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本帮的八宝饭出自他的手,老饕们还记得吗?

视频时长 4'48''

今天来给大家说个故事。

在上海动物园对面,有个阿山饭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它就在那里,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个体户餐馆,三十多年过去,依然在那个位置依然是同一个主人。在那个“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高速发展期,这个店和店的主人却像凝固了一般。

我们九零后的摄像对着饭店那面挂着各种合照牌匾媒体报道剪报的墙,评论道“就像个历史博物馆”。很多老饕、文艺家和媒体来过,在那个以书面文字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年代,留下墨宝和照片,连同标志性的手写菜牌,变成了如今店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现在纸媒少了,阿山饭店的这一面墙,也渐渐静止沉淀了。

饭店主人姓薛名胜年,大家都叫他阿山,长年累月穿解放鞋,厨师服里是雷打不动的格子衬衫,最大的爱好就是靠着墙坐在桌边,笃悠悠地抽红梅烟,一天能抽五包。他是饭店唯一的大厨;算上他,一个伙计,一个帮手阿姨,一个洗碗工,店里总共四人。曾经有过两个徒弟,一个独立门户了,一个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老师傅脾气犟,就再也没有找过任何厨房帮手,再多的客人,最多的菜,都是自己一人一手在厨房里完成。

他以店为家,工作休息、吃饭睡觉,都在这里。饭店一侧有间贮藏室,里面放着铺盖,饭后搬出来往饭店地上一铺,就开始休息。

饭店的菜牌三十年如一日,都是耳熟能详的本地家常菜,草头圈子、红烧划水、走油肉、糖醋排条……在其他地方,我们也能吃到这些菜,但阿山的手艺就如这间店一样,是这个时代之外独立的,每个八十年代及之前生人都能从中重温记忆里的味道。

你可以说它是“落伍”的,是“跟不上潮流的”,但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变”,在全民“与时俱进”的当下,“不变”“坚持”反倒成了珍贵。

换个词,这就是——传统。

阿山的猪油八宝饭

市面上有许多五花八门的八宝饭,但所谓“八宝饭”最重要的,是糯米饭——软硬适度,黏干恰当,且有嚼劲。

上海本地八宝饭讲求的是“重油重糖”,新鲜熬好的猪油可谓标配,无论是炒豆沙,还是拌糯米饭。除油水,猪油的妙处还在于它的香味,用阿山师傅的话来说,无论是拌出来的饭还是炒出来的豆沙,都是“鲜洁”的。(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懂这个形容词的意思,“鲜”字本身就是中文才有的表达,这里又加了个“洁”字;我母亲外婆偶尔会用到这个词,我意会下来,应该是一种新鲜干净的味道,很轻盈,是中央厨房产品到达不了的口感。)

在拍摄时,饭店的常客说,“八宝饭不是阿山做得最好的。”小到一个八宝饭,依然自己手做,熬猪油、煮红豆、沥豆沙、炒豆沙,这份匠心就是我们讲这个故事的最大也是最真实的理由。

点击标题下方“橄榄视频”,订阅频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着这张美食地图,你就是最有口福的景芳居民!(上)
除夕夜必备甜点——八宝饭
一片吃心
少了豆沙猪油的八宝饭还能不能叫八宝饭?
我做的团团圆圆八宝饭(详细步骤+图解)
猪油八宝饭的做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