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随文动,读懂人物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教学设计例谈

苏教版第九册《诺贝尔》一文,在诸多老师的口中颇有微词,因为只是一篇简单的人物介绍文章,在语文课本里作为经典范例呈现给孩子,它似乎缺少语文的味道。的确也是,这是篇写人的文章,文字平实,简单,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第三者的冷静,不容易激起人的共鸣,这也是我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但,细细读来,这样一篇写人的文章,选择了最为典型的事例———发明炸药来彰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彰显人物的内心世界,脉络非常清晰,主题非常突出,因此从人物的典型事例入手进行整篇文章的教学,却更能彰显出高年级语文篇章教学的特点,直击阅读与习作。


虽说这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但设计必须呈现出它的整体性,因为是对一个人的完整把握。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是需要过程的。世间万物,有相通之处。生活中如此,从书中读人时也是如此,因此孩子们从文章中认识诺贝尔的过程,就像和人与人之间彼此认识、彼此发展过程,两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如下四个步骤:

首先,开门见山,从课题中与诺贝尔初相逢。

读题后,首先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抛出“听说过诺贝尔吗?”一问,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课前预习所得知识,进行生生交流,目的为调动学生上课之初的积极性,为学生能够迅速走进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从而架起了解书中人物的桥梁。这个过程简洁明了但却必不可少,因为与人相逢,须得简单了解。

▼  


其次,删繁就简,从事例中与诺贝尔相识。

文章比较长,一点一点的切入较为累赘,课前有些担心,这么长的文字,孩子们能充分读懂吗?所以在第一课时中,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梳理课文的生字新词,抽查课文的重点段落朗读情况,让学生亲近文字,消除陌生感。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的环节,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握住诺贝尔的一生中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典型事例,为下面的对诺贝尔形象的理解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略读第一段也是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但不可或缺。因为这一段既是对教材详略的处理,也是陪着学生逐步进入文本的过程,从对诺贝尔的怀念起步,渐渐走向诺贝尔的内心世界,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对诺贝尔形象的认知规律。有相识,才会走向相知。

第三、潜心会文,在细节中与诺贝尔相知。

1.首先了解诺贝尔光辉一生。

文章略写,教师也略讲。教师在学生对人物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有意识的补充拓展,以ppt的形式条文式呈现出诺贝尔一生的成就,这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高位思考的举动,此举意在把文章读厚,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起来,也能使人物形象渐趋丰满,对下文把握人物情感发展脉络作下了铺垫。

2.其次重点阅读发明炸药的过程。

 


文章详写,教师也精讲。“诺贝尔是个怎样的人?”是本堂课的一根线,串起了整篇文章,其中细细品读典型事例,体会人物形象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处理文本的方式都有不同。

第一阶段,发明液体炸药阶段。诺贝尔为梦想而努力,带领学生从小时候的诺贝尔的行为举止心理出发,以同龄孩子的身份换位思考,体悟小诺贝尔爱发明、善思考的形象。

第二阶段,发明固体炸药阶段。这段文字中诺贝尔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形象非常突出。因此这个教学片段中,继续围绕“诺贝尔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进行逐层讨论。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抓住“毫不气馁”,多角度多层次理解———①“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②联系上下文看看他为什么这样做?③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诺贝尔?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的同时花开无痕地引领着学生一层层深入,一步步走进人物,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其次,创设情境,大胆想象。语文之美,在于想象之美。本环节通过创设“诺贝尔的实验室爆炸后,朋友、亲人、邻居会怎么劝他?”这一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表达,在表达中感悟,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落痕迹地揉合到了一起。第三是体会语言的内涵,再朴实的文字用心去读,也能读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这段文字的品析过程中,有三次读,第一读,读“毫不气馁”这个词,词语有温度,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多遍读词,读出的不仅是词的内涵,还有人物的内在;第二读,读爆炸场面,在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自然引读此处,将教师的过渡与课文有效衔接,合为一体,亦为下文想象说话作好铺垫;第三读,在品读完此段文字的基础上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人物精神的熏陶,真正起到了入情入境的效果。三读层层推进,从语言文字中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人物形象。

第三阶段,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阶段。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让学生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通过描写爆炸发生时候的紧张、危险的文字侧面体会诺贝尔的勇于献身,将生死置之度外。


3解读诺贝尔遗嘱。

文章最后一小节简述了诺贝尔立下遗嘱的事情,这是对诺贝尔形象的一种补充,处理该段文字,看似了无痕迹,却在重磅出击,为的是从诺贝尔遗嘱的解读中丰满诺贝尔的形象。多媒体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整个片段的学习是在音乐的背景下呈现,首先以讲述的方式切入诺贝尔奖,然后为学生展示像他一样为世界科学做出贡献的诺贝尔奖,最后巧妙地插入全班同学的照片,不落痕迹地落实了理想的教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

总而言之,课文主体部分的设计让学生从具体事例出发,将文中的语言文字作深度解剖,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真正认识诺贝尔,与诺贝尔相知。

 


第四,蓦然回首,用小传与诺贝尔相守。

真正的相守是平淡的,此设计选择了用最平淡,最朴实的小传的方式重温诺贝尔,通过简单的介绍告知孩子写小传的方法,因为小传是未曾接触过的形式,因此,教师呈现出两种类型的范本,让学生面对范例,从课文中选取信息,利用本堂课所得进行当堂练习,简单,方便,易行。其实,这不仅是一次练笔,也是一次对人物深刻了解、相知相守的过程,更是是对学生学习课文目标达成度的最自然的检测。


学文的过程,是与诺贝尔相逢、相识、相知、相守的过程,这样的说法一定还值得推敲,但这么譬喻,只是希望,这样的解读,这样的设计,能够让这篇课文更美丽一些,能够带来学生的感动,能够让孩子们在这堂语文课上,与诺贝尔的精神相恋一回。





      扬州市语文高研班以“安身立命,回归原点”为宗旨,以理论的支撑,一线的立场,实践的取向作为办班的基本原则,努力打造一支在语文教育界有影响、学术上有成就、教学上有地位的专家型语文教师队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二)
借力随文练笔,推进读写和谐交融
第二届全国青语赛课:《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精读讲解)
“教什么”与“怎么教”一样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