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投粽祭屈原的故事可信吗?

投粽祭屈原的故事可信吗??

包粽子是不灭的上海弄堂风情。所谓不灭,并不是说真的不会消逝,事实上现在的上海弄堂里,阿婆阿姨们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包粽子的情景早已定格在泛黄的老照片上,但这个场景,将永远镌刻在上海人的记忆深处。

包粽子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印象,今天吃个粽子当然不算什么,也不一定要等到端午节那天,但每次吃到它,彼时的种种细节就会涌来眼前。许多风味之所以在我们品尝它时会突然激起感情的涟漪,其实是通过食物的媒介,想到了远去的亲人。
是的,小小一只粽子附丽着许多匪夷所思的传说。比如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帮助吴王夫差强国复仇,但最终被吴王杀了,被抛到江里,化为涛神。苏州至今留有一座寂寞的胥门。再比如纪念曹娥,曹娥的父亲是个神职人员,属于巫师一类的游民,放今天就算“大师”,有一次他在江边作法迎涛神,一个浪头打过来,“大师”瞬间被卷入江中,不见踪影,这可以算一次不幸的工伤事故。但曹娥这个姑娘真是孝顺,沿着江岸边哭边寻找父亲,找了七日七夜也没找着,于是投江自尽。传说是这样的:村里的父老乡亲发现她的尸体浮出水面时,居然还背着父亲!这个故事当然不能用今天大家都知道的科学常识来解读,它体现了民间传说极度夸张和反自然的特征,也许因为如此,后来才传遍了整个汉族地区,这条江也就叫曹娥江了。好几年前我在浙江上虞见过这条江,平静,混浊,水流湍急,但不算开阔,江边还有外观红红绿绿的曹娥庙,更多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贴了瓷砖的楼房一溜排开,气势不凡。
不过,以上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说不上感天动地,君臣、父女之间的关系还可能被今人误读,只有屈原的故事最具影响力。“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汩罗,人饬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这是《荆楚岁时记》里的记载,表明从汉代开始,人们将五彩丝线包裹的粽子投入江内祭祀屈原。不过我注意到,比《荆楚岁时记》早几十年问世的《续齐谐记》里已经有记载了,八卦精神更足,南朝梁代的文学家吴均先生是这么说的:楚国人祭屈原的食物原先是装在竹筒里的,类似今天云南的竹筒饭。屈原投江后三百年,东汉建武年间有个叫欧回的长沙人,大白天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每次祭我的食物都被可恶的蛟龙抢去了,今后应该用楝树叶子塞在竹筒上面,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最怕的。欧回就按屈原所言做了,于是粽子就横空出世,成就了世代相传的中华美食。
吴均先生放在今天,应该是畅销书作家,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书里编了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比如田真兄弟三人分荆的故事,张华识别斑貍精故事,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灾故事,七月七日织女渡河会牛郎故事,还有这个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故事等等。这些故事在古早时可以开启民智,也有助于确立三观,因此常为人们引作典故,写进文章里为自己壮胆提气。但鲁迅先生不买账,在《古小说钩沉》中说:“吴均书系续无疑书而作,所记多为怪诞之事”。这里的“无疑”,是《隋书·齐谐记》的作者无疑先生。
不过中国的老百姓自古以来就爱听荒诞不经的故事,八卦精神不是一天炼成的!放今天你看看,许多新闻不也像志怪小说吗?甚至更加志怪,更加荒诞,嘿嘿!
千百年来,在民间话语层面,屈原与端午的起源最为铁板钉钉。小时候听老师说起端午节吃粽子这一民俗的形成原因,似乎就是拜屈原老先生所赐。但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火红年代,老师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的,尽管我还弄不懂屈原为什么得不到楚襄王的赏识就一死了之。同时我还在心里打着小鼓: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老头子还在水底下躲着吗?
前不久学术界对屈原投江的原因作了颠覆性的解释,结果遭到反方意见的猛烈攻击,很快缴械了。看看,历史的结论是很难更改的,那么大家就以游戏精神视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五月初五是端午,祝福您安康幸福!
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不光与粽子有关
端午起源并不是纪念屈原?粽子还能做成魔方形状?
「文化溯源」端午应该“安康”还是“快乐”?看古人怎么说……
这些常识,你知多少
端午节来源的六个历史故事,你知道几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