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经系辞》通讲(十六)
 

 

下一句“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一段是顺理成章,一气贯穿下来的。有了前面这种“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的心量,有了“旁行而不流”的正见,有当了“乐天知命”的豁达,当然就能够随遇而安。


  


  

什么是安土?安土就是安心。我们经常把心比喻为地,所以有“心地”、“心田”的说法。从易的角度来说,心也是要分阴阳的。心之阳,就是我们的乾之良知,心之阴就是我们的坤之厚土。怎样安心?就是用我们的乾之良知,用我们精神中阳明正知的一面,去照耀精神中“坤作成物”的一系列活动,照耀我们心中一系列的念头,乃至于由这些念头带来的一系列的行为。能够用乾之良知来照耀这些坤之厚土,你的心才能够得安。


  


  

许多易注在这个上面讲不圆,说这个“安土”是安心于乡土,是守在自己的家乡,守住是自己那一亩二分地,要在自己的故土上安心。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和我们前面讲的“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的心量差得太远了,与“旁行而不流”的境界也没法比。我以前看过南怀谨先生的系辞讲解,好像他老人家对这一句也解释成安住于自己的乡土。按照《易经》的本意,安土就是安心,本光法师是这么讲的,我们要就以本光法师的讲法为准。


  


  

其实,你真正学懂了《易经》,就会明白《易经》真的是一个安心法门。不光禅宗才是安心法门,佛教才是安心法门,《易经》同样也是安心法门,同样也是要安我们大家的心。这样一讲,“敦乎仁”就很清晰了,人心一旦得安,自然就心地仁厚,自然就能够用仁爱之心去敦化社会、去净化人心。所以,己心安而能安人,己心立而能立人,这就是“安土敦乎仁”的真正含义。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是说天地之间、人世之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在易道易象的范围之内,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出于易道之外。易道成就了万物各自的天命,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万事万物都因为易道而获得了自己在本位上的天命,得到了正位,没有任何遗漏。这里的“曲成”二字用得非常精妙,《道德经》上说“枉则直,曲则全”,能曲才能成。易道成就万物,却没有直接在我们眼前显现出它是怎样作用的,没有显现它是怎样促成万物的种种变化。这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用心去参究易道的变化。正因为这个“曲”,所以一般人很难体会到,除非你是真正有心于易道,除非你认真从六爻变化当中,从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之中慢慢去体会和参悟,你才能够知道中间的变化规律。易道成就万物,是通过一种蜿蜒曲折的隐晦方式,我们必须精思入微,才能逐逐渐渐对此有所感悟。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个昼夜之道,在这里用得不是很好,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比喻,就是一阴一阳的道,但是不能硬套说昼就是阳,夜就是阴。“通乎昼夜之道”,就是精通了一阴一阳之道。“天根月窟常往来,三十六宫都是春”,你明白了一阴一阳的易道变化,自然你的智慧也就通达明了了。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易道的精神和变化是无方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和模式。就像我们学中医的这些哥们儿,他们更能体会到这一点。人体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用固定的药方去治不同人的病,往往就容易出问题,必须要辩症对治。后世用《易经》演化出来的一些看相算命的方术,实际上是很僵化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呆板的模式,不能变化自如。


  


  

我们常说,易道与其他数术之学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易道有“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在里面。一个卦出来了,哪怕是看起来很不好的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教你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自主,如何转危为安,转凶为吉。易道一阴一阳的作用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周易》六十四卦,是单八卦之间两两相重产生的,实际还可以再重叠。汉代有一本专门打卦的书叫做《焦氏易林》,是汉易名家焦赣所著,他把《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再加入六十四种变化,这就形成很庞大的一套占筮系统了。如果再考虑每一种卦变中又含有错综复杂的变化,那就真正是无穷无尽,无有了期。


  


  

“神无方而易无体”,易卦的根本原理,与我们的心体是完全一样的,凡事在《易经》里面提到的神,我们都不要当它作为外在的东西,而是要拉入我们的精神中来体会。凡是提到神,都一定与我们的精神有关。这个无方无体的东西,就是我们的精神。因为我们精神的范围、心量的范围可说是无边无际、没有穷尽的。易的本体和我们精神本体也是一样的,易无体嘛!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相,也无内无外。佛教《心经》上所说般若之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声意……”易的本体跟般若本体是一样的,就是一个无字了得。我们精神的本体也是无,一直“无”到底,但中间又有作用,易卦中无穷无尽的作用,都是从这个“无”本体中来的。学佛的朋友,如果能把《心经》的道理与这一章的道理合参,那体会可能就会更深一些。我个人对易道的体会,也是从佛学的角度来体会,才慢慢加深了认识,越学越觉得了不起。


  


  

当年我看净土宗的书,刚开始对念佛法门很不以为然,认为念佛求往生是斋公斋婆们干的。后来看到莲池大师有本书叫做《阿弥陀佛疏钞》,翻开第一句话就把我打懵了:“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这一下才知道《阿弥陀经》并不是老太婆们所说的,念一下佛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一句赞的是阿弥陀佛的自性,实际上也是赞一切众生的自性啊!莲池大师对弥陀自性的赞辞,与我们《系辞》里面对易道的赞辞,是非常具有可比性的。


  


  

《系辞》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莲池大师这里说“大哉真体”;《系辞》下面又说“故知幽明之故”,《弥陀疏钞》里面说的是“灵明洞彻”,灵就是灵性、灵感、灵动,明就是明了、明晰,洞彻就是看得清清楚楚,当然就是知幽知明啦。“非浊非清,无背无向”,与我们后面这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也是完全合拍的。所以,关于易理中最精深的部分,从秦汉以来,可说是已经断掉了这个传承。汉易虽然在象数上有其独特之处,但是在易理方面,有很多都不敢恭维。我们看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涉及到汉易对《系辞》注解,在易理方面往往就有很多牵强附会的地方,让人不忍卒读。


  


  

但是到了宋儒时代的,他们解易的风光与境界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接收了佛教禅宗的洗礼。虽然二程、朱子后来打翻天印,不承认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但事实摆在那里,谁也否认不了禅宗对整个宋代新儒学的巨大作用。所以,宋儒在易理上的高度,是其它时代不能比拟的。如果没有佛法的启迪,易道的核心、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至高点,还不知道要埋没到什么时候。


  

在唐宋时代,中华文明受印度佛教的启发,从而使宋代新儒学重新在易学中、在先秦典籍中找回了中华文化的法统与道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又一轮辉煌。而当代中国在饱受西方科技文明的冲击后,或许可以启发我们再次回头来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大易之道中启发出新时代的文化精神来。说不定古老中华文明,在不久的将来又可以再度辉煌,从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章最后说到了“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我们再三强调,《易经》里面只要提到“神”,就一定要往我们的心性上来体会,要结合佛教的般若之智,来体会“神无方”和“易无体”。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五章。


  

这一章在整个《易经?系辞》里面非常出名,历来在儒、释、道各家的引用都非常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对这一章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甚至于没有学习传统文化的普通人,对中间的句子也不会太陌生。比如里面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等等。这些语句都是大家平常爱用的,说明这一章确实在社会生活当中流传得非常广,在我们整个文化传统当中也非常重要。由此可见,这一章在整个易道精神之中是极其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多发挥一下。下面请看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经?系辞》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凡是学《易经》的人,没有不把这一句挂在嘴上的,我们可以把这一句当作对道的一个定义。在本光法师的方山易里面,是把一阴一阳换一个位置,本光法师在讲这一段的时候,是说“一阳一阴之谓道”,凡是涉及到“阴阳”的时候,本光法师讲的都是“阳阴”,是阳在前,阴在后。


  

上一周,我们赵当家看了本光法师的方山易以后,觉得方山易简直就是专门为中医扶阳派打下的理论基础。赵当家前一阵到北京去参加全国中医的扶阳论坛,在整个中医界,这么二三十年来,这恐怕是最热闹的一次。本来预计的是一百多人参加,结果来了几百人,会场都挤不下了,赵当家都差点没有进去,感觉到中医的这个流派,已经有点当代显学的气象了。但是,扶阳派从理论到实践,真正水平很高的人现在已经非常少了。扶阳派的理论与一般传统中医的理论,在体会和解释上有不一样的地方。作为中医来说,本来讲的就是一个阴阳的平衡,但怎样调节这个平衡,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扶阳派是通过对我们身体阳气的提升来进行调整,阳气提起来以后,阳主阴从,阴的部分自然就会随之得到调整,阴阳就自然会达到和谐。所以扶阳派的着眼点是在阳上,与本光法师的方山易,理论出发点是一样的。


  

当然,本光法师的《易经》,着眼点是在我们心性的修养上面,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的。本光法师强调的,同样是阳主阴从,强调的是在我们的精神修养之中,要树立一已之阳明正知,要把我们心中、精神当中光明的这一面树立起来。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看本光法师的方山易,与其他各家易学的确是不一样的;方山易探究到了阴阳学说的源头上,尤其是在对乾坤二卦本质的理解上,比起诸家又高了一筹。


  

过于我们都认为,《系辞》是孔夫子所作,圣人手笔是没有人敢随便挑刺,没人敢说中间有什么问题。过于一些真正的易学大师是有所体会的,虽然感到《系辞》中有点问题的,也都不敢明说,只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最多在自己的注释里面暗示一下。这么多年来,真正敢于对《系辞》进行公允、公开批评的,只有本光法师!他老人家是站在佛家易学、华严易学的高度上,对《系辞》里面好的东西,就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崇、大力弘扬,对中间一些模棱两可和僵化肤浅的部分,他也是毫不客气、有理有据地进行批评。只有在禅道上真正的过来人,才会有这种气魄的。在本光法师身上,就有那种“见佛杀佛,见魔杀魔”的禅师本色。如果没有对禅道和易道的明彻通透,这种英雄气是不可能散发出来的。我们在这里学习《易经》,尽可能地要以本光法师的注释为主,然后以其他各家的注释为参考。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次讲《易经》,从一开始我就想把这个话翻过来,直接就说成“一阳一阴之谓道”。但是自己这么多年来,一张嘴就是阴阳,没人说阳阴,一时反而改不过口来。当然,这个次序倒也无所谓,只不过我们心里要清楚,《易经》是“乾知大始”的,乾卦要放在首位,要作为一个最根本的开始。“坤作成物”,坤卦是体现乾卦的精神,遵从于乾卦然后形成天地万物的。所以准确来说,应该是“一阳一阴之谓道”。


  

这一句很有说头啊!在传统文化中,天天都在说这个道,处处都在讲这个道,可以说一丝一毫都不能离开这个道。我们龙江书院自从冯老师创建开始,就在讲这个道。我到龙江书院来听的第一次课,冯老师就是讲《道德经》的第一课,讲“道可道,非常道。”老爷子讲了几年的道,从小课堂讲到大课堂,现在我们又接着讲。公益课上,胥孔林老师刚把《道德经与太极养生》讲完,陈萍利老师又接着讲《论语》,还是在谈道。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呢?传统文化可随时都在谈道啊!这里,《系辞》就下了一个定义,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就是道,但一阴一阳真的就是道吗?真正的道,就是这一阴一阳吗?实际上也未必。唐末的时候,赵州禅师的弟子问他:老和尚,请问如何是道?赵州禅师说:墙外的。院墙外头那条路就是道嘛。弟子说:不是啊,我问的不是那个道。赵州禅师就问说:那你问的是哪个道呢?弟子说:我问的是大道。赵州禅师说:“大道透长安”。你不是问门口这条小道,是问大道,最大的道是国道嘛!国道是一直通到首都长安的嘛!哈哈,一下就把这个问话堵死了。为啥子赵州禅师要给弟子打岔,不好好给他说什么是道呢?《系辞》这一章不是一开头就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了吗?难道赵州老和尚不知道这个标准答案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赵州禅师如果真的以“一阴一阳之谓道”来回答他,那好,新的问题马上就会来了。请问老和尚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你给他解释了阴阳,下面又会生出新的问题来要你解释,这样越解释越多,真正离道就是十万八千里了。这就是袁焕仙老太爷经常爱说的“转解而缚转坚,转辩而义转渊”。你解释得越多,他就越会钻到语言文字的套子里出不来,就越是掉到无底深渊里去了。你要把一个真实的道说出来,那是不可能的,历史上的大圣大贤,哪怕是老子,也只说了个“道可道,非常道”。套用《金刚经》里面的句子,这个“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非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名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看书院一进门的供桌上方,冯老师写了一个很大的“道”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写的是“道常道,非常道,可道不道,无道有道,何取何道?”这个绕口令一样的句子,谁真的明白了?冯老爷子为了说明这个“道”字,绕了一大圈,为什么要绕?我看目的只有一个,把大家绕晕了事。也许真的绕晕了会好一点,免得我们的脑壳成天都在思考什么是道?免得我们整天都在逻辑思维里面打转转,把你绕晕了,脑子浑沌一片可能就对了。庄子在《应帝王》里面讲了浑沌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很聪明啊,他们去忽悠人家浑沌,去帮人家浑沌开七窍,日凿一窍,眼耳鼻口这些都给人家凿开了,开了七个洞,七日而浑沌死,七天以后,浑沌就死掉了。庄子并不是说浑沌这个人因为有了七窍就死掉了,而是一个比喻。就是说这个大道,如果你用眼耳鼻舌声意,用五官七窍去感受、去追求,对不起,你这么一感受一追求,大道就跑远了。妄心一起,真心就死了嘛。


  

我记得很多年以前,有一回我的一个师父与一个师兄在一起摆龙门阵。有只苍蝇始终围着那个师兄转,师兄很着急,四处去打都打不着。这时,师父就突然说:“你说一下,怎样个才能把苍蝇抓住呢?”师兄就说,马上去找个苍蝇拍来打。师父白了他一眼,说打个死苍蝇来有什么用?然后问我:“你说怎么办呢?”我就对师兄说:“你不要动,不要去东抓西抓,苍蝇自然就停在你身上不跑了。”这位师兄当时硬是没有反应过来,实际上,师父的问话已经和苍蝇没有关系了。你是在学佛,在求道啊!你要随时体会这个东西。如果你认为道伸手可以抓住,可以像追女生一样死乞白咧就追求得来,那你就开动脑筋、使出浑身力气去追求、去试试吧。老实说,能追求得到才怪了!我们只有把妄心歇下来,把我们的眼耳鼻舌声意停下来、关闭掉,然后去悟、去体会那种“无眼耳鼻舌声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状态,也许还会有一线希望。


  

人们常说,道不可说、不可思议,但为什么《易经》在这里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呢?这也是没有办法啊,既然是写《系辞》这篇大论文,总要讲一下道嘛,所以作者只有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能够被我们说出来、能够被我们思维所理解、能够被我们的逻辑所认识的道,就是这一阴一阳。这是我们大脑的最底线。但是,道还有不能为我们思维所理解、不能被我们的逻辑所认识、不能被我们说出来的部分啊!这些又该怎么办呢?面对这些,就不是要我们开动脑筋去理解,而是要用心去参、去悟的。我们看“悟”这个字,左边是竖心,右边是个吾,就是我自己用心去体会。如果有一天你悟到了、体会到了、真正得道了,那请你来讲一下这个道,你会怎么讲?我看只有两种讲法,要么就像赵州老和尚一样指东打西、把你憋着;要么只能像《系辞》这里一样,老老实实给你做个最低限度的解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以,凡是用语言、思维、逻辑所涉及到的东西,用禅宗的说法就是落在了第二头,不再是道本身了,只是对道的语言文字的解释。禅宗有部经典叫做《指月录》,它认为里面的祖师语录这些语言文字,就像一个指月亮的指头,让我们顺着指头的方向去看月亮。但是,我们人往往会把语言文字抓住,把逻辑思维里的东西当成道,把指月的那根指头当作月亮。实际上,聪明的人只要顺着这根指头的方向看过去,不偏不倚地看过去,就会看到月亮在哪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一根很精确的指头哦!


  

那么,这个一阴一阳又该怎么去描述呢?怎么描述阴?怎么描述阳?怎么描述一阴一阳之道的变化呢?实际上,我们看《系辞》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通通都在谈一阴一阳啊!天地、尊卑、动静、刚柔,统统都是讲的阴阳啊。从第一章一直说到现在,包括后面还要学习的将近二十章,也都是在讲这个东西,在讲这个一阴一阳之道。只不过,每一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入手处来体会这个道,来体会一阴一阳之道的变化规律。我们要想体会道,只能从一阴一阳的这个角度来。一阴一阳之道,说白了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光是《易经》在讲阴阳,儒、释、道三家通通都在讲,只不过各有侧重点。《易经》是把天道、人道揉合在一起讲的,儒家主要讲人道。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把一阴一阳的感觉放到我们自己的精神中间来体会,看它是怎么产生的?阴阳之间又是怎么发生变化的?落实在社会人事当中,阴阳变化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王阳明先生说:“易也者,道吾心之阴阳也。”易这个东西,说的是我们心里的阴阳变化,所以这一句话,实际上是辨阴阳的核心和根本。中医里面讲究八纲辩证,其核心就是辨阴阳,你只要把阴阳辨清楚了,其他的寒热、表里、虚实这些,也就容易了。中医是一方面,其实,任何事物也都可以分出阴阳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阴阳。


  

从比喻的角度来讲,太阳就是阳,月亮就是阴,男人就是阳,女人就是阴。从具体的事物上看,一片树叶,向阳的一面是阳,背阳的一面就是阴。从社会人事上来说,社会中的光明面可以说是阳,黑暗面就是阴。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根本规则是阳,但是对于现实来说,法律背后还有一些人为的、不可说的东西,这些就是阴。当然上面说的这些辨阴阳,都是外在的、浅层次的,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辨阴阳是什么呢?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精神当中,回到自己的内心中,从念头当中来辨阴阳。只要我们的一念一生,马上就会产生阴阳。一念未生的时候,那就是不阴不阳,或者可说是阴阳全具,或者根本就谈不上阴阳。但是,一个念头产生,马上就分阴阳了。产生念头、明了念头的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精神中的阳,所谓阳明正知,就是我们智慧本身;而一念的内容,黑白好坏、是非善恶、大小偏圆,这些就是阴。我们要用自己的阳明正知去照了、去认清念头之阴,这就是做念头功夫最基本的地方。如果在我们的身心性命上,不断去体会阴阳的来去生灭,那我们的修行就找到了路子、找对了方向。如果老是在外界去分阴阳,那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我们对辨阴阳的程度可以慢慢去体会,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可以从阴阳的角度去体会,但是,最终是哪个在区分这个阴阳呢?要把这个认清楚才是最重要。


  

“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要把这一句展开了来广讲,不知道要讲多久才能了事。但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在讲这个东西啊!我们暂时放一下,继续往后学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经系辞】第67讲:占卦中的精神现象学
《易经·系辞》通讲(九十二)
《易经》方山易传人本光法师
两岸易经分享7:以史为鉴,简述易经阴阳之道的重要性
《易经》中的阴阳思维,万物之源终在其中
阴阳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