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英:最美好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

教育思想网

郑英

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初见郑英老师,便会为她所吸引:精致的穿着、精心的妆容,兼有现代都市女性的个性和教师的知性;来到她的办公室,会首先看到题为“聚仙阁”的门匾,不大的空间里放着沙发、茶壶和画像,每周摆上一束鲜花,自得其乐……郑英说,“美”是一种自我生长的力量。

她将自己比作一个“农人”——除了出身农家以外,也因为她觉得教育和农业类似——面对活生生的生命体,而每个“作物”的生长都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教育不只有奉献和辛劳的一面,更有收获的一面。教育中的“收获”对于郑英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力量,它循环、往复地把她推向更好的远方。

对郑英来说,“自信”、“被认同”、“唤醒”是滋养学生自我生长力量的关键词,而“美”则是唤醒学生、给予学生自信的良方。

她的班级有一个固定的活动——百家讲堂,每个月请各行各业的人来给学生进行讲座,而每届学生进入初一的第一次百家讲堂就是请空军学院的空姐、空少来进行礼仪和形体教育。

“一个人见识过美,经历过美,就不容易被不美的或次美的东西所诱惑,会拥有一种力量,本能去对抗世俗的粗糙,永葆内在的生趣和审美的人生态度”

经历过美的教育后,郑英班上的学生逐渐将“美”变成了本能,由内而外地焕发着青春和朝气。学生开始更加爱惜自己的形象,并渐渐明白,气质是由内而外自然流淌着的,是自己身上的“外衣”。

形象塑造之外,郑英还发动全班同学把教室打造成了一个“诗意的地方”。她认为,环境对人有种不着痕迹地熏习和濡染,尤其美的环境可以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具创造力和人文修养,而干净是美好的第一要素。郑英发动全班的同学,以近乎工业化的流水线分工激活了大家的干劲,大到班长,小到黑板槽清洁员,齐心协力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干净明亮。在学生“干活儿”的时候,郑英老师不停给学生拍照,然后用细致的描写将学生们“平凡”的劳动发到朋友圈,让自己也成为学生循环往复的力量。就这样,班级里每一位同学慢慢开始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主人,把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当作美的起点。

 “教育之中,美的资源无处不在,知识如何发现、利用,需要教室的一颗诗心、一颗匠心”。

在唤醒学生的路上,如何帮助同学去理解和尊重多元,是一大难关。郑英认为,如果说“战争的艺术在于在某一点上集中最大的优势兵力”,那么教育的艺术就是要在自信这个点上集中最大优势兵力,然后全力以赴去突破。郑英曾用“方言”这个点作为德育的抓手,设计了一堂活动班会——请各地同学用方言说一句话或讲一个笑话,让其他同学猜猜其内容是什么。这种形式淡化了一些同学因使用不同方言而对自己身份所产生的敏感和自卑,让班上的同学们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家人。

教育,要成人之美

“什么样的学生是您心中的好学生?”——面对这个问题,郑英脱口而出四个词:有趣、有品、有情、有思想。

有趣

有趣并非刻意地搞笑,而是在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在寻常之处发现奇崛。郑英拥有发现美的镜头,是因为她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每月一次的百家讲堂,学生们接触衍纸、牛轧糖、肥皂等生活小物品的制作,聆听横渡钱塘江、西北骑行的见闻,了解礼仪修养、国学经典、民间艺术、美食烹饪、科学知识……通过嘉宾生动的分享,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洞悉人世间万物的情趣。在这些活动中,郑英看到每个学生独特的潜力,且毫不吝啬当面表达自己的欣赏之情。她鼓励孩子们,打开了一道道兴趣的大门,更愿意为了他们从兴趣到特长的发展持续给予关注和付出——比如,她会带喜爱摄影的孩子去记录节气、感受自然和摄影的魅力。

有品

“当一个人手里拿着小提琴时,他就不会干坏事”,郑英说,所以教育也应当是有品位、有品质的。郑英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着追求美的天性,这种天性是不应该被压抑的,而要去满足、引导和发展,唤起他们对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而让他们不但爱自己,更能提升审美层次,用审美的态度去过有美感的人生。

学生的“仪容仪表”是令许多班主任困扰的问题,许多老师或严辞勒令整改、或无奈放任自流。而在郑英看来,学生追求不同的造型是因为对美有所意识和要求,只不过孩子们对美的理解有时需要引导。她通常采取的是温和而独特的提醒方式——通过对学生的仔细观察,用因人而异的办法让学生自己注意到问题的所在,自发地做出改变。

有情

郑英曾说,“为师就是为人”,所谓身正为范、行为世范,作为教师自己首先要表达对人的情义、表达对人的在乎,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正面的暗示,以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情、重情之人。

郑英常常把自己和学生的互动、和爱人的互动发到朋友圈,让大家知道自己是如何与身边之人相处的。此外,郑英还带着学生走进社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走进养老院,帮助弱势群体,利用每个假期做一份公益活动,很多学生甚至坚持到了毕业后,他们感慨道“这简直是一份值得用一生来完成的作业”。

在郑英的以身示范下,一件件日常小事帮助学生与身边的人建立起更丰富的情感联结,让学生们也变得重情、有情。每逢教师节,班上同学就会给所有科任老师写上自己的小卡片,虽然他们买不起昂贵的礼物,但都把真心的祝福写在了卡片里。一次郑英晚上在办公室加班,一个男孩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说看到老师的办公室亮着,猜想她还没有吃饭,特意送来一个苹果。这样的“小事”郑英如数家珍,这不仅是她和学生间感情的证明,更是她教学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有思想

要让学生有思想,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学生阅读和独立思考——郑英自己就常以阅读者、思考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郑英喜欢为学生提供舞台,留下自由思考的空间,而并不一定主动进行干预。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了各有特色的思考力。面对百家讲堂请来的钱钟书先生的学生、研究水浒传的著名学者、杭州师范大学的马成生教授,这些初中孩子们问道:“水浒传中对女性的描写都是负面的,女性的角色塑造也是不好的形象,这是不是说明水浒传的作者有性别歧视?”“马老师,《水浒传》所揭示的主题到底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马老师,书中108位梁山好汉多半是官逼民反、迫不得已之下才走上梁山的,而不是发自内心去除暴安良、行侠仗义,这样的人能算得上英雄吗?”……马教授大为惊叹,并坦言这个班学生的思考力甚至超过了一些大学生。

▍郑英老师在课堂上

最美,是师生的彼此成全

郑英说,“最美好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

基于此,郑英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总是不从世间统一的道德礼法出发,而是从每个学生的人性出发,不进行说教,而是考虑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再据此创设情境,用触及学生内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思考逻辑的转变,使她引导学生的方式独特而充满智慧。“每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就是教育的契机”,郑英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全不惧怕,更不担心,而是充满创意地去把头疼的问题转变为德育的场景。

食堂饭菜不好吃,也许是许多老师收到过的抱怨。当郑英面对这个问题时,她认为道德说教、严厉批评、循循善诱等“常规解决方法”或许可以表面压制住“冲突”,但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内心,不能根本解决这个“矛盾”。郑英希望能让食堂师傅来班上和同学们当面交流,但其中有一个难处,把矛盾的双方暴露在台面上可能反而激化矛盾。

带着这样的疑惑,郑英对食堂师傅进行了“暗访”,惊喜地发现学校食堂的厨师队伍中卧虎藏龙,其中一位师傅居然会川剧变脸,于是立马邀请师傅作为下一期百家讲堂的主讲人。郑英向孩子们预告了百家讲堂的下期主题为“变脸”,但嘉宾保密。

“变脸”如期举行,在舞台上的食堂师傅俨然一位明星,引来全场学生的阵阵鼓掌。表演结束后,师傅在大家钦佩的目光中离开,同学们纷纷要求把师傅请回来进一步交流。换下表演服装的食堂师傅穿着他普通的厨师服回到了班中,此时班上的同学虽然惊讶不已,但眼里已然满含期待和崇敬。

问答交流时,解答了孩子们关于变脸的问题后,食堂师傅说道:“其实我每天五点就得起床,为200位教师准备早餐,然后七点半开始准备午餐,每种菜都要烧七八锅,每一锅都要严格控制时间,否则会耽误全校2000名师生的用餐。给大家提供美味的午餐是我们每位师傅的最大心愿,但非常抱歉的是每次都让你们失望了”。

教室里响起来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学生们纷纷说道“没有,没有,饭菜非常美味”。此后,同学们每次去食堂都无比庄重,排队、盛饭、就坐、吃饭都严肃认真,仿佛食堂师傅们煮出的是山珍海味。更让郑英惊喜的是,此后学生们每每看到扫地阿姨、门口保安、学校水电工,他们都会主动问好,每逢班上同学过生日还会为他们带上一小块蛋糕。

郑英说,“不喜欢被刻板说教是孩子的天性,一旦感到自己被训导,孩子会心生抵触。因此我们要创造契机和情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触动”。郑英的理念不仅影响到了自己班上学生,还影响到了同年级的许多孩子。

学校每一次的考试都让学生打乱座位、打乱班级进行。郑英班上的学生起初担心别班同学会破坏自己班上的美丽的环境,但郑英对他们说“别班的同学来我们班考试,那我们是什么?”同学们说道,“是主人”。郑英接着说,“那么主人是不是该有待客之道?我们应该怎样去迎接他们呢?”于是同学们更加认真地对教室进行了打扫,以此迎接这个家庭临时的“客人”。

到了考试的当天,面对教室里坐着的其他班的同学,郑英老师对他们热情地说道,“欢迎大家来我们班考试,我们班同学没有别的可以迎接大家,只能尽我们所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愿不愿意在考试结束时把同样的环境还给他们呢?”于是,在考试结束后,郑英班级的教室里出现了一道“奇景”:同年级各个班级学生组成的打扫团在一丝不苟地打扫着郑英老师班上的教室。郑英老师说,“我们借此来告诉孩子们,‘先者道也’,当我们先付出真诚,别人就会有所回馈。我们永远都要付出在先,而不是要求在先。对学生也是如此,先付出老师的真心,而不是先提出各种要求,学生自然有所回馈”。

付出与回馈,教育与成长——这是郑英教育理念中最为重要的“循环模型”。

郑英和学生彼此成全的教育中,最有趣的也许是她与学生在教育的“首尾”互相赠送的别样礼物:每逢郑英迎接新班,她都会提前做好功课,把全班同学的名字串成一篇记叙文,作为见面礼物送给他们。

这一活动已然持续了十几年,而每当学生们初三毕业,会反赠一篇礼物给郑英,其或仿照历史人物传记,或是散文,或是诗歌;年年如此,届届如此,老师和学生用最独特、最温暖的方式认识彼此、记住彼此、再同彼此道别。

这些都是郑英教学生涯中最美的当下和回忆。她同曾经、现在的学生们一起,在教育的沃野上自由生长,相互倾慕、彼此成全,各自成为更好的自己,收获着魅力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二班主任工作计划
家长“座位焦虑”如何破解
从你的生命里路过 | 白晓静
营盘中学“双创双建”工作实施方案
今天谁令你感动(快快乐乐做教育35)
一个智障孩子和一所小学共同成长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