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纽约人的欺骗心理学

  骗子的内心世界

 MARIA KONNIKOVA 上传

几年前,据报道,大颈北方高中,是美国纽约州长岛的一所成绩突出学业竞争激烈的公立学校,这所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调查了学生的标准测试成绩。有些学生的成绩出奇地高,更有甚者,一些高分获得者在他们自己社区以外也有较高的测试分数登记在册。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对不可信的测试成绩进行笔迹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同一个人参加不同的考试,每次用不同的姓名登记在册。2011年11月,纳苏郡20名学生被捕并以作弊罪名被起诉。学生被捕以及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普遍关注,使这件案子成为了近代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作弊丑闻之一。

一个考生一旦面临考试,原则上,他就知道怎样作弊。但他是如何决定他是否真的要在考试中作弊的呢?是不是有什么逻辑可循?或只是一股莫名的冲动?或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大脑中的多巴胺的下意识反应?人们总是在行骗,但为什么呢?确切来说,一开始他们就是有意去行骗的么?

心理学家Lawrence Kohlberg提出的一个较早的理论认为,欺骗行为由我们的道德发展程度所控制:我们的道德层次越高,我们就越不可能去行骗。根据Kohlberg的观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经历六个阶段,在这六个阶段中通过道德问题不断考验,我们变得不那么任性,并且在推理方面变得更加老成持重。发展进程中,我们越来越不倾向于作弊。欺骗行为,换句话说,是道德和教育缺失的必然结果。之后的观点主张人们是否行骗取决于环境因素。1996年心理学家和环境学家 George Loewenstein提出了一个标准公式:即人们在作弊前会衡量投入产出比,再视情况而定是否作弊。同年,心理学家David Messick and Max Bazerman以一个不太精确的,但更感性的方式反驳,假设作弊行为是一个高度主观推理过程的结果,包括三种说法:我们如何看待世界,我们如何看待他人,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8年后,Bazerman为他最初的看法提供了增编。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潜意识层面决定是否行骗。这是一个我们很难意识到的结果。

大多数现代关于欺骗行为的研究表明:喧闹的环境会对我们的日常选择造成微妙的影响。在一个典型的实验室环境下测量欺骗行为,人们都被放置在一个情境当中,他们认为他们的行为都是匿名的,并且没有机会被抓到。当然,事实上,他们的行为都是被时刻关注的。事实证明,如果在更细微和更不容易被察觉的环境下,几乎任何人都会去行骗。例如,在三个一系列的实验中,一组心理学家发现,照明情况会影响作弊。 在一项研究中,在光线昏暗的房间里的参与者往往比那些在光线明亮的房间里的参与者更倾向于行骗。尽管两组同样擅长解决数学问题,在较暗的房间里的学生自我报告说,平均而言,他们能比另一组多正确地解决四个问题,-由于答题正确有收入,他们大概多收$1.85。作者认为,黑暗给人造成了一种“匿名的假象”:在黑暗中实际上并不比在有光线的地方隐藏的更好,但你就是这样感觉的,这使你更容易去做那些你原本不可能去做的事情。

类似的效果也通过一系列不直接影响欺骗行为的环境因素观察到了。例如,当我们身处一个杂乱的环境,一个具有更多的离经叛道迹象的环境,如乱抛垃圾,涂鸦和废弃瓦砾,我们更容易去行骗;当我们认为资源取之不竭,我们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会对充足的资源造成太大的影响时,我们也更容易去行骗; 当我们深信决定论,被告知我们的行为是基因和环境的综合结果,而非自由意志的结果时,我们也更容易去行骗。当我们处于可感知的力量下时,欺骗行为的可能性也上升了。心理学家Andy Yap, Dana Carney和他们的同事们研究表明:有意无意的摆出力量型的姿势的人,如与肩同宽的站立姿势,双手放在自己的臀部,他们更容易偷窃或是在考试中作弊。当他们坐在可以任意伸展而非拥挤不堪的名贵的车座上时,不管是在驾驶仿真模拟系统还是真实世界中都显示出他们更容易违反交通规则。车座较贵的车则更有可能违法双停。《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个月研究报道指出关于权利和成就的普世价值会导致自欺欺人: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心态,反过来又使我们更有可能从事不道德的自我促销行为。结果发现注重结果而非理解的“成就”目标比“精通”目标增加了欺骗行为的几率。

我们疲倦的时候,无论是身体的劳累还是心灵的倦怠,我们都更容易去行骗。心理学家Francesca Gino and Dan Ariely做了如下研究:研究人员要求学生观看视频,要么什么也不做,要么就主动忽略出现在屏幕上的同步字幕。后来发现,那些努力去忽略字幕的学生在以后的任务测试中作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睡眠缺失也会导致同样的后果:工作更辛苦的人更可能在工作中弄虚作假。当我们昏昏欲睡或者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不会自发的去行骗,只有当机会来临,我们才对其加以利用,将自我约束抛到脑后。要问在标准化考试中作弊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什么吗?大多考试是在周六一大早就举行,这时他们处于睡眠缺失的最糟糕的状态。

更糟糕的是,欺骗行为可以转为自我强化。当我们行骗时,我们有一种使之合理化的倾向。我们不能改变过去,所以我们改变我们的态度,证明我们的行动。尽管这样的调整也许能让我们感觉良好,但也会让我们更容易再次行骗:我们说谎,我们使之合理化,我们接受它,我们再一次说谎。哈佛大学近来的研究表明,不论是在假设的场景还是在真实世界中,行为不诚实的人更有可能脱离环境对道德的约束,忘记道德准则。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欺骗行为可能会导致在道德伦理方面的自我调整阻碍。

幸运的是,防止行骗也同样有效:对不讲信用的环境做小小的变动就能引发人们的自我反思意识从而减少人们行骗。例如,我们知道自己被密切注视,我们就会变得诚实得多。 即使是一些监测到的微小迹象也是很有说服力的:眼睛所见的影像可以减少欺骗行为的发生。一项研究表明,当有人注视你时,你会诚实的多付三杯咖啡的钱。然而仅仅只是一句诚信标语或是其他道德行为标准本身并不能减少欺骗行为,只有人们置于有行骗机会的情境下时,才确实有助于起到提醒作用。心理学家 Nina Mazar和她的同事们发现,不管他们是不是能够回忆起来,测试只要求学生们写下有助于降低他们作弊几率的十条戒律。这种现象仅仅起到提示作用。当同学们在测试前看到一小句写在每张卷子上方的诚信标语时,也同样能减少作弊行为。(这个小调查是根据M.I.T信用系统来测试的)。甚至只要唤起某人过去不诚实行为的记忆,也会减少他们未来作弊的可能性。

同样,社会规范也在决定是否进行欺骗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欺骗行为被更广泛的接受,人们也更有可能变得不诚实;反之亦然。在一组实验中,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如果有人很明显地通过作弊比那些诚信考试的人更快的解决问题,房间里的其他考生也会更容易去作弊——但这只成立于他们认为自己与作弊者情况相似。如果情况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弊者穿的是竞争学校的T恤 - 那其他学生作弊的几率就大大下降。在美国纽约州长岛学校作弊的案件中,似乎极少的学生是真正的作弊了,大部分都知道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事实上,正是其中一个学生使Great Neck辅导员注意到他们涉嫌所谓的作弊行为。作弊行为众所周知,在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一种“可接受的准则”,难怪它席卷了五个独立的学校。

然而,也许那些认为欺骗行为是由我们的性格和道德发展程度所控制的理论学家也不完全是错误的。有些人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会去行骗。Gino和Ariely在2011年关于自我控制和心理疲劳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不管多累,有些人就是不会去行骗。拥有诚实,公平正直,特别是悲天悯人这些性格特点的人更有可能对作弊诱惑产生免疫力。换句话说,一个坚实的道德指南针可以指引你安全地通过墙壁涂鸦覆盖的昏暗房间。

 MARIA KONNIKOVA 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优秀策划者:如何像福尔摩斯那样思考》的作者,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
照片由Patricia De Melo Moreira/AFP/ Getty拍摄。
译言网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作弊心理学
科学证实,这三个办法能让人更善良
科学网
韩大学再曝考试集体作弊行为,这次波及名校建国大学
一些有趣的记忆现象
说说考试作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