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治瘫规律总结

作者/董勤

编校/芸菱


【导读】现在小编在儿科轮转,间杂见一些脑瘫的孩子,特别可爱、白白净净,可命运却让他们如此不幸,背负着疾病的重担。然而,脑瘫真的无法治愈吗?仍旧是在这次洛阳针灸临床大会上,小编听到一位老师的分享,其专心从事小儿脑瘫的针灸治疗,疗效突出。那位老师说,越早干预越好,而且疗程越长越好。今天,小编分享此文,供针灸同仁参考,之后也会有关于小儿脑瘫更精彩的文章。


选穴规律


多用四肢阳经穴以治瘫。


古人认为风邪为致瘫的主要病因之一,风邪多犯阳经,阴静阳动,故治疗四肢不用多选阳经穴,调阳气以促动,活血祛瘀,行气通络,促使患肢功能恢复。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脉,“治痿独取阳明”是中医针灸乃至中药治疗瘫痪的传统主导思想,因此,古代医家治瘫多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并合以足少阳、足太阳经。


临床常用穴根据用穴频次高低依次为曲池、 肩髃穴、足三里、阳陵泉、昆仑、风市、合谷、悬钟、手三里、肩井、环跳、阳辅等穴。在四肢的选穴中多注重关节部的穴位,说明古人已认识到关节是肢体运动的枢纽,对运动障碍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选用头部穴以醒神。


瘫痪常伴有神志症状,古人认为与元神之府失用、脑窍闭塞相关,故取头部穴位开窍醒神。如《针灸资生经》提出“若灸则当先百会、囟会”来治疗本症。《太平圣惠方》亦载,灸“耳前发际”治疗“半身不遂”。头部穴位中以百会穴为多用。


选用背腹部穴以补虚。


古人还常通过灸肾俞、关元等背腹之穴,补“脐下肾间动气”以治瘫。《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风痒不能语,手足不遂,灸法:度病者手小指内歧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注上,合其下,开其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状,三处同时起火,各一百壮愈。”此处三穴当在胃脘部,通过健脾补胃,资气血生化之源,以充养四肢,达到强筋健骨丰肌的目的。


刺灸特点


多用针刺,以泻为多


如《针灸甲乙经》治疗“偏枯不能行”,宜“泻在阴跷,右少阴俞,先刺阴跷,后刺少阴”。《千金翼方》治疗本症则取肩,“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或“又针列缺,入三分,留三呼,泻五吸。”而《针灸大成·治症总要》认为,治疗“阴证中风、半身不遂”,则当相反,应采用先补后泻法。


重视灸法,防治瘫痪


《太平圣惠方》中介绍了灸治一七穴,即百会、耳前发际、肩井、风市、三里、绝骨、曲池,认为“右件七穴,神效极多,不能具录,依法灸之,无不获

愈。”该书中所载“灸三里穴和绝骨穴”的防瘫经验,己被历代医家所沿用。


针灸并用,相辅相成。


古代治瘫常针灸并用,相辅相成,以期取得佳效。如《千金翼方》载:“偏风半身不遂,脚重热风痛疼,不得履地,针入四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疾出针,于痕上灸之,良。”


对现代针灸临床的启示


从前人治瘫的取穴特点上分析,多根据症状选取四肢阳经穴,并注重关节处穴位的选用。因关注到本症多与神明失主和元气虚相关,故头部穴及背腹穴亦常用之。手法上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虽多用泻法,但又有先泻后补或先补后泻等不同。可见,古人治瘫以传统针灸方法为主。


现代临床应结合不断发展的新技术,进一步拓展针灸新疗法,并将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康复理论和技术有机结合,多种疗法综合运用,方有望对沉苛顽疾之脑瘫,在疗效上有新突破。


本文选自新中医

2010年5月第42卷第5期(节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晕厥的针灸取穴方法
四肢:四肢疼痛都能治 | 董氏针灸 穴位解读
杜雨茂:奇难病证诊治思路与方法---半身不遂三月整,针灸两旬下地行 -
针灸配穴规律(1)
董氏奇穴治疗中风症针灸方法
〖针灸图解〗治疗♿半身不遂针刺♿取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