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经方的经方的魅力》

黄煌教授著作品读系列之二

根据陇东金鉴堂发表于黄煌经方沙龙论坛的帖子编辑、整理


今天开始阅读黄师的《经方的经方的魅力》,虽然刚开始读(P1-27),但是也觉得文如其人,书本写的很实在,没有空话、套话,也带给我很感触。

对于时方,我自己在平时,也是时方为主,因为要考虑到诊所的经济效益,时方经方的使用比例大概:时5:经1每天时方为主,但是看了黄师的书以后,觉得很惭愧,还是有私心啊,以后多学习,多提高吧。我觉得现代人的时方更多的是一种养生式的疗法,而经方更像是单刀直入式的疗法,经方就像手术刀,直插病处,而时方更像保守式的治疗。

黄师的临床思路很特别,人—方—病,病—方—人辩证的思路,给我很大启发,和以前我惯用的脏腑辩证的思维有很大差别,但是这段在书中的论述稍显简略,不知能否再以后再版时增加几个医案详细的讲讲。

“即对每张经方的方证构成要逐步加以规范,要弄清楚到底这张经方,是对病的还是对人的?”面对这个疑问,自己边学习,边寻求答案。

P27-31

特异性指征是学习掌握经方的关键。

经方的特殊指征,我非常同意黄师关于这些指征的论述,提高年轻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方证相应就是这些特殊的应用指征。应用指征的学习、识别是学好经方的关键之所在。

经方的加减必须以方根为基础进行,才是符合仲景的体系内的经方。其指向也更加明确,清晰。

时方的方证,以药测证,是个好方法。

实践,以实践来检验药证。检验方证,检验疗效,给我非常深的印象。黄师对张锡纯的方药评价很高,他的药证的经验,我应该仔细的学习一下。朱良春对张也有很高的评价,黄师与朱良春先生英雄所见略同。

P31-40

经方的剂型,经方的颗粒剂国内很少,熟知的只有小柴胡颗粒,其余有的就是丸药,国内的药企业不愿意开发经方我觉得主要的还是经济方面的考虑,研制、审批费用,以及市场销售的价格。但是我觉得中国:农民、农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也是经方获得成功的主要战场,我觉得能把农村市场占领了,一家医药企业就不只是成功这么简单了。

我的诊所也有煎药机,但是这个机器对药性的改变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古代的煎法,无法保证,但是这个机器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仍有提升改造的空间。

对于经典的认识,我觉得会受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比如明清理程朱学盛行,中医也是阴阳、八卦,现代中医,包括黄师重视实践的观点、实证研究的方法,与现代倡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相通的。我觉得这就是时代性,或者在后世的读者看来的时代性、局限性吧。

中医现代化,我觉得是时代的大趋势,是全球化的产物、中医走出去是必然的趋势,是好的。但是中医有医,有药。药可以很快的通过现代的方法实现现代化的目的,当然主要是形式上(剂型)、对药理采用不同于传统的临床总结而是用西医的、生化方面的深入研究;但是医的现代化必然是很缓慢的,现在中医在现代化的名号下,把传统实质性的东西都丢了。医的现代化实际就是一种创新,但是创新的第一步是继承,掌握现有成熟的方法、技能,然后才是创新,现代化给中医带来了断层,人才、临床技能的断层。学好经方就是中医现代化的第一步,也是提高临床能力的关键,尤其对于现代的大学毕业的中医来说,缺少师傅的口传心授,实证的研究,摸得着、看得见,更加适应这样的学校毕业的现代中医。

P32-58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选择办法,恐龙灭亡了,恐龙当年也是横行霸道的,可是现在我们也只能通过化石、电影来重现。究其原因,是他们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我觉得中医的流派,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新兴的学派兴起,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派逐渐衰败,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也有可取之处,但是与时代的环境相违背的话,是终究要消亡的。现代中医要和时代相符,乃至于通过自身改变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求得生存、发展,学术才能前进。现代的像刘少武三部六病、黄师的方证其实都在实现着中医由“虚”而“实”的过程,也是中医适应时代的一种前进。

方证:体质和疾病。两者又有不同的比例。临床使用时:病先于体质。

医林亦武林,我认为中医要做高手,还是要有门派,有门派就得承认局限性和擅长的领域。这样的中医我觉得才是有是生机、活力的,什么理论都知道,临床什么病也看不好,其实还不如只知道一种理论,但是用的精熟的好。

经方诊病

最近很忙,没有写东西,我在有感三中最后的讲的,“什么理论都知道,还不如只知道一种理论”是我自己的体会,现在临床中的事实是能把一种理论运用的精熟的医生都不多,当然与传统的说要“博极医源”的理想状态可能不一样,但是我认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而且中医各种理论是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对某种病或者现象的解释有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之前自己的诊断中的“望闻问切”与经方诊病中的还是有很大不同。

望:虽然自己以前也有望诊,但是仅仅停留在局部的脸上什么位置主什么,什么颜色主什么的很浅薄的程度,有时干脆就忽略了,直奔问的环节,读了黄师的书之后,我觉得经方的望诊似乎不局限于某一个局部的状态,而是整体的人的状态的把握,望形的范围更大,收集的信息更多、更全面。

切脉:脉法是我的弱项,虽然读了一些脉学的书籍,但是始终未突破“指下难明”的困境,体会不深。

问:问“病的人”是我 在今后要转换的思路,也是我在读黄师的书中一直在思考的东西,如何改变自己的临床思路。人和经方的对应点,是关键点,自己应该在以后的诊断中多关注,摸索。我想问应该是一个突破口。

腹诊和舌诊自己以前只用过舌诊,腹诊自己也是不太精通,但是提到的《伤寒舌鉴》、《腹证奇览》自己一定要找来好好看看。

经方的分类研究,易于比较异同之处,尤其是一些相似的证,其度的掌握,症状量化的概念很新,对于这样的相似症状的比较,确实是一条好方法。最简方的提法,我觉得可以与后世的对药、以及一些中医名家的常用药组联系起来,这些后世的用药经验我觉得对药证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补充和丰富作用。

白天看病,晚上看书:这个方法是我一直坚持做的方法,我觉得白天看病清晰、准确的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常见病的一般治疗方法,处理办法要熟悉即为守常,但是很多病又有不同之处,对于这些病的处理,又需要晚上找方法,刚开始看病时,有时候白天门诊处理的20多个病人晚上都要重新根据记录思考治疗方法,后来又改为每天选取5个病人的病案处理,逐渐对常见病的处理有了一些提高。陈修园的方法还是很实用的,白天的记录是关键。

剂量的大小,在中医界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尤其时方,或者后世的经验方,药物组成有的全部公开,但是具体剂量总是一个迷。经方的优势就在于各位药量比例对的话,都可以发挥作用,我觉得是利于经方普及的一个优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冯世纶教授:经方用药特点
行走在黑白之间的中医【墨说】
不惑之年悟中医(六)--杜少辉
刘希彦伤寒讲稿一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03
刘希彦·大道至简的古中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