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瞒着老公和孩子,在家里装上了摄像头,却看到触目惊心的一幕……”

父母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家长应持续修炼自己的“反焦虑”体质,让孩子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蜕变为成熟的个体。

——虎妈

作者 | 木槿妈妈
来源 | 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情绪失控的父母

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分享自己家的故事,颇有感触。
她和丈夫工作都很忙,丈夫经常需要出差,儿子小轩今年就要参加中考了,正是关键的一年。
她经常对儿子说:“一定要加把劲,考不上好高中你就废了。”
最近一次考试中,儿子成绩位于中游,她急着打电话找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告诉她:小轩学习底子好,但是最近学习状态不太好,建议家长多上点心。
在她眼中,儿子一直乖,回家后先回屋写作业、学习,她还为儿子报了三门一对一家教课,成绩却没有太大提升,令她难以接受。
于是,她偷偷在儿子房间装上监控,目的是为了监督儿子学习,防止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昨天,她打开了监控视频录像,视频中的她正在辅导儿子学习,儿子做错的题,记错的公式就像一个导火索,点燃了她的情绪,她对儿子大喊大叫,儿子则表现得像一只受伤的小羊,身体摊在桌子上,完全丧失了青少年的朝气。
看着视频中自己歇斯底里的状态,回想到她曾多次为了儿子学习,和丈夫吵架,吓哭过儿子,却从未照顾过他的情绪,还呵斥儿子:
“学习搞不上去就算了,一个男孩子就知道哭哭啼啼,像什么样!”
直到监控视频的曝光,她才意识到自己错的有多离谱,她非但没有在学习上给予儿子帮助,儿子还要独自承受她的负面情绪,重重压力之下,儿子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尹建莉老师曾说过:“父母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他造成七分伤害。”
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莫过于处处弥漫着焦虑的紧张气息;一个孩子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拥有情绪化的父母。
常言道: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映射出父母的一言一行。
父母遇事总是朝孩子发脾气,以此来掩盖问题,又或者时常情绪失控,在打骂孩子-自责后悔-继续打骂孩子-自责后悔中循环往复。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严重缺乏安全感,心理压力过重,导致他们无法专注学习,成绩下降,也会让孩子习得不良的行为模式,日后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方面出现问题。
知乎上有一个男孩的自述引起很多网友共情,他用亲身经历讲述了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到底有多可怕!
他的爸爸妈妈性格不合,脾气很差,互相拆台,经常吵架打架。
小学阶段,他将十个手指头啃得血肉模糊;初中时,父母打架频率更高了,经常将气撒在他身上。
他做完家务后,不仅没有夸奖,还会因为地上的一根头发引来父亲的咒骂,骂他猪狗不如,混社会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正因如此,他的成绩下降很严重,妈妈骂他不好好学习,骂完又会对他好,这让他的内心很割裂,对妈妈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
痛苦无处发泄,他用剪刀狠狠戳在自己胳膊上,补课回家很晚的时候,专门挑选僻静没人的小道走,因为他希望一个坏人杀了他。
父母的情绪就像一条河,孩子是岸边的树。
当河流中注入暴躁、焦虑、愤怒、郁闷、悲伤、烦闷、责骂,河流会污染,岸边的树根得不到滋养,迟早腐烂,继而死亡。
同样,当孩子的内心被这些负面情绪填满,他们吸收不到任何正向反馈,如何茁壮成长?
可怕的是,据《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很多父母都有很严重的情绪问题,有87%左右的家长表示自己有过情绪失控而对孩子打骂的经历。
儿童心理学家说过:
“父母的情绪暴力,对一个孩子的伤害是致命的,他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和人格发展。”
父母有什么样的脾气,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性格;父母的性格,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真正厉害的父母

都有“反焦虑”特质

有研究指出:
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已经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
大多数父母情绪失控的根源来自对孩子的高期待,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
心理学教授陈默提出过一个观点:
“现在的孩子有着空前的学业压力,这还只是显性的。隐性的压力是,孩子们整天和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
教育焦虑如同一座大山,压倒的是父母,最终的买单者却是孩子。
樊登老师曾讲过一段特别的经历。
他从库尔勒回北京时,偶然间在机场听到身后一对母女的对话。
妈妈不厌其烦地对只有六七岁的孩子说:
“你说话声音这么小谁听得见?我都不想理你了。”
接着又训斥孩子:
“考试得了98分,这么简单的题都能被扣两分,你怎么学的?”
樊登老师实在听不下去了,他觉得任由这位母亲以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非得毁了不可。
于是,他主动搭话,赞扬小女孩,考到98分已经很棒了,作为妈妈,应该为孩子感到开心。
这位妈妈无奈地说:
“我们是库尔勒县人,这次带孩子来北京看看清华北大,听说海淀区的家长和孩子都可厉害了,人家一年级就考了PET,我们连PET是啥都不知道。”
樊登告诉她:

“你光看他们考了PET,你没看到海淀区孩子自杀,清华孩子退学,以及患上抑郁症的孩子。

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爱,温柔地说话,平和的心态,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不要太着急。”

父母想要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各种鸡娃手段只能拔苗助长,起到饮鸩止渴的效果。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直言:“父母用焦虑养出来的孩子,都被送到精神病院了。”
真正的教育比拼的是家长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将自身焦虑转移给孩子,同时将自己修炼成“反焦虑”体质的家长。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中自强不息,最终蜕变成真正成熟的个体。
正如约翰·戈特曼所说:
“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这些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的幸福。”
你知道教科书式的教育长什么样吗?
关于这个答案我这里有一个真实案例与你分享。
有一个孩子从小学习能力很差,理解力也不好,考试经常不及格。
她的妈妈从未因此骂过她一次,反而安慰她:下次不要再错就好。
有一次,她难过地问妈妈自己是不是太蠢了。
她的妈妈回答道:

“你知道吗?

锅越大,开水就越慢,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但是你的锅大,得慢慢开。

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以后你会做得更好。”

最后,这个孩子考上了人大。
  • 育人道路中,强权型父母打压孩子,通达型父母调整态度;

  • 成长旅途中,愚昧型父母改变孩子,智慧型父母改变心态;

  • 教育征程中,短视型父母限制孩子,远见型父母提升格局。

请记住:最优质的教育投入,无非是父母为孩子提供积极的家庭氛围。
父母摆脱焦虑,不必抱怨昨天的孩子太差劲,也不要为了孩子的明天而忧愁,努力看清脚下的路,陪伴孩子过好每一个今天,他们才能行稳致远。

最好的教育:

父母做到“两提” “三少”

董宇辉曾在直播间提到一个观点: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他说自己接触过很多家长,总是忍不住指导孩子,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要干预。
其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观察倾听孩子,关键时候给孩子反馈,而不是全程紧绷着一根弦指导孩子每一步怎么走。
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攥得太紧,孩子的压迫感也会特别重。
好的教育,始于父母的觉醒。
真正以爱为名的父母,都能做到“两提”和“三少”。
  • “两提”

1. 提升情绪力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无法避免出现一些负面情绪。
我们要做的,不是压制情绪,而是要有直面自己真实情绪的勇气,学习如何和情绪共处。
只有父母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就能将自己和孩子的区分开来,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问题,有智慧地回应孩子,而不是以粗暴的方式解决制造问题的孩子本身。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认为:
“研究表明,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爆发时摧毁一切,过后却风平浪静,控制住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当你想朝孩子发脾气时,请一定先深呼吸12秒,避免情绪失控后做出让自己后悔终生的行为。
2. 提升幸福力
稻盛和夫说过:

“能量比你低的人,怀疑你否定你;

能量同频的人,喜欢你,肯定你;

能量比你高的人,理解你,包容你,这就是能量定律。”

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能量状态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想要养出快乐阳光、内心富足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能量,这样才能接纳、释放和转化孩子情绪。
静能生慧,慧能生定,定能生智。
建议妈妈们早晚多练习瑜伽和冥想,爸爸可以带孩子一起运动,趁着假期,一家人一起收拾房间,清除杂乱的物品。
家长也要懂得感恩自己父母,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美好,遇到特殊节日,给足孩子仪式感,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积攒幸福力。
  •  “三少”

1. 少控制
有人说:控制欲强的父母,都是按照盆景来养育子女的,他们凭借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扭曲,最后孩子就复制了父母的认知和人格。
过度控制会剥夺孩子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机会,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减少他控,孩子才能增强自控,拥有独立自主权和控制感对孩子心理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信任和尊重孩子,遇事多问他们的意见,允许孩子参与决策。
家庭内部应建立合理的规矩和界限,明确家庭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限制,同时也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2. 少指责
好的教育是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表达。
前者让通过适当的方式和语言,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确保自己的表达方式不会给他人造成伤害。
后者则过度强调情绪,失去控制,这时人会变得过于激动、愤怒,导致其言辞和行为变得不理智和不可理喻。
身为父母,要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前提就是少指责孩子。
因为带有负面情绪的指责会加重孩子沮丧感和挫败感,甚至引发孩子逆反心理。
日常和孩子交流时,可以选择积极、支持性和鼓励性的措辞,向孩子表达爱和理解,真诚地赞美孩子的优点和努力。
3. 少比较
对外和不如自家孩子的人做对比,本质是父母虚荣心作祟;
对内用比自家孩子厉害的人做对比,以此来贬低自己孩子,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目的,还会让孩子压力骤增,破坏孩子自信心,降低孩子自我价值感。
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只有不善于发现孩子优势的父母。
所有家长都应该将目光聚焦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盲目追求与他人比较。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家长,可以不完美,但可以更好,愿所有父母都能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成为更好的家长。

点亮文末【在看】,与所有家长朋友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叛逆,是孩子给父母最后的机会
焦虑泛滥的世界,父母要成为孩子温柔而坚定的保护神
惊人的能量定律:真正拖垮孩子的,是父母的这些黑能量(建议收藏)
长大后和父母疏远的孩子,家长一般都有这几种特征,别错怪了孩子
“妈妈,我不去幼儿园”孩子每天赖着不上学?都是分离焦虑惹的祸
治好我这个老母亲的焦虑,从跟儿子聊天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