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偏方”里的中医史

作者:苏杨
编辑/李邦源 校对/江小鱼


    中医探索的是生命本身的奥秘,它通过一系列偏方,以及与儒家、道家理论的紧密结合,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观念贯穿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体系。考察中医的历史,显然“民间偏方”或者说民间流传的医学经验,在中医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从《山海经》到《神农本草经》:民间“偏方”的历史与现实

    “他记得不少的草药偏方,从地上挖 巴 挖 巴 就 能 治 病 ,既 省 钱 又 省事。”
                                                     ——老舍《四世同堂》

    而今,越来越多的民间偏方正在失传。

    许多以前在农村耳熟能详的中草药现代人见都没见过,掌握在老一辈人手中的简单灵验的偏方,因得不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加上后人不愿意学习,时时都有失传的危险。

    偏方一般代代口授相传,散落于民间。1985 年,济南市有关部门曾组织过一二次大规模的挖掘秘方活动并搜
集到上千个秘方,经历五年的整理后分类投送到各家医院应用。

    考察中医的历史,显然“民间偏方”或者民间流传的医学经验,在中医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记载了一百多味动物、植物及矿物药物。但是对药物功效的记载很简单,比如:“萆荔……食之已心痛”,“文茎……可以已聋”“, 沙棠……食之使人不溺”。

    这种记载药物功效的方式,类似民间偏方口口相传的形式,口头传播的经验有几个特点:疾病的特征很明显,不需要专业知识就可以诊断,只要生活经验稍微丰富一点的人就可以掌握。另一特点是一味药对应一种病,如“螃蟹壳”治“鱼休子”。

    民间偏方在传播时,往往根据最明显的症状用药,很少区分疾病的类型。如“牙痛用花椒”,这个民间经验传播时不可能区分是牙龈痛、牙根痛还是龋齿痛,再如对于“杜仲治腰痛”,民间流传的经验不可能区别是腰椎的问题还是腰肌的问题。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本草专著,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原始民间医学经验的痕迹。从汉代到清代近2000年间,平均每400年本草书籍记载的药物就要翻一番,而新增加的药物首次出现在医书中时,对其功效的记载都十分简单,大多保留着非常浓厚的民间经验色彩,“金银花”首次在《新修本草》中出现时,书中对其主治功效的记载仅“主寒热身肿”五字。

    这说明古代本草书籍对药物功效的最初认识,大多来自流传于民间的较为粗糙的医学经验,而这些民间医学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先民们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经历了大范围的“试错”之后才发现的。

“中医五圣”的最高境界:“高下不相慕,既修身也防病”

    数千年前,闪亮的星辰布满天幕,植物繁茂,山林深幽,飞禽走兽与人类共聚共存,古人面对大自然的寒暑交替、人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长衰亡,寄望着能够从天地运行中找到人类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中医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形态。五行学说中的“行”字是说这五种物质形态是相互变化的、相互影响的。这种变化和影响就是相生和相克。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执简驭繁、由外揣内、恒变不居、机圆则活、僵固则死、伏其所因。《黄帝内经》让人们淡化地位观、名利观,要人们“高下不相慕”,先哲老子更让人守天真、节嗜欲、淡名利、薄滋味。这些既是修身也是防病。

    仅就病因认知而言,中医不能不说是对生命奥秘探索的一种睿智。

    中医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800年的神农时代。《史记纲鉴》记载:“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

    历史上的中医五圣,按照史书记载,华佗、扁鹊医术高,但非常遗憾没有著作传世。扁鹊是医方祖师,以诊脉闻名,并创立了切脉诊断法。

    张仲景毫无疑问是医圣,其辨证和方药源于伊尹的汤液经,但针灸水平差了许多,否则伤寒论会更有看头。孙思邈是中医史上唯一一个同时精通中药与针灸的医师,可惜晚生于仲景所以称不了医圣,但他的《千金方》是方剂史上的经典,而且他的医术没有背离正统中医。

    相比之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受人关注更多是因为外行人的以讹传讹,这本书部头虽大但很多地方背离了中医的本意,容易误导人入岔路。

    中西医的最大区别是,中医是个体性治疗,同样的病,按照不同的症,也要开出不同的药方。西医更像工厂化的治疗方式,一种病,相对应的都是某种药。

    以感冒为例。《黄帝内经》说,贼风避之有时,开篇就讲要避,要恬淡虚无。张仲景把人体的防卫层次划分为六大系统。来侵的寒邪在第一道防线用辛温发散的药治疗,出汗可能就好了。没好也不要紧,后面还有 5 道防线,治疗也各不相同。

    到了民国年间,上海的医生已经全部用热病理论来治疗感冒了,四川的名医祝味菊到了上海,发现已经没人讲伤寒,所以大青叶、板蓝根等寒性药都很流行

(摘自《齐鲁周刊》2014.4.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偏方:现代医疗暗角的曙光?
百万粉丝级小儿外科医生的一番话,让中国人成了生吃活吞的妖魔
民间治糖尿病偏方
偏方能否相信?
食疗鼻祖孟诜的学术主张,“守中致和”的医学大家
民间医学、偏方秘方《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