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荀悦
“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
夫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又名王诩,王禅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 鬼谷子 《鬼谷子·符言》

春秋战国《鬼谷子·符言》。这两句大意是:进行奖赏,重要的是恪守诺言;使用刑罚,关键是要公正.奖赏能够恪守诺言,及时兑现,就能激励立功之士努力奋斗,甚至捐躯殒生,建立功勋。用刑能够公正无私,会使受刑之人没齿无怨,受刑人的亲属也心服口服。

信赏以劝能,刑罚以惩恶。——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 《敕处分十道朝集使》

唐·张九龄《敕处分十道朝集使》。信赏:有功必赏。功:勉励。这两句大意是:有功必赏,才能勉励能干的人努力工作;有罪必罚,才能惩戒罪恶的人不敢妄为。奖善与惩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只有结合起来无所偏颇,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收到最好的社会效果。

公正是赏罚分明者的美德。——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阳公五年》

见《左传·阳公五年》。这两句大意是: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一二句提醒为官者不能假公济私,既不能借当官的方便报私恩,提拔,赏赐与自已有私交的人,更不能仗势报复,打击、迫害与自己有私仇的人。这一浅显易懂的古训,历时数千年,仍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刑赏之本,在乎助善而惩罚。——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这两句大意是:惩罚与奖赏的根本,在于奖威人们作好事,惩处那些作恶事的人。此二句点出刑赏的本质同题是劝善惩怒。因为“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见荀悦《申鉴·政体》).而“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因而必须注重刑赏。

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秦策》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这两句大意是:受奖赏的必须是有功之人,受刑罚的必须是有罪之人。封建社会中,由于血缘、裙带、门第、等级等关系往往造成有功不奖、有罪不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是“惩劝不明,则风俗污浊”(唐·房玄龄《晋书·刘毅传》)。韩非从另一角度说“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韩非子·难一》),和~道理相同,都是讲要劝善惩恶,赏罚分明。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有度》

战国·韩非《韩非子·有度》。刑过:惩罚罪过。匹夫:泛指平民百姓。这两句大意是: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宦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困是小民百姓而遗忘,主张以法治国曲韩非。认为法律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和有秩序的社会所必须的条件,因此,必须明确立法制度和执法的统一性.即赏罚对官对民都应一样,不论上下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得当,公正严明,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使百姓乐于奉公守法。论述法不阿赏、赏罚严明时常引用此名句。

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干赏罚。——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大体》

战国·韩非《韩非子·大体》。寄:寄托。托:依靠。这两句大意是:依靠法令来治理混乱,依靠赏罚来处理是非。人治还是法治,古来争论已久。韩非认为:治乱必须用挂,用推行法治的手段(术)才能奏效。所谓治乱国必须用重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是非问题,也必须赏罚分明,决不能马马虎虎。“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唐·元结《辩惑》)。此二句说明治国安邦必须推行法制,刑赏必须分明。

赏务速而后劝,罚务速而后惩。——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断刑论下》

唐·柳宗元《断刑论下》。这两句大意是:奖赏一定要快点兑现,才能起到勉励的作用;惩处一定要快点执行,才能达到警戒的目的。此二句是说,赏罚必须分明,而且要尽快兑现,才会起到最佳的勉励和警戒作用。陈平评论项羽之为人时说:项羽论功行赏时,总不肯痛痛快快地封赐部下,恨不得把印的棱角磨平了才给人,所以士人不愿跟随他。可见不迅速封赏,达不到勉励部下立功求赏的目的。同样,对恶人如不迅速处理,邪恶势力就会很快蔓延开来,事情就难以处理了。

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国语》 《国语·鲁语上》

《国语·鲁语上》。章:彰。衅:事端。这几句大意是:有明显的善行,即使是地位低下,也一定要奖赏;有罪恶的事端,即使是达官显贵,也一定要惩罚。这几句是从法治的角度谈善恶之举。在作者看来,凡是善举,均应受到表彰奖赏,而不必考虑其地位如何。只有这样,人人才能“见善若饥渴”。而对于有恶行者,即使是贵族,也应严惩不贷。只有这样,才能杀一儆百,防患于未然。这符合韩非“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见《韩非子·有度》)的法治思想。可用于说明赏善惩恶不分等级。

点击查看更多 赏罚分明经典语句

更多 荀悦经典语录 荀悦名言 本站共收录荀悦的名言8条

爱民如身。 《申鉴·杂言上》

汉·荀悦《申鉴·杂言上》。身:自己。本句大意是:爱护人民就如爱护自身一样。人之爱心,都比不上爱自身,如能爱民如爱自身,那就可见爱民之深厚,可用于要求统治者要深切地爱民。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汉纪·平帝纪》

有豺狼正在道路前方,为何折返去逮捉狐狸呢?比喻有巨盗枭首在位,却只敢拿宵小之徒试刀。比喻坏人集团权势熏天,监管部门不敢捋其锋芒,只敢对无背景的小股势力下手。〖成语故事〗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1年),外戚梁冀总揽朝廷兵权,一个妹妹是当朝太后,另一个妹妹还是顺帝皇后,内宠正盛,梁氏一家又姻亲满朝,盘根错节,把东汉朝局弄得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皇帝为了装装样子,诏遣八位使臣行巡天下,罚惩奸佞,奖掖清忠。这八位时称“八俊”的使臣大多是天下闻名的宿儒,只有张纲年纪最轻,官位最低。其余七人受命上路,张纲衔命出洛阳,叹道:“豺狼当道,安问狐狸?”遂将车轮埋于都亭,起草弹劾梁冀的奏章,弹劾梁冀“肆无忌惮、贪污受贿、多树诌谀、陷害忠良”等十五项大罪。书奏,“京师震竦”,百官惴惴。东汉顺帝知道张纲的忠直,但毕竟梁冀是血脉皇亲,加上梁冀亲党互相庇护隐瞒,最后一切都不了了之。

下不钳口,上不塞耳,则可有闻矣。 《申鉴·杂言上》

汉·荀悦《申鉴·杂言上》。钳钉口:钳制人口不让说话。有闻:听到下面的意见。这两句大意是:在下者言论不受钳制,在上者不塞耳不闻,这样就能倾听到下面的真实情况了。~可谓治国谋政的经验之谈。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申鉴·杂言下》

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宏:大。至言:深切中肯的言论。这几句大意是:听不到高明博大的理论,则不会有宏大的志向;听不到深切中肯的意见,则心思立场就不坚定。没有理论作指导,则行动必然糊涂、盲目;没有推心置腹的规劝,则思想容易混乱,立场容易动摇。因此应博采“大论”与“至言”,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样对自己的工作定会大有裨益。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申鉴·俗嫌》

汉·荀悦《申鉴·俗嫌》。浮术:虚浮的策略。华:浮华,不合实际。这几句大意是不能接受虚假的言辞,不能听从轻浮的策略,不能求取浮夸的名声,不能去干诡诈的事情。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语言,把四个否定副词和动词联台使用,组成整齐的排比句式,说明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应采取什么立场,不能作什么事情,态度坚定.毫不含糊。

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私怒伤天下公议。
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赏罚名言
【最新】2023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文言文“襄子围于晋阳中”“陈人有武臣”逐句注解 翻译 详解
2023年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论赏罚”精解及挖空训练
《史记》中的韩非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集大成者韩非子:抱法、处势、用术丨诸子百家之 韩非
荀悦《申鉴》卷1政体诗解2致治先屏四患乃崇五政兴农分明善恶赏罚正俗宣教武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