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晒文化”与当代青年自我认同

自媒体语境下的“晒文化”与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新范式

来源: 中国青年研究 作者:闫方洁


青年群体的首要诉求之一就是通过自我表达完成自我塑造,建立对于自我的“同一感”。在自媒体全面来临的时代,90后青年找到了最适宜于自我表达与展现的新场域和新平台。由此一来,他们的自我认同行为、诉求和具体路径均呈现出一些溢出传统的新特征。本文将努力探索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新范式,并对这一转变的意义加以揭示。




一、“晒文化”:自媒体时代下青年自我认同的新平台


通俗来讲,自我认同即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自我认同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确认。身份的识别和确认是个体合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目标。根据联合国1989年的定义,青年一般处于20岁左右的年龄,精神分析学派著名学者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称该年龄段的青年渴求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追求自我同一性,一旦陷入“身份混沌”状态,便会失去方向感和存在意义,从而导致内心和行为的双重焦虑与冲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我认同一直以来都是青年成长过程的“必修课”。然而,迥异的社会发展阶段又为不同时代的青年实现自我认同提供了截然不同的空间场域。


当代青年的核心群体是“新世纪一代”,所谓“新世纪一代”并非指21世纪之后出生的一代,而是指青春成长期主要处于21世纪的青年一代,人们也常常泛化地称之为“90后”。与70后、80后相比,90后青年成长于全然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情境之中,诸如富裕的物质生活、多元的信息、开放的观念、社会成员主体意识普遍增强,等等。在所有的社会变迁中,有一项变革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极为重要,它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交往行为,这就是自媒体的诞生和广泛应用。


2010年以来中国进入自媒体高速发展期。自媒体是在web2.0、3G等新技术支撑下由普通大众主导的,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新途径,如个人微博、微信、主页日志等。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以及第一代互联网在内的传统媒介不同的是,自媒体开创了“互动式数字”媒介新时代,它允许使用者积极参与,大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成为内容的积极生产者。自媒体所具有的平民性、创造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特征对青年一代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青年群体成为了自媒体的“重度使用者”,他们经常活跃在人人网、新浪微博、QQ、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自媒体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自主、随意的表达空间,他们利用自媒体随时随地向他人传递关于自我的信息和动态,包括对重大时事与社会热点的看法,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的评价,以及自我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娱乐方式、交际行为,甚至包括悲伤、难过、愤怒、憎恨、快乐、欣喜之类的个人情绪,等等,可以说事无巨细均在此列。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即时通信、微博、个人空间等自媒体应用在青年网民中的普及率分别为97.7%、76.7%、80.7%(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数据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大学校园用户已逾3000万,平均年龄为20.84岁。


由此可见,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中,当代青年找到了最适宜于自我展现、自我塑造的利器,它实质上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行为——“晒文化”。“晒文化”是新媒体语境下的特定产物,它是指个体以自媒体为中介自愿传达关于自身信息、充分释放“自我表露”本能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行为,即个体将自己的价值观、态度、爱好、需要、焦虑、欲望、性情等私人事件告知别人,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青年群体在微博等自媒体上活跃程度极高,他们乐于通过一切分享方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晒文化”已经构成当下一种非常重要的青年亚文化形态。


对于当代青年而言,“晒文化”的意义不仅停留在心理学层面上,它不单单是他们宣泄情绪、消除烦恼、维持心理平衡的途径之一;更重要的是,“晒文化”为当代青年提供了70后、80后所无法企及的得天独厚的自我展现平台。对于青年人而言,“晒”的过程便是一种自我编码的过程,是他们关于内心的意义、欲望和目标的曲折化和隐喻化表达,他们通过“晒”来自我指涉、自我塑造,呈现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因此,“晒文化”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它成为身份识别的符号系统,承担着个体将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确证自我存在和特殊性的重大功能。正是基于“晒文化”这一平台,当代青年的自我认同不管在认知理念层面还是在行为实践层面,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二、“晒文化”与青年自我认同行为的“去无意识化”


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其自我认同行为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实现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进阶,这一特征通过“晒”的行为得到了一览无遗的体现。青年人热衷于通过各种自媒体“晒”出关于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晒”的实质便是“自我表露”。所谓“自我表露”是指个体有意识地表达和宣扬自己的信息。“自我表露”的前提是自我认知,其目的在于实现自我认定。由此可见,与70后、80后的不同之处在于,当代青年的自我认同行为不是被动、低调、悄无声息的,它在自媒体平台上被广而告之,经由“晒文化”变得热烈而喧闹,甚至带有某种过度修饰和人工化的迹象。


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首先,从主观层面来讲,当代青年生活成长于现代性趋于完善的社会中,从而培育出独特的群体特征。相较于70后、80后而言,90后群体的自我意识觉醒较早,其理性批判能力也大幅度增强。因而,他们在塑造自我形象时个体意识更加突出,个性需求更加鲜明,情感色彩也更加浓烈。在强烈的表现欲所支配下的“自我展现”行为便理所当然地构成了当代青年实现自我认同的主要途径。


其次,从客观层面来看,现代性的发展打乱了传统社会对于青年的身份定位,并导致其群体内部出现分化。从经济生活到文化观念,从行为习惯到体制制度,现代社会无时无刻不处在变迁之中。面对时空的分衍、切割和转换,青年个体经常产生微不足道的无力感。相对而言,70后、80后在青年时期所面对的社会秩序则较为稳定,社会对于大学生等特定青年群体的定位较为明确,同时其内部的分化和差异也较为少见。因此,他们拥有固定的群体和个体身份,从而也先天地拥有关于自己身份的自觉意识。然而,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不仅外在的社会秩序是差序的,其群体内部也存在明显的分化,加之来自就业和未知生活的压力,他们必须努力地适应变化的情势,适时地调整自我,主动重建关于自我的身份感觉。


因此,当代青年更加迫切地期望定义自我、标识自我,践行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坚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质,无论身处何种语境,他们都期望感受到自己是同一个个体。而这种迫切的自我认同期望通过自媒体找到了最佳实践平台,“晒文化”的盛行实质上便是当代青年更具主动性的自我认同行为的通俗化表达。如果说70后、80后群体追求自我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是遵循成长规律的自发性行为,那么“晒文化”在90后青年中广为流行则表明,他们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无意识性和盲目性都有所降低,而目的性和计划性均有所提高。换言之,当代青年在自觉的层面上认识到了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并根据情势的变化形成了具体而明确的需求。他们将自我认同建立在“内省”之上,以关于自我身份的自觉意识为基础,从而得以更加有效地完成自我认同的任务和目标。这一变化代表了社会的进步,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为这意味着当代青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来自成长规律“盲目必然性”的制约,成为自身的主人,在实践中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三、“晒文化”与青年自我认同诉求的“去他者化”


如上所言,“晒”是一种自我表露,这一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均为“自我”而非“他人”。从青年人在自媒体平台上所“晒”出的内容来看,个体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时尚品味、情绪变化等占据了很大比重。这些内容无疑都隶属于自我层面,无关乎他人。由此可见,当代青年的自我认同具有明显的“去他者化”特征。


从哲学上而言,“他者”与“自我”相对。“他者化”是指“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只是由于他人意识的出现,自我意识才会显现。通俗来说,“他者化”意味着个体在他人的注视下体验到了自我的存在,通过他人的肯定来确认自我的意义。事实上,传统社会中青年的自我认同便呈现出明显的“他者化”特征。例如,70后、80后在大学时期完成自我认同的优选途径是努力成为学校社团成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优秀学生,而毕业之后则是进入事业单位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通过努力工作成长为单位的标兵,等等。不难发现,这种自我认同以成为被权威鼓励和承认的“大多数”为目标,个体通过追求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一致性来确证自我的存在。当个体与某个占大多数的“正常”群体相同时,他就会感到安全和舒适,从而产生自我认同感。青年个体必须确保自我行为不逾越既有规则的限制,一旦他无法成为大多数中的一员,就会产生被抛弃的边缘感。简言之,传统青年个体确认自我的方式是从“他人(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父母等)”那里获得正向反馈。这实际上默认了“他人”的价值和地位高于自我,这种以“他人”为导向的自我认同需求在实践中已被异化为“寻找归属”的需求。


如果说70后、80后倾向于通过寻找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东西来获得自我肯定,那么90后青年则更倾向于通过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来获得自我认同。如果说在前者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外部环境作为控制性的话语力量而存在,那么对后者而言,这种控制力量则来自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如何获取愉悦的个人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通过自媒体“晒”出极度个体化的信息,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自我。“人人网”是90后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常用的自媒体应用平台,近年来这一平台上催生了一大批被青年人推崇的话语口号,诸如“我的青春我做主”、“我为自己代言”、“说走就走的旅行和奋不顾身的爱情”、“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等等。归根到底,这些流行语无不印证了当代青年对于纯粹个性的追求和向往。在“晒文化”这一亚文化形态中,所有展示的内容都由他们自己做主,每一个人似乎都不能没有个性化的形象与风格。正如著名文化批判家凯尔纳所言,“在现代,认同性就是创造一种独特个性的功能”[3]。


由此可见,在当代青年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他者”被逐渐剥离,集体性因素让位于个体因素,回归自我成为终极价值标准。也正因为如此,“差异性”取代“同一性”跃升为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主要目标,他们极力反对雷同性、图式化、同质化、标签化,主张非大众化。对于外部世界所倡导的态度、规则和行为方式,他们并非不假思索地加以执行,甚至表达出不同程度的质疑和否定。当代青年不再像其兄辈或父辈那样,以学校、家庭、社会所塑造的“榜样”为范本而生活,极力证明自己面对社会的道德品质,从而在他人的肯定和赞赏中完成对自己的认同。相反,他们反对以外在的绝对参照物作为基础和中心,凸显“差异”成为他们提升自身存在感的重要途径。他们向统一的整体开战,为秉持不同之名的荣誉而努力。在他们眼中,差异代表着生命、活力与色彩,代表着个体的不可替代性。


当代青年自我认同诉求的“去他者化”具有正反两方面的鲜明意义。一方面,在他们推崇的价值排序中,“自我”具有优先性,这表达了对主体的尊重、对僵化秩序的挣脱,有利于他们发展出丰满的个性,培育自由、创新的人格;而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在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中竭力取证自己,极力地避免来自他人和集体的影响,这种对个体的过分夸大又极易导致他们迷失自我,从而养成自大、独断、偏执、冷漠的不良人格。




四、“晒文化”与青年自我认同路径的“趋浅表化”


任何个体都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实现自我认同,即借助它们来造就、阐释和展示自己,而中介便构成了自我认同的路径。通过对青年群体所“晒”对象的性质加以分析,我们便可以发现他们在自我认同路径选择上的新倾向。笔者在上海某高校开展了“关于人人网使用情况的调查”,在“你习惯分享的内容”一项的统计结果中排序最高的选择依次为:自己的闲暇生活、与学校生活有关的事、娱乐信息、社会热点与评论、理论观点等。也即是说,在青年大学生所“晒”出的对象中,具有日常化、微观化、娱乐化性质的内容占据优势地位;相反,涉及政治、宗教、信仰、历史等内容的宏观叙事则处于相对劣势。他们更加乐于分享个人的、浅表化的、直接性的心理感受,而并非思想的深度体验。因此我们说,当代青年人的自我认同路径呈现出“趋浅表化”特征。


对70后、80后的一代人来说,专业、学习成绩、政治面貌、家庭、工作单位、工作业绩等传统元素构成了常见的自我认同资源;确立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家庭的信仰、承诺、责任、义务往往是他们顺利实现自我认同的必经之路。而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新媒体时代,青年人的自我认同已经越来越和时尚、外观、形象等“平面化”的因素联系在一起。他们不愿去探求人生的深刻意义,而是强调直观感和在场感。正是因为如此,90后青年才会经常大量运用自拍的照片、自剪的视频、自组织的语言以求全方位展现自我的外在形象和个人品味。同时,他们在认同材料和资源的选择上也日趋娱乐化和消费化。他们会通过对某个体育或娱乐明星的崇拜来确认自己的风格,通过服饰和时尚来构造认同性。例如,《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最受青年大学生关注的名人微博前十名中有九名均为影艺明星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其中何炅和姚晨分别位列前两位[4]。除此之外,当代青年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常用语言也呈现世俗、零散、浅白的风格,严谨的表达和缜密的逻辑则变得极为少见。而对于被一贯提倡的传统意义上的认同资源诸如学习成绩、社会责任等,90后大学生则通过挣脱语言规范的戏谑化表达来加以调侃,“学霸”、“学渣”、“高大上”等词语便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他们对传统的不屑和嘲弄。


如果说自我认同对于以往时代的青年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那么当代青年则是以一种更加游戏化、休闲化、娱乐化的表现手法来构建的。换句话说,对于传统时代的青年而言,自我认同一旦形成便是坚实而稳定的,它为个体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感,同时也严格地限制着其思想和行为的范围;但是对于当代青年而言,自我认同更多的是一种选择和风格,也即是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一种认同性转向另一种。这一现象实质上指认了青年自我认同路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走向。美国学者凯尔纳曾指出,“后现代的认同性是通过角色扮演和形象塑造从而戏剧性地完成的。如果说现代的认同性是围绕个人的职业、个人在公共领域里的功能这一中心转动的,那么,后现代的认同性的中心则是闲暇,注重的是外表、形象和消费的”。


由此可见,90后青年群体在自我认同路径的选择上深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化具有反理性、去中心化、颠覆宏观叙事的特点,具有强烈个性意识和反抗情结的青年人极易与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事实上,这一现象与我国社会全面变革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警惕当代青年自我认同路径的“浅表化”趋势。因为如果任凭“浅表化”发展下去,就会导致青年人过早地重视消费和享受,忽视奋斗和创造,沉溺于个人生活的小天地,搁置理想和责任。事实上,在某些90后身上已经表现出否定工作价值,追求“即时满足”的倾向,对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积极向上、高雅正面的自我形象。


作者:闫方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质化研究征稿启事


质化研究目前面向博士、各高校教师等科研群体征稿,稿件可以是在期刊上发表的,尚未发表的,或者是您看到过的觉得不错的文章推荐。


投稿荐稿邮箱:1129845055@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代青年文化师生研讨课实录
为什么不熬夜,成了我们最难的自律?
身份危机与认同:青年博客文化心理研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代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机制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心理机制及其启示
调查报告 | 如何理解网络亚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