對“真趣”的追求,主張“作畫只是個理字最要緊”(見《寫山水訣》)。所以《富春山居圖》是否是富春山水的實景描繪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心中對山水之理的把握。因此,這幅畫雖然作者以其熟悉的富春江景色爲母題,但采用一種即興、自由的方式流露出感情,顯然畫上山水不是實景的再現,而是畫家心靈和自然合一的形態,意在表達出一種超然脫俗的精神。                          

         現存《富春山居圖》開卷表現江邊景色,接著描繪起伏連綿的山巒,然後是廣闊的江水,最後高峰突起,在江水茫茫中結束全圖。整個畫面景物安排得非常和諧自然,而且富有一定的節奏。在構圖上畫家吸取南、北宋山水畫的構圖經驗,重視大片空白,同時注意近、中、遠景的處理(如開頭一段樹木、坡石、遠山,遠近疏?密安排得錯落有致),但構圖比南宋山水樸實自然,不像南宋山水畫家那樣突出近最,舍去中景,直接畫出遠景的結構靈巧,然而比北宋畫家那種莊重嚴謹的全景式構圖,顯得輕松隨意。畫上表現最精彩的是中段起伏的連山:首先是一座高山,好像近在眼前,連山間的村舍都曆曆在目;接著一座座山巒漸漸向遠處推去,最後看到坡腳一層層地向上、向左方延伸,構成了孤線的律動仿佛衆山由近至遠在轉動,而茫茫的江水始終是那麽平靜。山水相連,巧妙結合,顯示出大自然的節奏與和諧。                          

         《富春山居圖》贏得曆代畫家的贊賞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筆墨技巧。元代畫家趙孟頫以幹筆替代宋人的濕筆皴法,但從他現存的作品看,描繪山峰技法還不太生動。如果說《鵲華秋色圖》中的山峰還受到實景的限制,那麽從他的《水村圖》等畫來看筆法雖然簡潔概括,但不如《富春山居圖》抒寫自由,筆墨精妙。《富春山居圖》以單純樸素的筆墨,表現出豐富的藝術內涵。正如清代畫家恽南田所說:“凡數十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茫,變化極矣”(《瓯香館畫跋》)。從畫法上具體說,這幅畫山石用幹筆披麻皴,並在山的脈絡上加上墨點,描繪出山巒的層次和質感。近樹用幹筆勾皴點畫,姿態極其優美,尤其松樹,松針不用傳統的放射形細線表示,而以幹筆濃墨點繪,既概括又生動。遠樹叢林多用橫筆“大混點”爲之。在濃重的樹葉、苔點和淡墨遠山的對比之下,山巒顯得非常明潔,給人以秋高氣爽之感。畫家用筆如寫行草,中鋒、側鋒、尖筆、禿筆夾雜混用,筆法輕松灑脫,洋溢著一種豪邁飄逸的氣質,筆墨線條呈現出濃厚的抒情意趣,因此《富春山居圖》成爲元代寫意畫風的典範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 (豆瓣)
國立故宮博物院「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山水合璧特展 最佳導讀—美學大師 蔣勳新作
[精美图库] 《富春山居图》长卷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他的一幅画被称作“画中之兰亭”,曾毁于战火,现保存下来的残卷却分隔两岸
桐廬詩\陸春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