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激情之花——采访香港新闻传媒同学会会长周萱
1998年,张子强的名字无人不晓。这个勒索了李嘉诚16亿的世纪贼王,当年横行于香港与内陆。1998年1月26号,京穗港三地警方在汕尾拿下了他。从他浮出人们的视野的那一刻起,在香港,有太多关注他的眼睛。
    那时,香港刚回归,用周教授的话讲,正是全港中国新闻的崛起时期,这一年的周教授,已经被《东方日报》从《香港商报》高薪挖角。这一年,《东方日报》与周教授相遇,天时、地利、人和,张子强的案件成为《东方日报》的独家报道,《东方日报》销量激增。在内陆张子强案件的新闻跟踪上,《东方日报》逾40人的强大记者阵容在业内实属罕见。周教授灵活运用着读书时代积累的人脉关系(大学时期的很多同学已在内陆的各大媒体工作)获取了一些很珍贵的新闻图片和资料。她跟着记者奋斗在第一线,每一天都和张子强的新闻生活在一起。这时的她,已是新闻部采访主任,她正在领导这场“战争”。
    刚刚拿起碗筷要吃晚饭,报社一个电话打过来说,张子强的案件有了新的消息。还没有开始的晚餐已经暂告结束,她马上开着车往报社跑。两个孩子没有和她说拜拜,只是淡淡地说,“早点回来哦。”他们早已习惯了妈咪的这种生活。
    随着张子强的死刑,他们历时一年多的跟踪报道也告一段落。周教授笑着说:“我甚至发现自己有点‘爱’上张子强了。”多年以后,她似乎还是没有从这个新闻里跑出来。
    张子强案件的跟踪报道,在她20多年的新闻工作中,所占分量实属不轻。
不会孤单的记者
    周教授以黑上衣,白短裤和双肩背包出现。她说话的时候,会用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你,夹带着很爽朗的笑声,让你在感到舒服之余发现她心中的热情。她说,记者是不怕也不会孤单的,不管遇到的是什么人,都能够和自己扯半天。与其说这是记者的特点,倒不如说周教授与生俱来的性格。
演讲中的周萱教授
    1983年到1987年,周教授就读于暨南大学的新闻学系。那个时候,国内外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她自如地在不同的群体中跳动,现在暨南大学学生普遍感到的内外招之间的隔阂,她却从来没有感觉到。大学期间的她,在不断的编织自己的人脉网。这对于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1997年香港刚刚回归的时候,香港的记者还不能在内陆自由地采访,但香港的公众对内陆的新闻的渴求却越来越大。周教授当年的暨大同学已经有很多在内陆的大媒体工作,就是这些人脉,给她送来了很多的内陆消息。那时《东方日报》的中国版面做的很好,大大得益于此。
    背着背包的她让人觉得她是一个时刻准备好要启程的人。她说:“如果是在年轻的时候,没有经济压力,要到处走走,这对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很重要。”在暨南大学毕业以后,她做过广告方面的工作,做过一个贸易集团公司的行政秘书,但是,她觉得自己英语不好,于是便跑到了英国游学。她看中的是自己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的成长。
痛,快乐着
    “在《东方日报》,做到中层主管位置的女性屈指可数,但她们要么没有结婚,要么没有孩子,而我是既结了婚又有孩子,呵呵……”周教授的眉角轻轻上扬,带着会笑得眼睛说道,“女性从事这个行业,需要一个很理解自己的丈夫。”“……但是家庭还有事业就要看你怎么去选择了,一般我们对家庭的付出会比较少……”
    周教授还说到,“在媒体工作,并不是普通的女孩能够受得了的,媒体工作很累很苦。在工作的时候,到停尸间殡仪馆是家常便饭,这也需要拥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然而,从事新闻事业,会有一个浓缩的精彩的人生。你可以到很多不同的地方,认识不同的人。在家庭与事业上,要看自己怎么样去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调整自己的心态。”
    “还有,作为一名记者,要对生活充满激情。”周教授说这句话的时候,能让我们很容易地感觉到激情为何物。她带着特有的亲和力在不断地探寻生活的平凡,于是发现了很多别人不会发现的视角、信息。这就是这个新闻工作者特有的嗅觉吧。
    现在的她,已经离开了东方报业集团,退出了新闻工作的前线。但是每天还会非常关注新闻。“最近台湾不是在大选吗,看电视的时候,总是会潜意识地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调派人员,怎么样去报道这个事件。”她对生活的热情,对新闻的热情,没有停下。
回归
    现在的周教授有几个身份:香港浸会大学的教授,暨南大学香港新闻同学会会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席教授,暨南大学的新闻博士生。2006年才从东方报业集团退下来,用她自己的话说,现在是“小女人战胜大女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多的东西对于她还只是开始,她正在尝试另一种生活。
    暨南大学香港新闻传媒同学会是由学校牵头的,成员中有很多香港传媒界的前辈与精英,旨在为暨南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提供帮助。周教授说,现在的同学会还是比较年轻,还没有比较完整的计划。不过,主要会加强和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联系。
    历经20多年的新闻实践工作,她又回到了校园,现在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博导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最强阵容,有院长范以锦、常务副院长董天策及林如鹏教授等。她,回来了。在外面的世界绕了一圈,周教授多了刚毅,而热情依旧。
    她正在回归,回到她爱的学校,也回到她爱的家。或许她从来没有离开,只是脚步太过匆忙,对于她而言,是时候换另一种节奏了。她说,她现在正在拼命地补偿,她觉得以前的自己对家庭付出太少了。谈到家庭,谈到她的两个孩子,谈到一个女性新闻工作者需要的来自家庭的理解时,她会微微一笑。
    热情之花的盛放不需要季节,只要生活在,花便在。
责任编辑:杨晓纯、司徒梓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必读和选读书目
1--“媒介批评与传媒发展:2008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在暨南大学隆重举行
写给天堂里的阿虎哥——追思暨南大学吴文虎教授
考研专业详解之新闻传播学-死亡专业之二
暨南大学李丹教授/汕头大学周小平教授研究团队: 手性金属有机五角三四面体的自组装
暨南大学110周年宣传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