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漳州民间发明家 造车造船造飞机

外形像船、有3个轮子的这辆车,能在路上跑,也能在水里游。

    上个月是今年的诺贝尔颁奖季,瑞典诺奖委员会陆续公布2013年诺贝尔各大奖项获奖名单。就在人们敬佩获奖者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时,有那么一部分人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发明或作品。在漳州,有许多民间“爱迪生”,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工作中的一个经验总结,都可能激发他们的灵感,从而成就一个新发明或新作品。

    “80后”怀揣飞机梦 16年连造2架飞机

    华安男子黄金坤今年33岁,却在16年内造出2架飞机。

    1996年,初中刚毕业的黄金坤在去厦门看姐姐的路上,第一次见到飞机。同一年,他在杂志上读了中国农民造飞机第一人刘亦兵的故事,由此萌发了造飞机的梦想。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要造飞机谈何容易。资金匮乏、知识紧缺、家人不理解,成了“拦路虎”。为了梦想,他曾一天干3份工,服务生、帮厨、运输工……只要能赚钱;闲时则研究如何造飞机。2006年,他花1000元买来一台报废车的发动机,又四处逛市场买了几百元的废旧镀锌管,花钱请电焊工帮忙,用了半年多的时间,造出第一架飞机,命名“开拓者号”。但由于飞机太重,首次试飞以失败告终。

    通过总结第一次造飞机的经验,黄金坤着手造第二架飞机,他回忆说,“线路是最大的障碍,我真不懂怎么装”。通过咨询各地的航迷朋友,搜集研究网上资料,选购材料,最后请小车线路工完成安装,去年11月,第二架飞机面世了。这架单座旋翼机高2.67米,长5米多,重200多斤,最大速度每小时80公里;装备50马力的发动机,转速每分钟可达6500转。黄金坤表示,这架旋翼机比第一架飞机具有更高的安全系数,“由于采用旋翼机和直升机结合的设计,即使飞行时发动机熄火,也能以较慢的速度降落,而且它的抗风性比较强”。

    “用了3年多时间才完成,总造价达七八万元。”他说,试飞是他下阶段要做的,等飞起来后,他打算再造一架飞机。

    16年的坚持,同时打3份工的艰辛,在黄金坤看来,“一切都很值得,因为别人都没有走过的路,我走过,而且我走过来了!”最初村里人嗤笑他的想法是天方夜谭,家人明确反对;如今家人渐渐理解,母亲经常到漳州市区探望他。而且在制造第二架飞机的过程中,他的发明灵感得到激发,如今他已有3个专利在手,这全是造飞机的意外收获。

闲暇时,黄金坤都会摆弄他心爱的飞机。

    钟表修理工不简单 自学修车自造摩托

    在龙海市白水镇白水村,有村民这么评价今年42岁的蔡文中,“只要你说一个概念,没有他做不来的东西”。

    蔡文中是当地村民,15岁时在白水镇区跟人学修钟表。3年后,他放弃所学的技艺,花10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在家自学自行车维修技术,办起自行车修理店。又过了3年,摩托车逐渐成为村民的代步工具,他掏出2000元购买旧摩托车,拆了装装了拆,自学修理摩托车的技术。这次,他的举动未被认可反被取笑:“小学五年级都没毕业,还想自学修车,白日做梦。”甚至连他的父亲都劝他,要脚踏实地一点。然而不服气的蔡文中执意找来一些书籍,反复比对说明书研究。两年后,他的修车技艺在当地小有名气。

    1995年,蔡文中萌发了自造摩托车的想法。白天修车时,他格外留心各类零件,晚上则设计图纸,翻字典查机电术语。蔡文中回忆说,摩托车除了轮胎、扶手、后视镜、车架等二手成品件外,其他的小到螺帽、车轮骨架,大到发动机和刹车系统,都由他自己动手制作。考虑到舒适性,他特意把两个轮子弄成前大后小。为了防止骑车人被烫到,他将排气管设计成小排气管,在排气管内设计了一个隔热层,即使车子骑得再远,排气管都不会发热。3年后,一辆自造的摩托车呈现在世人面前。试车时,村民一片哗然,至此,村里再也没人说他不务正业了。

    8年前,蔡文中转行做食品机械。因为有大量的车辆维修技术做基础,他做起食品机械也是手到擒来。现在食品厂车间内整个流水线的机器,他都做得出来,如食品搅拌机、油炸锅等的设计都由他独立完成。蔡文中说,他打算为油炸锅的制造技术申请专利。

    农民重组改造摩托 设计出水陆两用车

    龙海榜山镇43岁村民陈国宏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水平。13岁时,他就跟随父亲出海打鱼,船上的零件坏了,都是自己修理,因此他逐渐掌握了船只维修的技术。他发现如果能设计一款在水陆间来回穿梭的两用车,干起活来会方便许多。

    去年5月开始,他凭着经验和感觉,将一部摩托车拆开与各种铁块和零件组装起来;5个月后,一部外形像船,可又“长”着3个轮子,尾部拖着一个螺旋桨的水陆两用车“横空出世”。这部车长4.5米,宽1.6米,总重量1500斤,可载重0.5吨,陆地最高时速70公里,水面时速4海里。陈国宏说,整部车的核心部分——发动机、油箱、坐垫,全部是摩托车上的配件,只是车把换成了汽车的方向盘。

    去年10月8日,陈国宏驾驶着两用车驶向九龙江,入水后他离开驾驶室,来到车尾,启动尾部的螺旋桨,两用车在江面上畅快地行驶着。首次试航就获得成功,这让他很受鼓舞。

    为了给自己的发明正名,陈国宏决定为两用车申请专利。漳州市科技局的技术人员对他的发明给予了肯定。今年6月,两用车取得了外观专利,发明专利还在审批中。厦门某专利代理机构工程师汤云武认为,这种车在清理水葫芦、水面垃圾、救灾等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15年过去了,如今蔡文中自造的这辆长1.9米、高1.3米左右的摩托车虽然外观有些陈旧,但性能没有老化。

    ■相关链接

    民间发明无处不在

    除了以上所说的3人外,漳州民间还有不少发明达人,他们用自己的发明帮助了许多人。

    乡亲电器遭受雷击 他造出电子避雷器

    陈达辉是漳浦石榴镇梅西村村民,自幼酷爱电子技术。从小到大,他见到许多乡亲的电器遭受雷击,损失严重,决心研制一种农村实用的自动电子避雷设备。经过5年的研究攻关,他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避雷器。2007年,电子避雷器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填补了我国实用电子避雷技术的一项空白。

    小番茄加工很麻烦 他发明自动分拣机

    蓝明结是漳浦湖西畲族乡顶坛村农民,当过兵,学得一手修机械的手艺。他发现小番茄果粒分级加工浪费人力,且碰伤程度大。经过画图、理论分析,2005年10月他制造出一台自动分拣机。经过试用,他发现有不好操作等缺点。2006年1月,他造出改进型机器,通过试运转,原先需用20个工人,现在只需6人,直接节省了14个人力。

    修抽屉被滑槽触动 他悟出医学新发明

    漳州市175医院骨科医生林达生,在一次修理抽屉时,被抽屉上的金属滑槽触动,不久,一块固定骨折的滑动钢板诞生,它由两块钢板组成,一块钢板为抽屉状的凹槽,可以让另一块钢板嵌插在槽内滑动。2007年底,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他成为国内外提出胯骨骺滑动钢板固定治疗儿童、青少年复杂骨折新理念的第一人,目前已帮助了许多名患病儿童和青少年。

  相关新闻:缺钱缺平台 发明达人期待“梦工厂”

因为专利还未获得审批,担心水陆两用车被盗或爆胎,陈国宏只好把车轮卸了。

   据统计,去年漳州市全年申请专利2868项,授权专利2035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和12%以上,发明专利年均申请量增长率达到15%以上,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例逐年提高,其中包括民间发明家在内的非职务发明占了很大一部分。在漳州,民间发明家是一个较大的发明群体,但他们又是一个尴尬的发明群体,他们的发明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许多发明或者专利最终成为“垃圾专利”。

    尴尬

    发明不被看好 唯恐变成废铁

    在飞机痴黄金坤位于漳州市区学府路湖内新村的出租屋里,他造的第二架飞机与他一样蜗居在狭小的房间里,根本无法将飞机两片长达6米的旋翼装起来。因为找不到好的时机,试飞的计划一直搁置着,飞机从去年造好至今已“蜗居”近一年。与他仅一墙之隔的邻居,无人知道隔壁房内有个“大家伙”。黄金坤说,在漳州他的飞机受“冷落”,但在河北廊坊等一些北方的城市,许多人都看好他的飞机。因此,他会打工赚钱北上,寻找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向对方请教。

    而10多年前,历时3年时间自造摩托车的蔡文中,一直舍不得出手自己的摩托车,现在摩托车虽然还能骑行,但由于上不了牌,不能上路跑,只好“雪藏”在机械厂房的角落里,至今已是15年。对此,蔡文中十分感慨,他很喜欢周立波,因此想上“中国梦想秀”叫卖他的摩托车,并将拍卖所得捐给希望小学。

    去年6月7日早报A19版曾报道,漳州市区“技术宅老爸”陈三立凭着感觉,自造了一台黄金叉车。但让他遗憾的是,至今都没有人来看过他的叉车。为了让叉车充分被利用,他将叉车寄放在一个开棉花厂的朋友那里,借其使用。即使造出了叉车,空有一身技术的陈三立,却始终找不到工作,他非常希望有机械制造方面的厂家可以看重他的技能,助他找到一份工作。

    手持多个专利 却找不到“婆家”

    家住芗城区东铺头街道的卢俊卿老人,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自主发明了“地表雨水渗透器”,并在去年获国家专利,对此今年5月25日早报A10版做了报道。这是他的发明第四次获国家专利,第一次是1993年发明的“多功能悬浮式游泳辅助器”、第二次是1994年发明的“厨房多用双刃刀具”、第三次是1995年发明的“塞子刷”。虽然手持4项发明专利,但卢老现在最发愁的是,自己的发明没有遇到“伯乐”。

    与卢老一样发愁的黄金坤,目前手中握有3项发明专利,但无一项被企业相中。他说,现在他又通过飞机产生了30多种发明的想法,倘若资金充足,一定都要申请专利。

    没有申请专利 担心被人窃取

    水陆两用车发明人陈国宏说,现在这辆车就放在家门口,没遮也没挡。今年6月,他为水陆两用车取得了外观专利,但发明专利目前还在审批阶段。“曾经有个来自龙海一家船厂的人员偷偷来我家门口,拿着相机拍照。”陈国宏十分担心自己的发明被人窃取。

    诏安古稀老人林天招,淘废品造出一辆太阳能汽车,老人说自今年5月3日早报A17版报道后,就有来自泉州、浙江的两家电动车制造公司与他商谈合作的事宜。老人心想,车子刚发明出来,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所以一一婉拒了。老人坦言,他很想为自己的爱车申请发明专利,但因年事已高,加上家境条件困难,申请专利的想法一再搁置。

    与其他发明家不同的是,蔡文中切切实实地将自己的发明技能运用到生产当中。8年前,他开始从事食品机械制造。目前,他已经为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的食品加工企业制造了多台油炸机、膨化机等。不过因为自己设计的机械均没有申请专利,他很担心会被其他人仿造。

黄金坤造的第二架飞机与他一样蜗居在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两片长达6米的旋翼根本无法装起来。

    探因

    发明过程多无产出 农民无钱再去投入

    据了解,许多民间发明家都为了发明倾其所有,要么不被人看好,要么即使拿到专利也找不到买家。发明和专利无法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是导致农民发明家境况尴尬的最大原因,厦门市某专利代理机构专利工程师汤云武说:“创新发明的过程大多是只投入没产出,等到产品研发成功,农民已经没有钱再去投入”。如汤云武所言,诏安老人林天招在制造太阳能汽车时,因为不懂相关技术,配件的选择常常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最终确定,高额的返工费对他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对发明的期望过高 信息渠道相对狭窄

    不少民间发明的灵感来自于生活和生产中的琐事,有时会被戏称为“耍小聪明”,发明出的产品市场推广价值有限。漳州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称,许多取得发明专利的民间发明者常常对自己的发明期望值过高。自认为自己的发明独一无二,在买家欲购买时,常常开价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此外,由于民间发明家很大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对于信息获取渠道相对狭窄,对专利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对于专利行情了解更是一无所知,开价太高,拒人千里;要价太低,又怕吃亏,只好感叹“没有伯乐”。因为担心自己的专利被人仿冒,有些人便小心翼翼地将发明“束之高阁”,专利也就逐渐变成了“垃圾专利”。

    发明常与市场脱节 缺少展示交易平台

    “农民发明家往往是出于兴趣爱好或对某些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大多没有从市场需求出发,没有了解清楚当前其所研究领域的技术发展程度,所做的发明常常与市场脱节,或者市场上已经有比它更先进的技术。” 汤云武说,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农民发明家的创新成果技术成熟度不高,有不少甚至只是一个创意或构想,而投资方需要的是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的技术或工艺。此外,目前发明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企业不能直接使用。同时,社会也缺少民间专利发明的良好展示、交易平台。

  对策

    成立知识产权协会 提供平台牵线搭桥

    漳州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农民搞发明创造,靠一己之力实践科技创新,应该提倡鼓励。他们的发明创造来自实践,实用性较强,但要转化应用、实现产业化,遇到的困难远比预想的多,社会各界都应该理解支持他们,帮他们一把,促使他们的发明早日造福社会。

    农民获得专利很难,要让专利给农民带来实惠更难。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农民发明家作为一个科研群体,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需要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形成帮助他们推销专利发明的合力,同时牵线搭桥,组织专利项目到外地进行推广、对接,提供合作渠道,促进专利技术的转移与扩散。

    为此,去年4月19日漳州市成立了知识产权协会。该协会是由漳州市拥有知识产权、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组成的社会民间组织构成。协会的成立有助于促进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通过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登记版权等形式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产权的引进、转让、实施和保护。

    借助相关优惠措施 支持引导民间发明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对科技投入,为发明人和企业“做媒”,将发明人和企业家结成共同体,把发明和经营相结合,引导专利发明向生产力转化;建立奖励扶持机制,通过加强社会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设立科技奖、经费支助等方式,让更多的民间发明家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鼓励,进而促进民间发明的科技进程。

    据了解,今年漳州市知识产权局与漳州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关于贯彻《福建省专利申请资助办法》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授权发明专利按《福建省专利申请资助办法》的规定资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可享受职务发明600元、非职务发明400元的资助;外观设计专利不予资助。

    ■记者手记

    梦想需要坚持也需要尊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众对民间发明家们的奇思妙想,不再像10多年前那样认为是不务正业。但是在逐渐被理解和认可的同时,一些发明者仍然很困惑,因为自己的发明创造无法转化,成了养在深闺中的“闺女”。

    民间发明家中,真正成功的人并不多。困扰他们的难题,不仅有资金困难、理论知识缺失,还有对专利法规和知识的不了解等等。有些人可能半途而废,但让人欣慰的是,很多人仍在坚持着。

    能否将发明真正物化,或者能否从中挣钱,不是衡量这些民间发明家的唯一标准。他们的发明梦想,需要尊重;他们坚持梦想并付诸行动,值得尊重。而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民间发明家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继续他们的发明梦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民间发明家没得到应有重视
来自1865年的各种空想发明
最强民间牛人发明,不申请专利可惜了
世界上与“神”最近接的男人
中松博士的发明
专利的诅咒:是什么让天才发明家们止步不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