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 以“无”和“有”还是以“无名”和“有名”断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是《道德经》通行本第一章的第二段。 这一句有不同的版本,主要是断句的不同。 河上公、傅奕本都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本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与名及天地之间没有标点,有与名及万物之间也没有点断。 竹简本无此章。 帛书本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万物取代天地,断句是“无名”和“有名”。 “无”还是“无名”? “有”还是“有名”? 断句不同,意思完全不一样。 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 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河上公认为,“无名”是道,“有名”为天地,那么这一句又可以解释为:“道是天地之始;天地是万物之母。 ”这与后面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矛盾。

王弼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王弼的注解不是很明确,有点模棱两可。 不过,他说的“无名”“有名”的“名”还是名称的意思,不是命名。

余秋雨译:“无,是天地的起点。 有,是万物的依凭。 ”他以无和有断句。 不过,“名”译为“是”,“母”译为“依凭”,不是很恰当。 (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7页。 )

刘笑敢说:“'无名’即宇宙起源之不可道、不可名,亦即不可认识的一面或无法回溯的初始阶段;'有名’即万物之宗之可道、可名,亦即可以认识的一面或万物生发之后的阶段。 …… 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无名’表现了宇宙之无限的特征,而'有名’则表现了无限中所含之有限。 ”(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98-99页。 )他主张“不以'无’、'有’断句。 ”他的说法很像王弼的注,理论之理论,也有点玄。

陈鼓应译:“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7页。 )他说得很明确。

仔细推敲这一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关键是对“名”这个字的理解。 “名”在《道德经》中大约出现了22次,12次为名词,即名称,如:“始制有名”,“无名之朴”,“道隐无名”等;10次为动词,即命名,如:“名曰微”,“强为之名曰大”,“可名于小”等。 “名”与“有”、“无”的合作不多,也只能作名词。 除本章外,“无名”和“有名”在《道德经》中分别为4次和1次,而“无”单独出现了100多次,“有”也达80多次。 这说明“无”和“有”这两个概念才是老子要说的主体,而不是“无名”和“有名”。 再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样断句,句子不完整,缺少动词谓语,读起来也不顺口。 所以,“名”在这里是谓语动词,命名的意思。 这句翻译为:

无,命名为天地的开始;有,命名为万物的母亲。

“无”还是“无名”? “有”还是“有名”? 这是一个争了上千年的问题,至今尚无统一认识。 不过以“无”和“有”断句,理由更充分:一是古文以单音单字为主,多音节词用得很少。 比如“学习”一词,古代学是学,习是习,分开单独用的。 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是求学;习,是复习。

二是老子熟读《易经》,“无”与“有”是哲学概念,是“阴”与“阳”哲学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如果是“无名”和“有名”就讲不通了。 如第二章“有无相生”,或不是“有者”“无者”相生。 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不能说成是“天下万物生于有者,有者生于无者”吧?

三是从句子成分来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和“有”是主语,“名”是谓语,“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是宾语,句子完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和“有名”做主语,谓语没了,句子不完整。

本章对现代人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就是老子讲的“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 “无”与“有”应源自《易经》的阴和阳。 《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哲学著作。 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史(相当于现在文化部长兼国家图书馆馆长)熟读《易经》,精通易理,巧用八卦。 八卦成像就是:“易有太极,始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两仪即阴阳。 《周易》《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还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很明显“有无”对应着“阴阳”,“道”对应着“太极”。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就熟读《道德经》,并巧妙地应用于革命实践。 在井冈山时期运用《道德经》“以柔克刚”的原理总结出了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在延安时期著有《矛盾论》这一哲学著作。 《矛盾论》中说: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吻合;其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与《道德经》的“反者道之动”又一致。 因此,《易经》的阴与阳,《道德经》的无与有,《矛盾论》的矛与盾是一脉相承的,都述说事物的两个方面,对立而统一的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试解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
被篡改的《道德经》第一章:什么才是真正的玄?
站在《易经》的角度看,《道德经》主要讲了三件事
《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如何理解?
研读《老子》有感
道德经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蕴含人生大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