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东:无论你多任性,终究也摆脱不了自己的本性。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又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个“道”原则上说,就是率性之谓道的道,当然在这里可以引申为更加宽泛的道理,天道等含义。须臾是片刻,极的时间的意思。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说,所谓的率性之道,就是人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那条道路。如果能够离开的,那就不是率性之道了。

 

这个解释听起来有点怪,因为我们可以这样的来形象的理解什么是率性之道,它就如同由我们的天性出发,对外来事物做出的最直接的反映。但是,我们说这是一条并非人人都能的而行之的道路,否则就不用再“修道之谓教”了。为什么又说这条路是人一刻都不能离开的呢?

 

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们虽然在现实中,往往走的并不是这条路,而是另外一条弯弯曲曲的路,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选择那样的一条路呢?是有人就喜欢有直路不走,偏偏喜欢走弯路吗?当然不是,根本的原因是,他看到的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一个扭曲错位的影像。本来人家说了一句很平常的话,结果到他那里成了对他的侮辱,于是会做出令旁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在他看来,或者就他本人而言,其实也是率性而为。

这就是说,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无法脱离率性之道,因为他无法摆脱他的天性,无法摆脱他的基因。

而导致它出现偏离的,是他对事情的本来面目,事物的本质的认知能力。看得足够清晰准确,就会选择正确的道路;看错了,那么就会走出一条在别人看来极为怪异,甚至诡异的道路。

但是,无论是自己的天性,还是事物的本来面目,都不是以我们个人意愿为转移的,所以,任何背离本性的,背离率性之道的行为,最终都不能长久。这就我们要说的第二个原因。

 

第二,所谓“可离”并非一时的分离,而是长久的离而不归,分而不合。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特点,它不是一时一事论是非,而是就着长久看成败的。

一时的分离,固然是可以出现的,但是长久是不可能的。既然不能长久,又何必让它发生与出现呢?

所以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看到两点:

第一,原则上说,人在任何时候,即使是他犯错误,走错路的时候,也仍旧无法脱离率性之道。

第二,促使人们走错路的那个原因,其实是对事物的判断与认知出现了错误。

 

一句话,无论你多任性,终究也摆脱不了自己的本性。



推荐热读《原易》,《周易》解读力作,读易必备工具书

推荐朱东老师国学微课堂《三字经精读深解100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中的经典语句赏析
趣谈天津道路,乱中有序,您了可别走错了
多情必至寡情,任性终不失性
10.不以欲念去扰乱本性的问题
朱东:中庸的根本在于率性而不任性
正确看待中庸之道,要勤修才能达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