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明明懂了,你却做不到?

这是「书邦人」的第 206 篇原创文章
我终于逐字逐句地读完了《大学》和《中庸》,说实话真不容易!这两部书的原文加起来才6000多字,我却读了几年。

这倒不是因为书难读,而是心情浮躁读不进去,放下了又捡起来,如此反复。

所以我最熟悉的一句话便是《大学》里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以前你若问我《大学》里的第一章讲什么,我还勉强答得出来,也能背出来,可接下去讲了什么就基本上没什么印象了。

比如第一句话,我所谓的熟悉无非停留在别人的译注上,相当于知道而已,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它是什么意思。

可这次心无杂念地读完了《大学》,我才发现原来书里的每一句话都藏有深意,非静心思考不能看懂。

比如第一句中的「明明德」,以前只知道它是三纲领之一,意思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么理解也没有错,可是没有什么意义,读与不读并无多大区别。

后来生活阅历多了起来,当我再次读到「明明德」这三个字时,忽然豁然开朗起来,也在感慨若是早点看懂这三个字,我应该可以活得更好。

我当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了这三个字的作用,而是它可以照亮了一个人的心田,至少让人在生活中能做出正确而客观的决定,少做一些拍脑袋的蠢事。

在网上流传很广的那句「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把学到的道理用在生活上,要么不知道如何用,要么故意不用,自然过不好这一生。

而《大学》里的这句「明明德」,却指出了问题的根源。

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意思是弘扬,发扬。张居正在讲解《大学》时,就引用孔子的话说这个「明」字,是用功夫去明他

后两个字「明德」,是光明磊落的品德,朱熹说是指人的良知,它原本可以通晓万理、应对万事的,只是受到气质禀赋的局限和人欲的扰乱和遮蔽,有时会昏昧不明……

张居正接朱熹的话往下说:
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必加学问之功,以冲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本体,依旧光明,譬如镜子昏了,磨得还明一般。
这句话出自《张居正讲评<大学><中庸>》,大概意思是人的心本来是好的,平时之所以做糊涂事,只是被各种欲望蒙住了,才有了出格的行为,没有了欲望心就光明,像擦亮的镜子一般。

简单来说,「明德」是一个人原本就有的品质,比如我知道做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不能去做,即道理都懂。

可是在面临各种选择时,就偏离了已懂的道理,而做出不一致的选择了。因为受到了气质禀赋和人欲的影响。

我对「气质禀赋」这个因素理解不深,无法知晓它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再说下去可能变得唯心了。

不过对人欲造成的影响,我还是可以细数出来,并明白了这么多年我本可以活得更好的症结所在。

从小到大,我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样,上小学、中学、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社会,接受的教育算不上良好,也算合格,至少有孟子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我算得上一个好人。

可是为什么说是一回事,做却是另一回事呢?

如此知行不一,根源在于我被各种欲望迷住了双眼,把原本明亮的心给遮蔽了,久而久之,心就布满了灰尘,心没有了主,做不到「明明德」了。

而一旦存有私心,做事时就违背了初衷,偏离了预定的计划,最后不是不了了之,就是以失败收场。

比如我早年练习书法,倘若坚持练习到现在,功力一定大增。可在练字时,我心里总是不安分地去想练成之后有什么好处。

比如卖书画赚钱,办书法展出名,进入书法协会脸上有光等,真正用心去练字的时间越来越少,自然没有多少进步。

当我发现即使成为一个出色的书法家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才可能有一点小成就时,就把它和当时做其他更赚钱的事情对比起来。

于是放弃了,去做赚快钱的事,以致于近一年的坚持功亏一篑。

后来那件看似能快速赚钱的事不仅没做好,反而赔钱了,于是我又不停地去赚到更多的快钱,慢慢地就忘记了练习书法这回事。

实际上我很早就发现自己在书法上有一些天分,在看到一个字时我总是本能地去构造它的写法,把它写成什么样子跟其他字放在一起更美观。

在没有练字之前我的字也写得还行,加上我很喜欢写字,按理说我可以把它变成一门傍身的艺术或者技能。

可惜的是,我只看到它给我带来了多少物质上的回报,甚至把它与小生意放在一起对比,看哪个赚的钱的多。

尤其在那一年生活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更容易受到人欲的影响,而做出了偏离初心的决定,至今悔之晚矣。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明明知道安心坐一两年冷板凳就如自己所愿,或者忍受一段时间的煎熬,就能赚到大钱,却总是沉不住气。

这一切都是人欲在作祟,我总是在做决定时夹杂太多的欲望,一旦短期内收获不如预期,就想走捷径,已快速满足一己私欲,做不到延迟满足。

因此,我再一次读到《大学》里的「明明德」,就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为什么明明懂了很多道理,甚至比别人都知道如何去做才能得到更多,却一次次地中途放弃。

原来是不能「明德」,任何事都带着私欲去做,自然就越走越偏

如果我早一点看懂「明明德」三个字,平时懂得摒弃多余的杂念,让自己的心变得更纯粹一些,把一件件有意义的事情做到最好,我应当可以过得更好。

这种好,不只是更优越的物质生活,还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富足。


下次更新:5月21日 21时42分
我是韦海生,平时喜欢读书和写作,这是我20年的阅读历程,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一个人的阅读史(2022修订) ,也欢迎加我微信(53160813)交流或加入我的读书星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阳明用“致良知”这三个字来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一切概念
断、舍、离,多么狠的三个字
大学心法是开心眼之法
国学品读|谈谈“大学”
周祥林:好的书法作品,核心就三个字,做不到,不是俗,就是丑
明德力行成己达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