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顾则徐 : 女司机闯祸太少,所以成了新闻?

目前,关于女性开车的故事和议论越来越多,比如:湖北女子学车14年没有拿到驾照,深圳女子驾驶奔驰撞死9人,浙江女子开车撞死老公,广西女子倒车压死孩子,四川女子倒车压死孙子……

越来越多的故事和议论,已经不是以暗示手法突出,而是直截了当地宣示女性驾驶员的性别特点。把事故与女性性别相联系,自然不是肯定女性更加适合于驾驶,而是暗示女性是否适于驾驶,或者属于对女性驾驶能力的怀疑。有高级知识分子在微博上写道:“我对女人开车,呵呵呵!”一些政府网站甚至对此十分兴奋,专门“盘点奇葩女司机的雷人事”,将世界范围长达10多年内的女性驾驶事故搜集成专题。

热衷于怀疑乃至嘲笑女性驾驶能力的人,不管其大部分是否为男性,即使有女性参与,我以为也是陷入在了男性世界的男性叙事模式当中,这是一种古老、偏狭的男性主义。这种思维既非理性,也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因此甚至谈不上属于思维,而只是由选择性个案触发的欲念发泄,此种发泄根源在于狭隘人性。

(2015年3月23日,长春,吕雅宁所在的代驾公司,在一栋写字楼里。公司的代驾司机近30人,女代驾占三分之一。)

如果是30多年以前,系于车辆技术水准较低,由于需要较大体能进行驾驶,大型卡车确实不很适合女性驾驶。这种不适合并非由于女性无法掌握技术,而仅仅是由于女性在体能上较男性确实处于劣势。但在中小型车辆的驾驶方面,女性的体能劣势就不再明显。我母亲年轻时候就是小型卡车驾驶员,她所在运输公司的驾驶员基本都是女性,而男性员工主要是做装卸工。

30多年以前,上海女性卡车驾驶员是常见现象,当运输主要局限在上海城区及郊区时,女性丝毫不比男性缺乏优势。如果从经验“印象”来说,女性卡车驾驶员的事故率特别是发生严重事故,远要少于男性卡车驾驶员。

当然,在30多年以前,长途运输确实不适合女性。那时候公路状况较差,交通配套设施也几乎空白,长途汽车驾驶员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汽车维修技术,而且也要能够适应野外生活,种种的因素不仅使女性难以适合,而且大量男性驾驶员也很难适应。比如,对于上海这样的平原大城市的驾驶员来说,目的地为南方的长途运输需要具有跑盘山公路的技术和胆量,一些缺乏经历的年轻驾驶员开到大山山脚,两腿就发软不再有胆量前进,不得不把方向盘让给师傅,是很常见的现象。

插个故事:1986年我在军队服务,某天清晨我的吉普驾驶员着急向我报告请假,他在江西跑运输的哥哥第一次到上海,车开到进入上海城区的要道曹杨路,就腿软了,不敢再开车,只好找了电话打给弟弟,希望弟弟赶过去帮他接车。我给了吉普驾驶员一天假。他哥哥是老资格长途驾驶员,一直跑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一路,路况极其糟糕的山路如履平地。但第一次到上海,一见马路上塞满的大小车辆,加以密集、混乱的人流,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阵势,这位擅长野外驾驶好手立即被吓坏了。我的吉普驾驶员自然习惯在上海驾驶,技术也很不错,但当他回家探亲时候,在大山上也是吓得腿软不敢开车的。兄弟俩都是技术良好的驾驶员,但由于见识、经历不同,当换了环境就都不行了。

尽管由于卡车技术水平的提高,公路建设配套条件越来越好,长途运输已经越来越能够适合于女性,但总体上,在中国大陆,女性较之男性还是不很适合从事长途运输工作。但是,如果路程相对较短,女性未必就不如男性。25年前我曾用一名女性驾驶员从上海跑江苏以至安徽,她的能力跟任何一名男性驾驶员比都很优秀。这位一直在物资利用公司专职跑江苏的女性十分优秀,一次驾驶依维柯从上海出发,跑到江苏昆山时,她判断发动机出了无法维修的毛病,同车的也算是老资格了的两名男性驾驶员怎么都试验、检查不出毛病,最终我决定听取她的意见立即返回,当车恰好开回车库,发动机也刚好彻底完蛋。一车人都庆幸万分,无不佩服。

大致在上世纪90年代上半叶,单位小车使用女性驾驶员一下子出现了很多,甚至可以说成了一种时髦,特指领导、老板乘坐小车的“女驾驶员”跟“女秘书”一样,成了一个在舆论中具有暧昧化色彩的词谓。到底暧昧与否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经验地确定:当出现一个女性小车驾驶员群体后,比较男性小车驾驶员,发生恶性事故女性驾驶员很难见到,而男性驾驶员发生恶性事故则属于常态。

就我至今的经验而言,无论公事、私事,亲身经历了很多女性驾驶员,总体上女性驾驶员的驾驶技术不比男性驾驶员差,甚至可以认为比男性驾驶员更加优秀。如果从百里挑一的标准评价,也许女性的老到程度并不具有优势,但是,如果当从乘上车后提心吊胆的标准评价,那么就可以认为,女性驾驶员开车让乘在上面的人提心吊胆实在稀少,而男性驾驶员则经常可以遇到。

也即,当从孬不孬角度去看,孬的男性驾驶员远要比孬的女性驾驶员多得多。用现在喜欢用的“奇葩”一词,就可以认为:奇葩开车女人如果不说要全中国找,也要在一省一市一县找,而奇葩开车男人就在多数人身边。

(配图为195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电影《女司机》剧照,该片讲述了,孙桂兰等人通过努力,改变了女人学不了开火车的成见,成为合格的女火车司机的故事。)

我孩提时居住在上海杨树浦,这是一个已经不被人熟知但当时在全国非常知名的地区,既是中国最为集中的工业区,也是中国“工人阶级”人口最为集中的居民区,是以王洪文为代表的“造反派”老窝,掀一点波澜就影响全国。即使是40年前,这里也是卡车、电车川流不息,车祸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流传的的消息,总是“轧死了一个独养儿子”。

那时候没有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独子很稀罕,因此,车祸压死了一个独子就成了民间新闻。结果,“轧死了一个独养儿子”就变成了“又轧死了一个独养儿子”、“又又轧死了一个独养儿子”,以至于人们一边说者“又又……”,一边叹息着疑问:“怎么老是偏偏轧死独养儿子?”这不过是一种新闻效应而已,也即当车祸死的不是独子,也就不会成为新闻,因而人们传播的就只是独子被压死的故事,似乎上帝在跟独子过不去,车祸偏偏只压死独子,非独子不会车祸压死。实际上,独子被压死就如独子本身很稀罕一样地稀罕,非独子被压死太多反而成了不被民间新闻注意的平常现象,以至于发生新闻性遗忘。

女性驾驶员出车祸的真实情况,所谓的“奇葩”事件,到底如何其实很简单,只要让政府公布几个数字就解决。以导致死亡的恶性事故为标准:1,中国大陆男性驾驶员人数、女性驾驶员人数及其比例;2,男性驾驶员车祸数量、女性驾驶员车祸数量及其比例;3,男性驾驶员车祸导致死亡人数、女性驾驶员车祸死亡人数及其比例。如果有这样三组数字,那么就一目了然。

这些数字并非国家秘密,我就不去罗列了。有一个结论可以明确,这个时代,死在男性驾驶员手上的人数,一定远比死在女性驾驶员手上的人数多得多,甚至可以认为彼此是不成比例的。

从新闻的效应规则可以反推:当女性驾驶员压死人可以成为新闻时,那么,一定就是她们出的恶性事故远远少于男性驾驶员。男性驾驶员压死人太平常了,所以不是新闻。女性驾驶员压死人太少了,所以成了新闻。

然而,这不仅仅是新闻的效应规则在作祟。中国人血液中将女人与祸习惯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细胞,才是真正的根源。人间之祸倘若没有女人参与,断不会特意突出其男性性别特征;倘若有女人参与,女性性别特征便要被兴奋地喻示,包括女人自己在内的眼球都会急剧翻滚起来。大至世乱,中至腐败,小至车祸,莫不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男人,女人,女司机【漫画】
地球上最凶残的女司机车祸集锦
从油门到刹车 你的脚跟动了吗?
女司机开车三大弱点和八种小毛病
“杭州女司机极限四杀”女司机是天生的背锅侠?
如何才能避免将油门当刹车踩的情况发生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