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义“经方世家与《包氏医宗》”


《经方》杂志

第20160529期

作者/张义   成都中医药大学09级研究生


一、经方家略举

历代中医名家几乎无不精熟《伤寒论》,推崇医圣之方为经方者自然不在少数,然而以六经辩证并以经方处方者,则是凤毛麟角。邓铁涛在《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提到并做了简介的近代经方学家有:陆懋修、唐宗海、陈伯坛、曹颖甫、包识生、恽铁樵、祝味菊、陆渊雷、谭次仲、闫德润、余无言,尚有四川吴棹仙,陕西黄竹斋等。黄煌教授认为:“经方家是指以善用经典处方为特色的名中医群体”[1],当然也是一个传承经方的名医群体。黄煌在其经方论坛网上,简介清代至今已故的经方名家如下:喻嘉言、舒驰远、柯韵伯、徐灵胎、尤在泾、陈修园、陆九芝、郑钦安、易巨荪、黎庇留、余听鸿、汪莲石、莫枚士、范文虎、陈鼎三、陈伯坛、曹颖甫、包识生、祝味菊、陆渊雷、余无言、吴佩衡、徐小圃、陈逊斋、周连三、武简侯、朱莘农、张岫云、夏仲方、赵寄凡、叶橘泉、陈慎吾、陈会心、胡希恕、翟冷仙、岳美中、赵锡武、陈达夫、姜春华、范中林、宋孝志、门纯德等。前者以著作贡献得名,后者大概多因有医案而著名。

而能二次都提到的其中就有包识生,然罕有知之者,唯有兰福森、兰玺彬曾为其作传记述其生平经历与贡献及黄煌提到其经方学术思想。笔者幸得《包识生医书合集》,见程门雪为其子包天白做小传:“君家以医鸣者,盖三世矣……语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当之无愧矣!”[2]包氏三代业医,皆宗仲景,尚经方,真可谓经方世家。1992年《龙岩地区志》和1993年《上杭县志》则分别为育华、识生父子立传。

二、包育华生平简介

包育华(1847—1908年),是包识生的父亲,字桃初,一号白髯叟,福建上杭县人。能文,工算,“性嗜学,精医理”,然无意仕途,不为名利所困。“能文不赴试,能算不经商,能医不标名”,惟存济世活人之心,究心医学,于“诊暇即阅医经,得要处辄自批解而长歌”,尝谓“医必宗《神农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仲景全书》,乃能见病知源,更宜参阅历代名医学说,以扩其识”,他既重视学习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又重视学习历代名家学说,贯通古今,博采众家。

包育华在医学上很有造诣,深得岐黄之秘。医术虽源自于《内经》、《难经》等,但他善于灵活变通,加减化裁,时出新意,巧发奇中。平生立方神奇,以活法见长,著有《医机辩论经方借用法略》。对张仲景《伤寒论》颇有研究,著有《无妄集活法医书》5卷,专为阐扬《仲景全书》。此外尚有《问切从原》、《宋本集注》等未付印。他一生拯救危难病人甚多,尝游楚、赣、闽、粤,久客潮州,以善治奇难杂症而远近知名。甚有“神医”之名,以“治疾概以经方变化,用之皆齐中”。当时的医学界称他是近世伤寒大家。然其名不传,恐怕为其著作罕有人睹之故。目前其传世之书为《仲景全书方法》可见于《包氏医宗》中,分而为《伤寒方法》和《杂病方法》,其后皆附有《经方歌括·伤寒》和《经方歌括·杂病》。其最大贡献莫过于将其研究仲景全书方法授予其子侄辈6人及胞兄育升,使得包识生、包究生诸兄弟得承家传并精通伤寒学,崇尚经方。故曾长叹云:“吾道已传,吾书可不传矣”。

三、包识生生平简介

包识生(1874—1936年),字一虚,福建上杭县人。因祖父辈精医,少时随父学医,并潜心钻研中医学达十数载之久,尤对仲景之学研究颇深。20岁时,包识生已开始独立应诊,在潮州、汕头一带开设了“耕心堂”药店以行医。1912年应余伯陶的邀请来沪上,并与诸名医创办中华医药联合会、神州医学会,合办《神州医药学报》。1918年创神州医药专门学校,自任教务长,自编《伤寒、杂病讲义》、《诊断学》等教材,主讲《伤寒论》等课程,为解决学生实习场所问题,次年又创办了神州医院及时疫所与制药厂。

作为近代著名中医界代表之一,针对“民元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事件”,包识生与神州医药总会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界和同仁堂、西鹤年堂等药业人士,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发起中医近代史上的首次抗争请愿活动。1929年,针对“废止中医案”,与上海市中医协会发起“三一七国医抗争活动”,即联合15132个中医药团体,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并被推举为监察委员,再次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终于取得完全胜利。1930年担任了上海市国医公会执行委员,任中国医学院院长,及创办中国医院。1931年为中央国医馆发起人之一,其著作《国医学粹》或作于此时,并参与了中医教材统编工作。作为一位中医学教育家,在沪20余年,一面行医济世,一面培养造就中医人才。其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一批人后来成了著名医家,如大家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等,都为发展祖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贡献。其著作甚丰,有《包氏医宗》一部三集共十一种书,皆可见于《包识生医书合集》中。据载尚著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性》,当为当时所编的中医教材,可惜未能一见。其所编教材,实“开了中医教材之先”。他致力于中医学教育,为培养中医事业后继人才可谓是不遗余力,为近现代中医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卒年有争议,按《包识生医书合集》为1936年,又《近代经方家包识生》:“1933年病逝于上海,享年60岁。”又有说19341938年者,有待考正。

四、包天白生平简介

包天白(19011986年),包识生之子,名贞孚,字天白,神州医学院首届毕业生。1927年前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任教;同时任上海市国医公会执委。19301月一193112月,其父任上海中国医学院院长期间,任院长秘书。1935年,从朱小南父子创建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任首期教务长,在新中国医学院期间担任伤寒(1935-1940),诊断(1935-1937),杂病(1939)等课。1938-1939年间,创办“新中医研究社”[4]。约1943年,与夫人朱志成夫妇一起复转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两年后偕夫人回归福建故里,一度在稳田及省立上杭中学任教,后于县内行医并带徒,弟子有如福建名老中医刘盛昌等。解放初期,包天白移居香港,创办了香港中医专科学校。1950年赴台湾,继续行医。1976年协助创建“中国医学院”,并任副院长。令人感动的是晚年的天白,离乡背井之后,犹有还乡之志。后因渴念家乡,虽儿子、媳妇反对,仍义无反顾地返乡。1986年途经香港时因心脏病碎发而去世。

由于包天白是三代祖传名医,学宗仲景,擅用经方,同时又十分注意吸收民间传统的治疗经验,做到“博采众方”,兼收并蓄,又不泥于常法而加以创新。临证处方,药简效宏,往往一、二剂立起沉疴,患者无不称颂。包天白培养的学生,遍布台湾、香港、日本及海内外,有的成为著名的中医专家,如何任等。出版著作有《基本诊断学》、《最新考正经脉经穴挂图》、《科学实验汤头歌诀》、《家用医方五百条》、《实用医方集成》、《天白诗词选》等。

五、《包氏医宗》简介

《包氏医宗》堪称现代中医院校教材雏形。《包氏医宗》共三集,于中华民国22年(1933年)由包氏医宗出版部出版及由旋风出版社印行。前二集主要论述伤寒与杂病,分别统称为内科传染病学和内科学(后附疡科妇人科学),当时分别售银6元和5元,计有《伤寒论章节》、《伤寒方法》、《伤寒表》、《伤寒论讲义》、《伤寒方讲义》,《杂病论章节》《杂病方法》《杂病表》《杂病方讲义》《杂病论讲义》共十二册(其中《伤寒论讲义》和《杂病论讲义》分二册)。第三集是《国医学粹》共四卷:卷一经解,卷二脉学,卷三证论,卷四药性。亦云《包氏医宗》有四集,当包括《包氏医案》,据传记载包氏三代祖传秘方,惜未能得以一见。另《包氏医宗》中,还附带有包氏《医学挂图》宣传,系当时最新考正经脉经穴图,可为“初学者之指南,行医者之参考”,全套四幅,定价3元特价2元,恐怕是现代针灸穴位挂图之雏形。

至于其中各书编成日期不一,由序言略推一二。《伤寒方法》和《杂病方法》由包育华所著,其实是按《伤寒杂病论》各方次序提出方药组成及服法。其后另附有《经方歌括》,《经方歌括序》中落款为光绪戊子岁,当为1888年之前所作。又由包识生所云“十一龄即读《经方歌括》”,可知《经方歌括》当早于1885年。《伤寒表》“一卷八篇二十四例五十章397法,次序炳然”,其中《伤寒序》作于民国元年(1912年)。《伤寒表》实为《伤寒论章节》简化表,试图条分缕析伤寒论各条文所代表方法。而《伤寒论章节》当为包识生‘‘听诵六寒暑,研究八春秋,深得仲景奥旨之后所作,或是“经过10年临床实践,包识生深得医治伤寒等症的精髓”[7]之后所著,估认为是1904年前后。由余伯陶序可知,《伤寒论讲义》和《杂病论讲义》为包识生于1918年在神州医药专门学校教《伤寒论》时所编,“按《伤寒论》条文,逐条设问解答,编为讲义,分章列表,立言明激,深得学者称赞”。而《伤寒方讲义》和《杂病方讲义》为作者感“年将近半百……伤寒诸著皆已杀青,独经方讲义尚付阙如”后作,主要是解读经方,著作时间当为1924年前。而《国医学粹》亦作于五十寿辰前,并于当天发予学生及同道60人,是作者因“著有一二集伤寒杂病各书,略广研究之心得”所作,“以补一二集未详之义”,更有“目击(当时全盘西化)心伤,思图挽救”之意。其按经解、脉学、证论、药性等分类,均是深度解读《伤寒杂病论》基础上所作,并结合《内经》与《难经》有所总结发挥。

包识生注重整理和探求伤寒原本经文,以研讨仲景立法制方之意,其所著《包氏医宗》中,除订正个别字句外,绝不更改条文次序和体例,力求维护《伤寒论》原本系统性和完整性[6]。尊崇经方,认为经方“功效奇著,迥非后人所作时方可与伦比”,故“数千年来,习医者莫不奉为金科玉律”。更善用经方,“至二十岁遂出而问世,迄今近三十年,所处方药,莫不谨遵成法”,又云“若方证相符,则投之厥疾顿瘳,效如桴鼓,从不敢减少加多于其间。偶或随意加减,而实验结果总不若原方之灵且速”[2],可知包识生是绝对的经方家无疑了。甚至认为经方“其采用药品,虽取材于《本经》,然间亦有为《本经》所未录者,且其性格又自成一家,治病效能, 往往与《本经》药性不符,各药经配成方剂,施之于病,效捷如影响, 其分量更神妙不可思议”,强调经方的整体效应,反对以本草之主治,强合经方之主治 主张以《内经》的气味厚薄阴阳等理论来分析经方的效能。他强调经方的严谨性,认为:药味之增减,分量之轻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反对医者临床处方,任意填写。

对于《包氏医宗》的研读,笔者尚未深入,引以为憾。黄煌根据《药徵》及《药徵续编》写成《张仲景50味药证》,其中提出“方根”的概念,恐怕从《伤寒方讲义》和《杂病方讲义》中多有启迪吧。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医师黄金昶据《包氏医宗》所谈六经欲解时略推算病危患者去世时间,并盛赞《包氏医宗》“阐发仲圣言外之旨,注释颇有卓见,堪为后学津梁,为医者愈求真学不可不读是书”。

 

参考文献

[1]黄煌. 中国著名经方家简介之包识生.黄煌经方沙龙, http://www.hhjfsl.com/jfj.htm

[2]包识生.包识生医书合集[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兰福森、兰玺彬.客家包氏三代大名医[J].上海中医药报,2005

[3]兰福森、兰玺彬.发生在民国初期的中医保卫战.炎黄纵横,2008年第3

[4]楼绍来.包识生、包天白父子[J]. 中医药文化,200602

[5]陆翔. 民国时期江苏籍上海医家对中医学的贡献[J].中华医史杂志,200838卷第02

[6]刘德荣.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J].福建中医药院, 2003

[7]兰福森、兰玺彬.近代著名医家包识生[J].福建史志, 2005年第6

《经方》杂志期待您的持续关

注及原创投稿~

jingfangzazhi@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香园论坛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
《劝读十则》所做的学习笔记如下:一、陈修...
江南驻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医学杂病论 #医学本草论 #千金方 #中医 #伤寒论
我读中医书(上)
四圣医学解难集·《伤寒悬解》注·仲景微旨 一气独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