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简介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分四册八编三十二章,共三十六万字。下面将分别简介其各册内容:



第一册从现象的分类入手,引出文化的概念。历史上,对现象的分类有很多种,有的主张分为自然与道德两方面,主要是十八世纪下半叶与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学者,尤其是英国的学者支持这种分类,认为科学应该分为自然科学与道德科学的分类;有的人,尤其是德国人,喜欢把现象分为自然与精神两方面,于是就有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而到了近代,一种比较普通的分类是自然与社会,因而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分。以上的这些都是最普通的现象与科学分类,在此之外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分类,如:孔德把现象分为无机与有机,无机的又分两类,一是属于天的,天文学就是了。一是属于地的,物理、化学就是了。有机的也分为两类,一是关于个体的,生物学就是。一是团体的,社会学就是。后来的斯宾塞尔把现象分为三类,一是无机,二是有机,三是超有机,其中,有机现象分为生物与心理。超有机分为自然与人为。再到后来,就有学者认为应该分为四类,即无机、有机、心理有机和超有机;最后,陈教授自己认为现象应该分为五类:无机现象、有机现象、心理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有机现象包含无机现象,心理现象包含无机和有机现象,社会现象又包含无机、有机、心理有机现象,以此类推,最后文化现象包含前面四种现象。这些现象自成一个格式,有自己一个范围。虽然,他认为现象可以分为五种,但归纳起来则有两类:一为自然现象,一为文化现象。文化是超越地理、生物、心理与社会的各种自然现象,而自有一种格式,一种范围,文化不但是以这些自然现象为基础,而且要以这些自然现象为资料。换言之,文化不外是人类为适应这些自然现象或者是自然环境而努力于利用这些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环境的结果。

文化与文明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认为,以社会力量去统治与改善人类基本的惰性,就叫做文明。而以科学或者艺术、科技去统治自然的,就叫做文化。这样看来,我们中国过去两千年,可是有文明而少有文化;有人认为,文明是偏于精神的,而文化偏于物质的;又有些认为,二者刚好相反,文明偏于物质的东西,文化偏于精神的东西;有人(马其维)认为,凡是人类努力去设法以统治其生活的状况的一切机构与组织,就叫做文明。而凡是人类努力设法去以满足自己的内在结果,就叫做文化。换言之,文明是利用的东西,而文化是自足的东西。文明是工具,而文化是目的。文明是发明的,文化是创造的。菩斯韦尔认为,文明是与野蛮对峙的,那么文明的意义比之文化的意义为狭。因为人类无论怎样的野蛮,总是有文化的。所以文明也可以说是文化的较高的阶段。最后,陈教授认为,从文雅的意义来看,文明可以说是文化的较高的阶段;从政治的意义来看,文明可以说是文化的一方面;从应用的趋势来看,文化的意义比文明的意义为广。



第二册评介了伦理的、宗教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文化观,并指出文化的地理的、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基础。

所谓伦理的文化观,是指以道德的立场去解释文化,文化的优劣高低,要以道德的优劣高低为标准。质言之,道德是文化的主体,文化的其它方面是文化的副品。历史上有很多人主张这种观点,大致上我们传统的文化观就是这种,在近代国人中,对于伦理文化观主张较力的要算辜鸿铭了。在欧洲,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是一种用之万世而不变,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柏拉图认为政治不过是到达道德生活的一种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社会或生活的目的,在于求善。对此,陈教授认为,文化包括很多方面,伦理道德只是其中一方面,因为,伦理文化观认为只有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才是文化是片面的观点。道德自然可以影响文化,影响文化的其它方面,但是,文化的其它方面也会影响道德,道德也会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是不存在一种用之万世、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其相对应的道德,以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去衡量其它时代。其它社会,是错误的。伦理的文化观过于忽视物质方面,不仅不认为物质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还认为物质文化的发达式伦理道德衰败的表征。这是明显的不成立的。而且,事实上,很多的社会,因为物质文化过于贫乏,结果不但发生了不少不道德的行为,还有的出现吃人现象。因此,某种意义上说,物质文化,不仅是必要,而且是伦理道德的基础。

所谓宗教的文化观,认为文化的基础在于宗教,只有了解宗教,才能了解文化。在这方面,主要是西方学者主张,尤其是库隆日的《古代城市》与基德的《社会进化》了。基德认为,文化的进步,不仅是靠人类的自私的理智,而是靠其它因子,这个因子,就是个人要不断地牺牲自己,以为团体。同时,团体也要牺牲本身,以为人类。这种牺牲自己,博爱人类的情绪,就是宗教的要素。宗教是超理性的,它的最大作用时引起博爱的情绪与牺牲的精神。愿意去牺牲自己,而博爱人类,绝非自私的理智所能为。人类过去的历史,既证明文化之所以进步,是由于宗教的力量,那么,人类将来文化的发展,无疑也要靠宗教。对于这观点,陈教授认为,宗教只是文化的一方面,不是全部;而且,宗教或许在某些时代成为文化的重心,但不是每个时代都这样。

对于政治的文化观和经济的文化观,都是不全面的,尤其是经济文化观,文化可以包括经济,而经济不能包括文化,与其说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不如说文化是经济的基础。



第三册主要涉及文化的核心问题,即文化的意义、性质、重心、成分及其关系等基本概念,以及文化的发生、发展、层累等基本问题。

在这里,作者认为,文化的发生、发展甚至衰落、湮没,都与它的四种基础有关系,与哪个基础关系大,就偏向于哪方面,但绝对没有一种文化是单独其中一方面的。文化是环境所形成的东西,然而环境尤其是所谓的自然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可以说,文化的发展程度越高,则所谓的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就越为减少;而文化的文化基础,就显得越为重要。文化具有惰性与弹性,文化惰性则导致文化的停滞,但停滞不代表后退。这是因为文化是人们生活的各种方式,人们往往习惯于某种生活方式,往往不愿意加以改变。文化的弹性,往往可以加速文化的层累,加速文化的进步。

文化有其系统与区域,也有中心与重心,所谓文化的中心,就是文化集中与高的地方,而且是向外发展的地位。所谓文化重心,就是文化的内容或者说成分上侧重于哪一方面,或经济,或政治,或宗教,或伦理等。

至于涉及文化具体的发生与发展,有独立发生说和文化传播论两种。但就文化最根本产生来说,作者认为,文化的发生依赖于人类有自由的两手、超越的神经与语言器官。这是它产生的一个条件,但是,如果人类不继续努力创造,那样,文化就会表现出惰性而无从继续发展,因此,文化的发展程度如何,与人类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程度如何成正比。人类之所以努力去创造文化的主因,大概是要适应时代环境,以满足其生活。在文化发展上,它是从欲望的满足趋于有目的地要求。



第四册主要是介绍文化发展的历史和发展方向,并论述了几对关系,如自由与平等、模仿与创造、个人与社会以及东西、南北文化的比较。

所谓文化的一致与和谐,不仅是两相并立,而且是两相需要,它们都是由人类的相同性与差异性而来。人是处处都有与别人相同地方的,也处处都有与别人相异之处的。相同性,就是一个人所能做或者喜欢做的,他人也能做或也有喜欢做;相异性,是一个人所能做或喜欢做,别人未必也能做或喜欢做。相同产生一致,相异导致和谐。原因相异产生分工,而需要的要求则导致了互相的合作,则和谐。

自由与平等。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下,人是不自由的。只有产生了文化,人才逐渐的摆脱自然的限制,才有更大的自由。因此,文化越是向前发展,则人的自由与平等就越大;反之,人越是有自由,越是平等,则文化就越是发达,二者是相互促进关系的。

模仿与创造。作者认为,在平时与大众方面,模仿起了很大作用,所处地位比创造还要大。但从文化的进步方面来看,创造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不管是模仿还是创造,个人所占的地位比社会要重要,虽然社会是文化的保留所,是文化的传播机构,是文化的创造的基础。因此,认为个人的个性越是解放,文化就越为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国民间信仰的生态内质及现代意蕴
刍议弘扬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观的辩证统一
《道德经》是永动机,《论语》是死垃圾
儒经是蠢经,道德经是人类第一智慧经
统一信息论解蔽了UFO、“麦田怪圈”、“鬼挡路”的实质
《认识宇宙》 :宇宙概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