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系统的讲解增订全本】 学习
            【选注】
成无己:脉阳涩、阴弦,而腹中急痛者,当作里有虚寒治之,与小建中汤,温中散寒;若不瘥者,非里寒也,必由邪气自表之里,里气不利所致,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除传里之邪。 
建中者,建脾也。《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辛润散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桂枝、生姜之辛,以行荣卫。酸收也、泄也,正气虚弱,收而行之,芍药之酸,以收正气。 
汪苓友:此条乃少阳病兼挟里虚之证。伤寒脉弦者,弦本少阳之脉,宜与小柴胡汤。兹但阴脉弦,而阳脉则涩,此阴阳以浮沉言:脉浮取之则涩而不流利,沉取之又弦而不和缓,涩主气血虚少,弦又主痛,法当腹中急痛。与建中汤者以温中补虚,缓其痛而兼散其邪也。先温补矣,而弦脉不除,痛犹未止者,为不瘥。此为少阳经有留邪也。后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和解之。盖腹中痛,亦柴胡证中之一候也。愚以先补后解,乃仲景神妙之法,然亦必少阳经气虚无郁热者宜之。

          【验案】
一、腹痛
刘渡舟医案:李妇,38岁。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为疏: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枚,当归10克,饴糖40克(烊化)。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
按语:本案为典型的虚寒腹痛、由血虚不能养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温喜按,脉弦而细为特征。小建中汤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于本案正中其机。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苓加芍药,效果更佳。

          二、胃脘痛(胃粘膜脱垂)
胡希恕医案: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就诊。胃院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常饿时胃皖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塘,日二次行,下肢痪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服6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但仍日二行,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余无不适。
按语:中焦虚寒,胃络失煦而疼痛。治宜温中寒,缓里急。附子理中汤虽能温中,但无缓急之功,故用之乏效。惟小建中汤辛甘化阳而温里,酸甘化阴而缓急,正中病机,故投之痛已。

         三、萎黄
万健臣医案:彭某,年20余,身面俱黄,目珠不黄,小便自利,手足烦热,诸医治疗无功。予诊其脉细弱,默思黄疸虽有阴阳之不同,未有目珠不黄,小便自利者。脉证合参,脾届土为荣之源,而主肌肉,此为脾虚而荣血虚馁,不荣于肌肉,土之本色外越也。《金匮》云:“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当从虚劳治例,与小建中汤加参归以益气养荣。十余服.热止黄退。
按语:萎黄多由脾胃虚弱,或失血、亡血,以致气血虚损不能外荣肌肉所致。其特征是身面黄而小便利,此时,汗下渗利俱不可施,惟与虚劳失血同治为宜。

           四、黄疸(溶血性黄疸)
陈麟医案:资某,男,58岁,1978年3月9日初诊。患黄疸一年余,肝功检查:黄疸指数6单位,血清胆红素直接反应(一)、间接反应(十十),总胆红素3mg/100ml。尿检:尿胆红素(一),尿胆元1:24,诊断为“溶血性黄疽”。服西药效果不显,延余医治。刻下:面部及肌肤发黄,色淡暗晦,两目巩膜微黄而暗滞,四肢软弱乏力,心悸短气,语言低微,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此属“阴黄”,乃脾虚失运,气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治当温中健脾,补养气血。方用小建中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桂枝9克,白芍12克,炙甘草9克,大枣20枚,生姜3片,黄芪30克,当归6克,水煎去渣取汁,纳饴糖120克口服,每日l剂。服7剂,饮食增进,面色转润,但大便仍搪。守原方加山药15克,连服20余剂,诸症悉除。
按语:本案黄疸见阴证、阴脉,当属阴黄。《景岳全书》云:“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并云::此与湿热发黄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气,大补脾肾,则终无复元之理。”本案用小建中汤,乃药中其本,果其效不凡。

         五、萎黄
万健臣医案:彭某,年20余,身面俱黄,目珠不黄,小便自利,手足烦热,诸医治疗无功。予诊其脉细弱,默思黄疸虽有阴阳之不同,未有目珠不黄,小便自利者。脉证合参,脾届土为荣之源,而主肌肉,此为脾虚而荣血虚馁,不荣于肌肉,土之本色外越也。《金匮》云:“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当从虚劳治例,与小建中汤加参归以益气养荣。十余服.热止黄退。
按语:萎黄多由脾胃虚弱,或失血、亡血,以致气血虚损不能外荣肌肉所致。其特征是身面黄而小便利,此时,汗下渗利俱不可施,惟与虚劳失血同治为宜。

       六、高熟不退
万桂华医案:唐某某,女,21岁。病已二十余日,因急性胃肠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吐泻诸症均除,惟留高热不退。曾服苦寒、甘寒、辛凉及西药磺胺类药物十余日,皆末获效。症状:高热烦渴,渴喜热饮而不多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黄肌瘦,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质谈红,脉象细弱而数。证属气虚发热,拟“甘温除大热”法,宜小建中汤加减治之;白芍12克,白术9克,桂枝5克,黄芪24克,大枣3枚,甘草6克, 饴糖30克(冲服)。2剂而愈。

             按语:气虚发热,多为低热不除,然亦有高热不退者,同样可用“甘温除大热”之法治之。本案脾气虚甚,故加黄芪、白术以助益气健脾之力。
——陈明《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106)伤寒中风,有①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校注】
①有:《玉函》卷二下有‘小’字。
【讲解】
这一条告诉我们,临床使用小柴胡汤就是要抓主证,要抓少阳的主证,见着主证了就可以用小柴胡汤。
这里,“但见一证”的“一证”和“悉具”,是一个辩证的说法。意思说是柴胡证很多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在临床的时候,是不是这些症状都得要出现后再用小柴胡汤?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张仲景说中风也好,伤寒也好,只要出现了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只要是看到了柴胡汤的主证,有一个证、两个证,那就足以反映少阳的问题,就是小柴胡汤证。
      对于这种精神,一不可以过宽,二不可以过窄。什么叫过宽,什么叫过窄?就是说是少阳病都出现了,一个一个地都存在了,这时候再用小柴胡汤,这是过宽的了,那不可能的。也不能够过窄,只有个口苦,只有个咽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但见一证便是”,我就咽干,就可以用小柴胡汤,谁有那个胆子?这不行。所以“一证”和“悉具”是一个辩证的说法。“但见一证便是”,又“不必悉具”,这句话,辩证地来说,是只要看见一两个能够反映少阳问题的,能够证明属于少阳病无疑的,就可以用小柴胡汤。譬如胸胁满,口苦,当然就是小柴胡汤证。
总之,临床的时候,反映少阳证的症状不可能完全一个个都出现,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其中若有那么一个、两个主要的证候,能够反映事实的,属于少阳病的,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了。
            
         当然这里有个辨证的问题了,就是辨证得要正确。认识是柴胡证,有这个辨证的能力了,那就可以了。小柴胡汤是这样,其他的证是不是也是这样?阳明证也好,太阳证也好,是不是都得百分之百的出现?也不尽然,也有这样一个意思。太阳病有的时候见脉浮,脉浮就是太阳了,再不就是恶寒,恶寒就是太阳,不见得说是什么头痛、身痛,所有的太阳表证都出现了,然后才诊断这叫太阳的表证。主要是抓主证,出现了提纲上的主要症状,反映是太阳病了,那就可以了,不必悉具。所以张仲景这句话说的是在少阳,实际上对于其他各经的病都有现实意义。
【选注】
成无己:柴胡证,是邪气在表里之间也,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但见一证,便宜与柴胡汤治之,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
            郑重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者,言往来寒热是柴胡证,此外兼见胸满,心烦喜呕,及诸证中凡有一证者,即是半表半里,故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因柴胡为枢机之剂,风寒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可用,故证不必悉具,而方有加减法也。至若柴胡有疑似证,不可不审者,如胁下满痛,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及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亦非柴胡证,此等又当细为详辨者也。
汪苓友:伤寒中风者,谓或伤寒,或中风不必拘也。柴胡证者,谓邪入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也。但见一证,谓或口苦,或咽干目眩,或耳聋无闻,或胁下硬满,或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便宜与柴胡汤治之,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愚按此条系用柴胡汤之法,兼总上文以申明之。
(107)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②,却反发热汗出而解。
         【校注】
②蒸蒸而振: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战栗颤抖。
【按语】
本条要旨,辨证要着眼于‘抓主证’这一点上。主证既明,治焉有差。
【按语】
这一条是论述小柴胡汤证经过误治后的一些问题。
“凡”,就是概括地来说了,构成柴胡汤证的前提、来路是很多的,有自发的,也有太阳传来的,或者是由阳明传来的,这就不用管了;凡是柴胡汤证,这是广义的。是柴胡汤证就不能够用泻下之法,柴胡汤证是用和解之法,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证实际上就是少阳证了。少阳证是禁汗、禁吐、禁下的,“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所以不能汗、不能吐、不能下,为什么?因为它解决不了少阳半表半里的病变和邪气。如果误治了,“而下之”,用泻下之药了,小柴胡汤证容易犯误下的毛病,因为这个小柴胡汤证往往影响三焦不利。三焦不利,津液就不通达,因为三焦是津液的道路,少阳受病,三焦之气就不利,三焦之气不利了,津液不通畅,上焦不通,津液就不得下。津液不得下,肠胃之气不和,有的时候就出现了大便下不来的情况。这种解下不来就是少阳病气机不利、三焦不利的一个问题,吃了小柴胡汤,“三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在表的,是濈然汗出而解;在里,大便已经下来了。所以不能给吃泻下药。如果要给他吃泻下药,那就错了,那叫误下少阳。
误下以后,也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误下少阳,成为坏病,医生治疗给治坏了。误下少阳,“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难入命难生”,误下以后就大便拉稀,拉稀完了就水浆不入,就是连喝水都不能喝了,结果还是很危险的,预后多不良。少阳之邪误下以后也可以传入阳明,变化很多。另一个方面,也有身体强壮,不为误下所动,邪气没有发生变化的,所以“若柴胡证不罢者”,误下以后没发现新的问题,小柴胡汤证还不罢,还是继续存在的。就像太阳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因为太阳之邪没下陷,还上冲啊。少阳误下之后,“柴胡证不罢者”,少阳的邪气还在半表半里,没发生什么变化。这是好现象,误下没有发生不良的后果。这样,就“复与柴胡汤”,还给他吃小柴胡汤,不能给他吃别的药。为什么?“柴胡汤证不罢者”,当然是给他服小柴胡汤了。
给他吃柴胡汤,“必蒸蒸而振”,这个“必”字要活看,就我个人的意思不要给他肯定为“必然”,必然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不要这么说。有的人在误下少阳以后,虽然是邪气没发生变化,还在少阳,但脾胃之气就受伤了,气血也就有点儿不足,气血虚衰了。这时候吃小柴胡透少阳之邪,就要有一个反映。什么反映?这个正气从内里往外要是出来抗邪,这个病机的情况叫蒸蒸。抗邪当然有邪气了,正气出来碰见邪气了就要作战,就得斗争。正与邪争,就出现了恶寒,浑身就像打摆子,不但身上冷,而且振,牙打牙棒鼓。蒸蒸而振的时候要有恶寒的。
战汗,是战而后汗,正邪交争为之战,战就是浑身振摇,所以他恶寒。这时候周身的气血、周身的力量,调动整体的劲头和邪气决一死战,哆嗦来哆嗦去,然后发热。“却发热”,在恶寒以后,就发烧。这一发热,正气就出于表了,而邪气后退作解。所以他要出汗了,这时候就出汗,战汗。“却发热汗出而解”,蒸蒸到发热,这是他一个过程。蒸蒸和发热,要联系起来。由于蒸蒸这时候才能发热,没有蒸蒸这个劲头,他怎么能够发热?这个振,浑身振摇,和恶寒要结合起来。这是反映正邪斗争、战汗作解的一个具体的描绘,一个具体的阐述。
为什么误下以后吃了小柴胡汤要“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就是说明,虽然误下之后证没变,邪气还在半表半里,这是好事,但是毕竟脾胃之气受到一定的挫伤,气血有所不足,这样的情况下邪气作解,正气得出,就有一个战汗的形式了。这个战汗作解带有一定的勉强性,虽然是也作解了,费了多大的事。误下以后,凡是吃了小柴胡汤,都是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倒不尽然。有的是这样,有的也不是这样,看具体情况了。
另外,把眼界视线扩展开来,没经误下,就是少阳证时间比较长一点儿,有个五六天、七八天了,吃小柴胡汤有没有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的情况?也是有的。就是说不经误下,吃了小柴胡汤,他也有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的。为什么?因为从病机来说,战汗是正气驱邪的一个形式。只要是时间长了,邪气还有点儿深入了,吃了小柴胡汤以后,符合这样一个病机,就会出现战汗。这个不用经过误用泻下,有的时候吃了小柴胡汤,也发生战汗。这在临床上我看见过。我们以前伤寒教研组的陈慎吾陈老跟我说:“渡舟啊,这事可真怪,我给人家开了个小陷胸汤,吃了小陷胸汤还出了一个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的。”所以针对病机进行治疗,正气驱邪外出的时候有这种情况。吴又可的《瘟疫论》战汗作解的机会更多,有的时候吃了大黄以后,达原饮里加上大黄,然后让邪气后退了,战汗作解的机会更多。这一条是吃了小柴胡汤战汗作解的。
       【选注】
成无己: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医便以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者,虽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胡汤以和解之。得汤,邪气还表者,外作蒸蒸而热,先经下,里虚,邪气欲出,内则振振然也。正气胜、阳气生,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也。 
汪苓友: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者,误下之也。若柴胡证不罢,以无变证,故其病犹在也,当复与柴胡汤,以和解之。得汤必蒸蒸而振。振者,战也,战而后发热,故云。蒸蒸互辞以见义也。正气与邪气相争,正气胜,则邪气还表,故汗出而解。愚以柴胡非发汗之药,然邪气不因下而陷入于里,原因在里之正气胜,藉药力而祛邪欲出之表,故必自汗出而解也。
(108)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讲解】
这一条还是论述伤寒挟虚的证治。上边的战汗作解就是有点儿正气虚,还有邪气,要战汗作解,这一条就是说伤寒夹虚。“心中悸而烦者”,伤寒两三天时间不是太长,也没经过汗、下、吐这些治疗,正气伤得也不算太厉害。按理说不应该出现虚弱不足的这些问题,恰恰出现了“心中悸而烦者”,心慌心跳叫做悸;“而烦”,心还烦,心慌心跳跳得心都很烦。“气虚则悸,血虚则烦”,这个人的正气不足了,心的气血不足不能够养心,所以心中悸而烦。外边有伤寒之邪,内里震动宫城、震动心脏,所以心慌、心跳、心烦。这是正气不足了,所以这样,就“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补虚扶虚,内能扶虚补气补血,外能调和营卫而治伤寒之表。
太阳之表好比边防,五脏里的心就好比一个君主,《内经》说心为君主之官。现在边防有邪,太阳的表一有邪,距离心的君主之官还很远。心是手少阴心,这还在阳经,距离阴经还很远,但是,边防告紧,震动宫城。说明什么?这个人素常心的气血就不足,才有这样心悸而烦,“气虚而悸,血虚而烦”。心悸而烦是气血虚的反映,上边还讲了一个汗下之后,气血两伤的身重而虚悸,要把那个联系起来来看。心悸而烦,这是个虚象,这是一个正气不足的反映,而且反映到心,病就很重了,不得等闲视之。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都慌了,心都悸了,心悸而烦了,正气不支,也就是说在表的邪气大有一举而陷的危险。太阳是和少阴为表里的,一般我们都说足太阳是和足少阴是表里的,这个说的比较多一些,这样的示例也比较多一些,至于手少阴心的问题就比较少一些,实际上《伤寒论》就是将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了。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或者“伤寒,脉结代,心中悸,炙甘草汤主之”,就是太阳篇最后一条了,谈到心慌、心跳的,脉见结代,这些提法都是太阳和少阴的手足的关系的问题。太阳病足少阴肾气虚了,就出现四逆汤证;有没有太阳病出现手少阴心的问题?有。何以见之?这一条就是,“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就是心的病。这样,就不要祛邪了,就是虚人伤寒,内气虚赢不足,所以出现了心悸而烦,所以“小建中汤主之”,要用小建中汤。咱们过去讲太阳病的变证不是提到一个吗?“太阳病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什么方子主之?“桂枝甘草汤主之”。那个就是心下悸,在发汗多误治以后;这个根本就没治疗,没经过发汗,没经过吐下,所以这个看着比那个还厉害点儿了,心悸而烦,所以用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是个甜药,是一个甘缓之药,“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是个甘温扶正的药,同时这个方子里有大量的麦芽糖。糖是个补人的东西,现在大家都有个常识,有时候有低血糖,头也晕了,身上也没有劲了,心慌腹痛,赶快吃块糖就好了。按照中医来说是中焦取汁,变化而赤,奉心,上而为血,所以这个糖液,能养中补血,能滋养心血,又能够补养胃气。
       中医概括起来,凡是甜药都是补的,甘温补虚的。所以小建中汤在里能补气血之虚,能补心脾之虚,在外,因为外头还有个伤寒的问题,能够加强营卫抗邪的作用,在里叫气血,在外为营卫,这是一举而两得。这是安内攘外之法。这是小建中汤证。临床上有这种情况,一感冒,还没怎么的,就心慌、心跳了。幸好病人还没提到脉,脉还没见结代,脉要见结代了,那就是炙甘草汤的问题了。这一条和第105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互相参考一下子。小建中汤能治什么病?能治“心悸而烦”。还治什么病?还治“法当腹中急痛”。古人编小建中汤歌诀的时候就把这些都概括进去了:“虚劳腹痛小建中,悸衄亡血梦失精,手足频热肢酸痛,芍草饴桂枣姜同,卫虚加耆黄耆建,荣虚当归建中名,温养气血双和饮,三方减饴加地芎。”(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虚劳总括)

          【中医养生】中医怎么看熬夜?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许多人却是为了工作关系,不得不上大夜班。
  上夜班是不得已的,但长期下来对于身体也是个负担。在中国台湾有许多类似的研究,如:日夜节律对固定班别护理人员生活品质与经络生理之影响、探讨药师在白班与夜班轮值时自主神经功能的平衡状态、便利商店大夜班人员之人性化管理问题之研究等。许多的研究也发现到,夜班人员的生活品质、身体状态、经络脏腑虚实等都有其影响。
  在古代也有出现过一些文献,例如石成金《传家宝.读书心法》:若苦读太过,则精神困乏而损耗,次日必加困倦疲败,反为不美。或勉强複又用功,气弱者疾病生焉。但人若子时不睡,则血不归肝,在气血壮旺时虽然不觉,异日致病,危害不小。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夜晚就是人们应该休息睡眠的时间,人全身的机体活动也准备进入休息的阶段,中医说“夜卧阳气入于阴”就是指这个情形。但若是在应该休息的时间却不休息,身体得不到足够的时间恢复,却要一直工作,全身处于高度负荷的情况之下就开始进行代偿作用。就像是在煮开水时一样,水煮到100度时就开始沸腾,但一直煮下去水就开始变少,煮到水壶干了之后就会烧坏水壶。在人体上,代偿出来的叫做病理性的相火,病理的相火即是人体机能活动失去节制,导致人身生命机能异常,成为致病之本。

             中医养生之五行养生法

人体之阴阳,心神为阳,身体为阴。

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持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爪、面、唇、毛、发)等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为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五行:肝、心、脾、肺、肾
对应:木、火、土、金、水

在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规律。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有火先降火,有湿先除湿;
润肺→疏肝→健脾→补肾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一年四季养脾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101条之理解
伤寒论中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异性症状三十个之...
今日头条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97条)
服完小柴胡汤口渴怎么办?|《伤寒论》诵读【第69天】
小柴胡汤用治虚人感冒有良效《伤寒论》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者,非独指少阳之病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