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专栏笔谈】谨守病机的“三境界”(上)

一、作者/刘观涛

二、转摘/liuguantao

三、编辑/黎崇裕

小编有话说:

病机辩证,中医顶级秘籍,练就此功力者,少数人而已,以至璞玉无人识,为何?——辩证知机,机者,机纽机会也,念头一闪,转迅即逝,临床活用之法,灵光一动皆从此出!观涛老师此文大有裨益,以利后学。

-----------------------------------------------

【名医专栏笔谈】谨守病机的“三境界”(上)
——
从“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谈治病大法
刘观涛
笔者深受孔伯华先生“伤寒温病融会贯通、胡希恕先生六经-八纲-方证学术思想的影响,试图对谨守病机的境界进行阐释。
北京四大名医之孔伯华先生,既是公认的温病大家,亦是杰出的伤寒名师,堪称伤寒温病融会贯通的代表人物。孔伯华先生在《时斋医话》中,将伤寒温病进行融会:病有千端,治法万变,莫不统寓于六经之中。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不但是方法俱备之全书,而且法外有方,方外有法,统赅百病,是一切疾病辨证论治之总则。
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辨证施治,乃说明温病之轻重浅深所表现之阶段有别,并非病邪之真入卫入气、入营入血也。吴鞠通之三焦分证,亦说明温病之轻重浅深,而并非病邪果真据于上焦、中焦、下焦之意。皆足以羽翼仲景者,此等处慎勿拘执。
笔者认为,孔伯华先生所云六经,已经包含、覆盖所有病性病位而无遗漏。《伤寒杂病论》一书所体现辨证论治理论,以及所收载方药,不仅将中医学历来之病因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四诊两纲六要之辨证方法,统统联系起来,并且总结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疗方法,使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得到较完整的体现,时至今日,仍具有现实意义和良好疗效。当然,亦有受时代和一方之隅的局限及世态、居民有变等古今之异,倘不知有变,原方照搬,而出现古方今病之不相能者,是咎在后人而无关仲景也。
《伤寒杂病论》之内容,主要为立六经提纲,分证候归类,亦即将病的证候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大类,便于辨证,决定治疗,如论中所指太阳病、阳明病之类,即此义耳。但仲景所称之病,实际乃证候之类群也,此皆《伤寒杂病论》之特点,为后世著作之所不能及者。
仲景之大法,据表、里、寒、热、虚、实以辨证论治者也。
对于北京四大名医之孔伯华的学术思想,有多种解读,有人看到孔伯华临床大家的气度,有人看到孔伯华温病学家的风采。而在我眼中,则看到了孔伯华先生伤寒温病融会贯通的特质。
有人会说,中医的辨证论治,能够辨病性(虚实、寒热、气血津液)、辨病位(表里、上下、脏腑经络),就可以了。大多数教材不都这样讲么?倘若如此,那么六经等治病大法,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在很多人眼中的以善治温病而闻名的孔伯华先生,为什么居然如此推崇六经大法呢?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胡希恕先生在辨析六经、八纲(含气血津液)的基础下,又提出方证是辨证最后的尖端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要经过三个境界。我认为,中医辨证在谨守病机的旗帜下,也可细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宏观辨证:治病大法(六经辨证)]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纵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常规辨证:病性病位]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微观辨证:方证药证]
在中医临床中,常规辨证论治(病性病位)众所周知,各类中医教材都给出详细介绍。几乎所有的中医同仁,都会为辨病性(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等)、辨病位(脏腑经络辨证等)衣带渐宽
对于病性和病位,简单而言,又可各自一分为三,病性分为虚实、寒热、气血津液;病位分为表里、上下、脏腑经络。而病性具体分为阳气盛(实热、气滞),阴津血盛(实寒、水湿、痰、饮、食积、血瘀);阳气虚(阳虚、气虚),阴津血虚(阴津虚、血虚),恰如一年四季之十二个月。
而对于辨证论治的两极——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则或许会有部分同仁不予重视。有人会说,辨出了病性、病位,不就是算是完成辨证任务了吗?!
诚然,如果病性、病位清晰、典型,比如,单纯的血虚证、典型的气滞血瘀证,相应的方药自然手到擒来。然而,临床更多见的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气血津液兼杂、表里同病、脏腑同病。此时,若要对病机有着更清晰、准确地把握,则要在常规辨证(病性病位)的基础上,给予宏观的整体洞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还要给予微观的一步到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宏观辨证,是具有治病大法高度的辨证大法,当然前提是要能够兼容并包所有病性病位,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跳出具体病机,能对错综复杂的常规病机进行宏观俯瞰。也就是说,要上升到治病大法的高度。
宏观辨证[六经辨证]的境界是: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微观辩证则是病因、病机的常见组合,直接以方证药证(乃至方证药证与方证药证的组合,如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合吴茱萸汤)的形式让医者一步到位直接把握具体的病机。当然,目前教材中提及的常用方剂,并未完全覆盖所有的微观辩证,尚需我们补足补齐基本微观辩证漏网之处。微观辨证(方证药证)的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中医辩证三境界,并无高低上下之分,也无先后顺序之别,三者乃是一体,只不过从不同入口谨守病机而已。那么,到底如何用宏观辨证(治病大法)来统摄所有病性病位呢?我的考虑是,不管以什么来分,要解决几个不可回避的临床焦点:
一、宏观辨证要把八法完美包容。
八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表证——汗;实证——汗吐下消;虚证——补;虚实错杂——和;寒证——温;热证——清。问题的焦点是:《伤寒杂病论》中特别强调的汗吐下,如何确定其阴阳属性?若用寒热来定阴阳,则汗法、吐法、下法则各有阴阳。比如,大承气汤的寒下(实热+结)、大黄附子细辛汤的温下(实寒+结)则分别隶属阳明病(定义:热在里则为阳明)、太阴病(定义:寒在里则为太阴)。而若用虚实来定阴阳,则大承气汤的寒下(实热+结)和大黄附子细辛汤的温下(实寒+结)同属阳明病(定义:实在里则为阳明)。——我认为,若用寒热来定阴阳,八法中的汗吐下分别各有阴阳之分,而温清则单属阴、单属阳;若用虚实来定阴阳,八法中的汗吐下则单属阳,而温清分别各有阴阳之分。
二、宏观辨证要把病性病位全部包容。
病性病位辨证包括教材说的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津液、脏腑经络。
我见到很多伤寒名家对于三阴三阳的分类,以寒热来定阴阳,但如此一来,气血津液(气滞、血瘀、水湿痰饮食积;气虚、血虚、津虚)应当归到阴类,还是阳类呢?特别是气血津液若属不偏寒热的平性时,应当归属阴阳的哪类呢?如果不能够归入,说明理论体系仍然不是最完美的。——我认为,若用寒热来定阴阳,不便于把气血津液归入三阴三阳六经,气血津液往往以六经兼证出现。而用虚实来定阴阳,则很容易把寒热、气血津液归入阴阳六经,寒热气血津液直接以六经本证出现。
综合上述气血津液的归类方便,我认为:用虚实来定阴阳,较之以寒热来定阴阳,可能更方便临床的应用。
三、宏观辨证要突出诊断的准确便捷与包容的广度深度。
对于天下所有的临床医生来说,判断理论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临床使用的便利。不管是张仲景还是张子和、不管李东垣还是吴鞠通,谁的理论能够包容和解决更多临床问题,谁的理论就更好!即便对于张仲景《伤寒论》本身,也是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不同涵义的《伤寒论》,谁所解读的伤寒论体系,能够包容和解决更多临床问题,谁解读的体系就更好!你解读的六经辨证只针对伤寒,那么,你对六经辨证的使用范围就限定于伤寒;你解读的六经辨证针对伤寒和杂病,那么,你对六经辨证的使用范围就限定于伤寒与杂病;你解读的六经辨证倘能针对伤寒、温病、杂病等各家学说,那么,你对六经辨证的使用范围就可定位于尽赅百病。当然,各家学说不能互相代替,各有所长。我并无用六经辨证取代其他辨证的意思,只是在此强调:各位名家对六经辨证的理解,的确有着广度和深度的不同。

【本文由经方家园(微信号jfjyvip

【本文由经方家园(微信号jfjyvip)编校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请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lichongyu103@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法统六经”学派。谨守病机的三境界
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关系总结——马述臣
谈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看病先断病: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干货!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袁家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